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觅华严(第一篇)

佳蓉

<p>每一次的出行,都不知会遇到什么人,什么事儿,什么景?</p><p>此行目的地-大海!吹海风,趟海水,沐浴阳光。</p><p>行程中却多了一段意外收获!于我而言。</p><p>而这个意外却是孩爸的有意为之,此处无数感谢😊❤️🙏</p> <p>进入景区,爬坡而上,先映眼前一莲台。因之前不知此程,没有功课,所以纳闷,这白色莲台,似塔非塔,山门处做何用?</p> <p>顺着台阶向上会陆续到塔院,华严寺,那罗延窟,可惜此时还是懵的,因为孩爸只是说流出一天时间给妈妈去寺院,而我也只是认为是一小庙而已,没文化真可怕。下面是碧空白云下蔚为壮观的"华严世界‘’。</p> <p>华严寺,位于青岛崂山区王哥庄镇返岭后村西那罗延山上,为崂山中现存唯一佛寺。在明崇祯时(1628--1644)即墨人黄宗昌捐造,名华严庵,亦称华严禅院,在今天寺的西边山上,后毁于兵火。清初黄坦助慈沾禅师重建于今址,1931年改今名。清初重建后,宏伟典雅,为崂山古代建筑艺术之最,原为四进院落,有殿堂、僧寮、客房130余间,建筑面积2500余平方米,占地面积4000余平方米。据传农民抗清英雄于七遗骨埋藏于寺前路西之塔院,寺周围还有那罗延窟、挂月峰、望海楼、鱼鼓石等名胜。</p> <p>第一代住持慈沾是临济宗传人。华严寺位于共经二十代,20世纪20年代是鼎盛时期,寺僧达80多余人。</p> <p>见弥勒心生欢喜,红字提醒几个意思?</p> <p>憨山大师 醒世歌</p><p>红尘白浪两茫茫 忍辱柔和是妙方</p><p>到处随缘延岁月 终身安分度时光</p><p>休将自己心田昧 莫把他人过失扬</p><p>谨慎应酬无懊恼 耐烦作事好商量</p><p>从来硬弩弦先断 每见钢刀口易伤</p><p>惹祸只因闲口舌 招愆多为狠心肠</p><p>是非不必争人我 彼此何须论短长</p><p>世事由来多缺陷 幻躯焉得免无常</p><p>吃些亏处原无碍 退让三分也不妨</p><p>春日才看杨柳绿 秋风又见菊花黄</p><p>荣华终是三更梦 富贵还同九月霜</p><p>老病死生谁替得 酸甜苦辣自承当</p><p>人从巧计夸伶俐 天自从容定主张</p><p>谄曲贪嗔堕地狱 公平正直即天堂</p><p>麝因香重身先死 蚕为丝多命早亡</p><p>一剂养神平胃散 两盅和气二陈汤</p><p>生前枉费心千万 死后空留手一双</p><p>悲欢离合朝朝闹 寿夭穷通日日忙</p><p>休得争强来斗胜 百年浑是戏文场</p><p>顷刻一声锣鼓歇 不知何处是家乡</p> <p>法显(334年—420年),东晋高僧,平阳郡(今山西临汾西南)人[1]。</p><p>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佛教革新人物,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p><p>在399年,法显65岁的高龄从长安(今汉长安城遗址)出发,经西域至天竺寻求戒律,游历30余国,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前后历时14年,于义熙九年归国。</p><p>法显、玄奘将佛教文化引入中国,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很大影响。[2]</p><p>南沙群岛有法显暗沙以示纪念。</p><p>3岁出家,65岁经陆路西去天竺求戒律,此行11人,中途或亡或留,游历13年后只剩孤身一人,经海路历尽波折最后在青岛崂山登陆,此时78岁。时为东晋义熙八年( 412年)七月十四日。在这十三年中,法显跋山涉水,经历了人们难以想象的艰辛。正如他后来所说的:“顾寻所经,不觉心动汗流!”</p><p>法显在山东半岛登陆后,旋即经彭城、京口(江苏镇江),次年到了建康(今南京)。在道场寺同佛陀跋陀罗、宝云等译出《摩诃僧祗律》40卷,《僧祗比丘戒本》1卷, 《僧祗比丘尼戒本》1卷, 《大般泥洹经》6卷, 《杂藏经》1卷。义熙十年(414年),他写出远赴天竺的旅行经过——《佛国记》,两年后增补为流传至当代的《法显传》。现存较早的版本是宋代藏本。</p><p>他在建康道场寺住了五年后,又来到荆州(湖北江陵)辛寺,元熙二年( 420年),终老于此,卒时八十六岁,一作八十二岁。</p> <p>东晋法显留学印度路线图🙏</p> <p>此时正午,太阳高悬,正值秋浓,阳光刺眼,热浪扑面。我们一家四口瞬间T恤浇了水一样,湿透前胸后背。爸爸背着20多斤的妈咪包,怀抱三岁小妹,口哥负重一背包水,这天儿不懂都一身汗,何况...</p><p>拾级而上,周边开始陆续各种雕刻,景观入眼。地面108朵各形精致石莲,石雕篆字等等</p> <p>伞作爬坡拐,汗流浃背呼哧带喘的我🤪</p> <p>倔强好强的妹妹,虽然每级台阶有她的小腿高,几次爬掉了裤子,汗湿小背心,但是依然努力的向上攀</p> <p>只一尊普贤,文殊去哪里,不得而知😛</p> <p>这样的莲108朵,没数多少,但是却感受到每朵的不同美。</p> <p>华严碑记</p> <p>涧底这块巨石掩映在苍松中,石上有一圆洞,深不可测,用手拍之如鱼鼓声之,故名“鱼鼓矿、旁有清人所镌“云穴”两个篆字。</p> <p>曲径幽深处藏匿一小院-华严寺前西侧名"塔院",四周环筑围墙,是寺中历代住的藏骨。院中的一座七级砖塔埋葬着第一代住持慈沾大师,有两珠苍松紧绕塔身,虬曲多姿,名“松抱塔”,60年代松树枯死。与砖塔相对的石塔,是第二代住持善和的藏骨处。相传是农民起义领袖于七兵败出家,法名善和,圆寂后藏此墓之中。</p> <p>院外一巨石下乘凉,蓦然回头惊诧这静怡美景</p> <p>开篇不知何物的山门圆台,原为观音底座,观音去处在下一篇中再细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