农历七月初七日是中国情人节吗?

赵成俊

<p>农历七月初七日是中国的七夕节,又称女儿节或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一年一度在鹊桥相会的日子。古时侯人们称这一天为乞巧节,就是在这一天的晚上,少妇少女们乞求天上的织女赐于自己一双灵巧的手(因为古代女人不出门,只是在家里做些女红)。乞求的主要方式就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中穿过,那就是巧。</p><p><br></p><p>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多的网络和商家为了个人利益,把农历七月初七叫做中国情人节。</p> <p>那么,问题来了,七夕节做为中国的情人节合适吗?古时候人们有情人节吗?</p><p><br></p><p>首先回答第一个问题,唐代诗人施肩吾有一首诗叫《幼女词》,原文如下:</p><p><br></p><p>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p><p>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p><p><br></p><p>诗人在说他的小女儿今年才六岁,根本不知道什么叫“灵巧”什么叫“笨拙”,但是在七月七日这一天的晚上,她跪在堂前学着姐姐们,对着月亮拜了又拜,乞求上天赐于她一双灵巧的手。</p><p><br></p><p>再来看看另一首唐诗《乞巧》,作者林杰。</p><p><br></p><p>七夕今宵看碧霄,</p><p>牛郎织女渡河桥。</p><p>家家乞巧望秋月,</p><p>穿尽红丝几万条。</p><p><br></p><p>一年一度的七夕节又到了,牛郎织女再次横渡鹊桥来相会,这时候每家每户都情不自禁地抬起头仰望天空,家家户户的巧手女子都对月穿起红丝,千条万条在夜风中飘荡。</p><p><br></p><p>从以上二首诗中可以看出,古人对七夕节的定义只是乞巧,根本没有男女之间的卿卿我我之情。</p> <p>那么,在古代,有没有一个节日类似于今天的情人节呢?有!哪一天?农历正月十五日,即元宵节和上元节!</p><p><br></p><p>先看看唐朝,唐朝诗人苏味道有一首诗《正月十五夜》,原诗如下:</p><p><br></p><p>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p><p>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p><p>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p><p>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p><p><br></p><p>诗的意思是说,在正月十五日夜晚,首都洛阳那真是“火树银花不夜天”,通往市区的星金桥也不上锁封桥了(唐朝实行禁夜制),那些达官贵人们骑着马在街上溜来溜去。大街上人头攒动,一轮明月当空照耀簇簇拥挤的人群。平日不出门的歌女们,在今晚也都化好妆结伴出来游玩,边走边唱着当时的流行歌曲。可惜,一年一度的这一夜何其短暂,即使有公安部特批不锁桥不禁夜,即使有不上夜班的歌女及达官贵人们,可是玉漏却在一秒一秒的催促人们,赶快回家天就要亮了。</p><p><br></p><p>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开放的唐朝中后期,在正月十五日夜晚,少男少女们是可以在一起游玩的,并且是通霄达旦。</p> <p>再来看看宋朝,宋朝欧阳修写的《生查子•元夕》,把唐朝的男女共同游玩又向前推进了一步。</p><p><br></p><p>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p><p>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p><p>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p><p>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p><p><br></p><p>在去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一夜晚,花市里灯光像白天一样照耀着。月儿悄悄地爬上柳树梢头,心上人约我在黄昏以后同叙衷肠。可今年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晚上,月光与灯光还是和去年一样。再也看不到去年的有情人,我的泪珠儿不觉湿透了衣衫袖。</p><p><br></p><p>综合上述,七夕节只是古代少女们乞求心灵手巧的节日,而正月十五元宵节相似我们今天所谓的情人节。与其让哭哭啼啼的牵牛织女鹊桥相会成为中国情人节,不如让红红火火的正月十五元宵团园节做为中国情人节更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