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玉的美篇

汉玉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在那芳华如歌的岁月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全国兴起了学唱现代革命样榜戏的热潮。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文艺为工农兵、工农兵演唱塑造自己形象、空前绝后的景象。</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大潮中,我和战友们有幸参与其中。我们破天荒地排演出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全剧(以下简称为“沙剧”)。</p><p class="ql-block"> 一九七O年四~五月间,上海警备区守备一师六团团党委,按照上级的要求,决定组建《沙家浜》剧组。团部派一名张干事负责上呈下达、联络剧组的工作。演职人员大部分从基层连队抽调。而三营七连的俞伟林、刘汉玉两人作为沙剧组的主要负责人,全面负责沙剧组的筹备工作。接此任务后,我们感到压力山大。一切得从零开始。包括导演的寻聘、演职人员的选招、乐队的组建、灯光布景及道具的配置等等,都要逐个落实。这对两个刚提干不久、涉事未深的排级干部来说,确是一次严峻的考验!</p><p class="ql-block"> 在上级党委和各级首长的关怀下,在住地川沙县县委、政府机关及县文化团体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剧组全体同仁的努力,仅用四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了从筹备到排练的各项工作。终于在一九七O年八月一日,在川沙县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首场演出。获得圆满成功!受到各界的称赞!嗣后,在部队和地方先后演出近20场。空前活跃了川沙及周边地区军民的文化生活;同时,也促进了群众性的演唱革命样板戏话动的开展。</p><p class="ql-block"> 沙剧演出距今已整整五十个年头。这段历史或许已经被尘封了。但历史的痕迹是怎么也抹不去的。当年,仅以一团之力的军事单位,打造称之为国粹的京剧《沙家浜》全剧。可见,倾注了六团首长和战友们满满的心血!凝结着军民同心同德、携手共展革命现代大剧的崇高精神和超凡胆略!</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重温历史,就是不忘初心,传承革命先辈的红色基因,始终牢记军人的历史使命!</p> <p class="ql-block">  沙剧组成立之后,大家都是学生。关键是要有好的老师教呀。对此,团领导亲自出马,在上海戏曲学院请了两位教授来当导演(由于时间久远,姓名已难忆起)。导演的水平很高,他们让我们先从排演折子戏开始。打好基础,循序渐进。最后拿下全剧。实践证明,这是高明且高效之策。</p><p class="ql-block"> 川沙县领导还从县剧团选派了几位在戏剧上有专长的老师,到沙剧组进行艺术、表演、舞美等方面的辅导。</p> <p class="ql-block">  在沙剧组的筹备工作中,最难的就是选招演员。尤其是女性主要角色的扮演者,全部要从地方海选。经过几轮筛选,终于确定了几个理想的主要演员:</p><p class="ql-block"> 阿庆嫂的扮演者吕春娣,综合素质较高,形象佳美,唱腔符合基本要求,后经导演的栽培、训练,迅速成长为一个不错的“阿庆嫂”;</p><p class="ql-block"> 沙奶奶的扮演者乔金凤,得到导演和大家的一致好评,从唱腔、形象、演技等诸项要素来说,她就是我们要找寻的“沙奶奶”。除此之外,她还是一位热情而又质朴的好女孩;</p><p class="ql-block"> 卫生员的扮演者钱金莲,形象丽质而清秀,人见人爱,是新四军“卫生员”天然的扮演者。</p><p class="ql-block"> 另外,还有沙奶奶B角董秀华,卫生员B角小宋等(很多已记不起名字)演员,她们还兼演其他群众演员角色,然而,都是任劳任怨,从不计较得失。所饰演的角色,胜任有佳。</p><p class="ql-block"> 与此同时,川沙县委、领导,在人力、物力及物资上全方位的给予支持。</p><p class="ql-block"> 沙剧的成功演出,谱写了现实版的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如一人鲜活的篇章!</p> <p class="ql-block">  说实在的,俞伟林、刘汉玉、舒志芳(饰沙四龙)等同志都不是演戏(尤其不是演唱京剧)的那块料。当时,我们只是在连队开晚会时演演“三句半”、“对口词”、小快板一类自娱自乐的小节目。</p><p class="ql-block"> 当两人先后被导演选中扮演郭建光等重点角色后,自感小鸟变凤凰,没有可能。</p><p class="ql-block"> 团首长发现我们有些胆怯,信心不足。就专门开会打气。命令式的要求我们,不仅要管好剧组,还要演好戏。“搞不好,拿你们是问”!军队就这样,领导决定了,不行也行;首长下命令了,不能也能。用当时我们部队一句话说,“没有瓜皮啃的”,只有干!</p><p class="ql-block"> 经过严格速培和夜以继日的刻苦排练,我们终于通过了导演和“陪审”观众的合格验收。这叫“高压之下,必有勇夫”!</p> <p class="ql-block">  俞伟林是沙剧组的组长对沙剧组全盘负责管理。大事、小事都要想到,都得管到,甚至还要做到。在开始演折子戏时,首先饰演郭建光的角色。所以,他肩上的担子很重,也更辛苦。</p> <p class="ql-block">  我担任沙剧组的副组长。在折子戏中开始饰演刁德一。大家观看后评价说,“此人一点也不刁”;由折子戏过度到演《沙家浜》全剧时,导演让我改饰陈谦明,唱腔就一段,很轻松呵;但后来导演发现我嗓音条件比较好,再加一个饰演郭建光的角色。俞伟林也加一个饰演陈谦明的角色。</p><p class="ql-block"> 这样,我们两人就共演两个角色,互为AB角。经过化妆以后的脸谱,竟然很少有观众察觉出来。</p><p class="ql-block"> 在演出过程中,两人密切合作,中途换角、紧急抢场,做到无缝衔接。真可谓剧场如同战场。</p> <p class="ql-block">  根据安排,刘汉玉主要饰演上半场的郭建光,下半场的陈谦明。而上半场郭建光的唱腔多且高音部也多。由于用嗓过度,我患上了咽炎。同时患有扁桃体炎。有时在演出前发高烧近40度,嗓子又哑又疼,象有异物阻在嗓门。临上场,从屏幕往台下看去,全场观众黑压压的,心里愈发紧张。这时,不存在有退却的余地,只有上场拼了!你别说,真正上了台就豁出去了。所有这些困扰,竟然都烟消云散了。演出效果也没出什么问题。我无法解释,这也许就是“绝处逢生”的效应吧。后来,我悟出一个心得:人在遇到艰难困苦时,只要有豁出去的精神,就有挺过来的胜利!</p> <p class="ql-block">  《沙家浜》第五场___坚持这场戏,对郭建光的扮演者来说,是重头戏,也是最难的。关键是“坚持”那段唱腔,段落长而音阶高,要求演唱时,要极力把握好高亢激情与跌宕起伏的平衡;而且单个人长时间的控台,极易出现冷场的尴尬局面,演员要随剧情百分之百的投入,不能有一丝的疏忽。最后还有“一青松”高调…真是难上加难啊。每当演这一场戏时,后台的同仁们都为我捏了一把汗。但我的每场演出都没让大家失望!</p> <p class="ql-block">  俞伟林主要演上半场的陈谦明,下半场的郭建光。而下半场的郭建光不仅有“奔袭”大段唱腔,更有许多动作、功夫戏。如穿墙、武打等,难度很大。都要反复训练。俞伟林及其他演员们,腿脚因此而多次受伤,往往还要带伤训练,不下“火线”。常言道,“没有台下千滴汗,哪有台上一枝花”。经过刻苦的摔打,跳跃打斗,人人如龙似虎,个个都成了“武打高手”,从而适应了热场戏的要求。</p> <p class="ql-block">  上图是刘汉玉兼饰演县委书记陈谦明的剧照。</p> <p class="ql-block"> 汪木胜战友,时隔50年,在义乌战友聚会时,我才得以荣幸相见当年的“新四军伤病员”。不过,木胜后来成长为守备六团的副参谋长。</p><p class="ql-block"> 我们暢叙了当时沙剧演出的酸甜苦辣。然而,感忆当年,激情澎湃!感慨万千...</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当年“刁小三”的后期扮演者方国元战友,时隔40多年,只是在两年前战友聚会时才巧遇到。现在是安微省、芜湖市晓有名气的书法家。</p> <p class="ql-block">  张义华战友是团文艺队成员之一,在沙剧组成立初期,在乐队担任京二胡和三弦的乐手。但时间不长,师部文艺队需要,他被调去担任三弦乐手。他多才多艺,退休后,主导组办了一个民间乐队。在马鞍山市晓有名气。</p> <p class="ql-block"> 由于时间久远,很多剧照、图片资料散落在相关人员手中,很难搜集到或已丟失;原沙剧组的成员也难以联糸上。这是本篇作品的最大缺憾...</p><p class="ql-block"> 借本文发表之机会,特向曾经为打造沙剧而拼搏的各位演职人员问声好,祝愿兄弟姐妹们安康快乐!身板如“泰山顶上一青松”那样,硬朗挺拔!青春永驻!</p> <p class="ql-block"> 追议当年,在团党委作出排演京剧《沙家浜》的决定后,引起广大官兵的兴趣。也使很多战友们格外关注和支持。</p><p class="ql-block"> 谷元生(照片:中)战友就是其中的特出代表。他虽然不是沙剧组的成员,但他利用各种机会,从多方面帮助和支持沙剧组的工作。就是从这时开始,俞伟林、谷元生、刘汉玉成为终身至交,情同手足。</p> <p class="ql-block">  综上可见,当年,上海警备区守备一师六团倾力打造的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彰显了人民军队文武兼备的光荣传统。为老六团的历史厚重地镌刻下文化大戏的烙印!我们无法忘记这一顿甜美的文化大餐;我们不能不为此而感到骄傲和自豪!</p><p class="ql-block"> 但是,任何一项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当时,在排演《沙家浜》全剧的问题上有着许多阻力和不同的声音,认为“光靠几个嘴上毛还没长全的小子们…搞不起来”;有的军事干部斥之为“不务正业”;还有的怀疑说,一班“杂牌军”能成这么大的事?</p><p class="ql-block"> 沙剧能登台演出,是演出圈子内外、上下力排众议、共同努力的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应该看到,俞伟林、刘汉玉等“小子们”敢于担当,团结、带领大家砥砺奋进,以坚韧拼搏的精神,硬是将《沙家浜》全剧搬上了舞台!把没有可能变成了现实。这个实例足以证明:世界上不存在不会做、不能做的事;而只有不想做和不敢做的人。</p> <p class="ql-block">  《沙家浜》的演出成功,对俞伟林、刘汉玉来说,是两个青年人第一次人生的辉煌!两人从连队并肩当兵开始就是好战友。经过沙剧组的砺练,培植出战友加兄弟的友情。这种深厚而真挚、浪漫而纯洁的友情,是自然迸发出来的。正是这份友情,化为共同谋事的力量,进而团结全剧组的同仁们,夺得沙剧圆满登台的胜利!可见,友谊的能量或能成就大事!</p><p class="ql-block"> 经历打造沙剧的过程,使得处于嫩青期的我们,加速向成熟军官的过度。两人很快同时被提拔为连职干部。(当时,六团还有五~六十年代乃至少数解放前的连级军官)。可以说,是经过排演《沙家浜》京剧的锻炼,造就了我们较快成长的步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相 关 链 接</b></p> <p class="ql-block">  沙剧的演出,直到1971年“9·13”事件发生而息演,随即剧组解散。</p><p class="ql-block"> 俞伟林、刘汉玉,后来朝着各自命运的路经,开始了新一轮人生旅途的跋涉。但是,无论在部队或转业到地方,无论职级怎样变化,无论各自旅途平坦或险峻,虽然两人相隔一方,战友加兄弟的情缘几十年如一日。彼此始终牵挂着,从未远离。记得三毛曾说过:“朋友中的极品,便如好茶,…缓缓飘来,似水长流”……</p> <p class="ql-block">  俞伟林后来担任“硬骨头六连”式的七连政治指导员。这可是全团的尖子连,训练强度堪称“魔鬼训练”。受到南京军区的表彰。自1978年3月起,他被选送到南京高级步校上学深造,毕业后回到六团。不久,他被提拔为守备第六团的政治委员。在仕途上的升迁,折射出他的优秀,情所必然。</p> <p class="ql-block"> “9.13”事件发生后仅半个月,我就被以“中共上海市委联络员”的身份派住到上海市公安局。(当时上海公检法三大机关原由空某军军管)。9.13事件导致公检法三大机关处于半瘫痪状态。对此,上海市委要求上警及各区、县、局抽调“优秀的、能干的”干部,参加组建的“中共上海市委联络组”进住公检法。尽快使三大机构正常运转。</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上海公安局工作两年多,这对一个基本上生活在军营里的我来说,是由基层走向上层建筑的一次飞跃;是由比较单纯的军人对高层次社会的一次体验和认知。其工作性质的高度、广度及深度,使我经历了极大的锻炼。受益匪浅,终身难忘!</p><p class="ql-block"> 工作任务完成之后,上级决定上海警备区的军人要脱军装、换警服,转留所在的岗位。六团去的几位干部均脱下军装转留,唯我选择要回部队。这是我人生中一次重要的决择。但我舍不得脱下这套珍贵的军装,更喜爱激情燃烧的部队生活;转留在上海市公安局就意味着以后就在上海市成家定居,这是我当时不愿选择的。</p><p class="ql-block"> 回部队后,我怀着一颗炽热的心情,又融入到我亲爱的战友们的群体,投入到部队战备训练、国防施工等紧张而快乐的军事活动之中。</p><p class="ql-block"> 从此,俞伟林不再参与文艺队的工作。六团文艺队的工作由我负责,团部派宣传干事胡兴国协调工作。我担任文艺队的队长,胡兴国兼任指导员。我俩配合默契,文艺工作成果斐然。我先后创作并主演了黄梅戏《鱼水新歌》、大型配乐诗朗诵《万岁,毛主席的伟大旗帜》等一批优秀剧目。在参加师部文艺汇演时获得诸多奖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上海警备区守备一师六团,几十年来扼守长江口,守卫上海的东大门。战绩卓著,先后走出了四位将军。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从演出《沙家浜》等重要文化建设中成长出俞伟林(团政委)、汪木胜(团副参谋长)等一批军队建设优秀人才。</p><p class="ql-block"> 由于军改,六团的编制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有着光荣传统的战团,它的英雄本色永远在传承着。它似一座高高的丰碑,永远耸立在老六团人的心中!</p><p class="ql-block"> 老六团的光荣传统还在播扬。</p><p class="ql-block"> 老六团的精气神还是那么火旺。</p><p class="ql-block"> 老六团战友的激情还在燃烧。</p><p class="ql-block"> 老六团《沙家浜》的大戏还在传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撰文:刘汉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审核:俞伟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编辑:刘汉玉</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font-size:18px;">创作于二O二O年八月</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font-size:18px;">修改于二O二二年七月</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