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陕北民俗是陕北地区的文化习俗的合称,可分为民间艺术、人生礼仪、年节风俗、社会礼俗、民风习俗等内容。这次跟随现代摄影协会来到陕北神木采风,主要就是用大家的相机把当地的一些民风习俗等反映出来。由于许多民俗活动随季节性较强,在短时间里不可能涉及那么全面,好在协会事先通过军旅摄影家马夫和当地联系,住进民俗文化大观园内,并在即日起举办的陕北民俗文化活动节日前,让我们先睹为快,待到返回之日大家都一致认为协会组织的采风活动很成功,同时收获颇丰!</p> <p>陕北婚俗</p><p>奴隶社会时期,陕北存在“群婚”、“收继婚”、“服役婚”、“转房婚”等婚姻现象,这在有关历史资料中均有反映。进入封建社会中叶,受汉族礼教先进文化的影响,陕北地区各民族普遍进入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形态(少数富有者除外),婚姻礼俗大同小异,与近世相仿。但还是较多保留了原始、愚昧的一些婚姻观念和游牧民族的某些婚俗习惯。</p><p>民国前,男女婚事,听凭“父母之命,媒妁之约”而定,本人没有自主权,婚姻多属买卖性质。婚姻过程一般为择亲、提亲、订亲、商话、嫁娶、婚礼等程序。</p><p>旧时,男女自 13 岁起,父母便托人给儿女挑选对象,了解对方家庭根本(一般往上推三辈祖宗亲路,有无狐臭者、外地人、吹鼓手、轿夫和拉驴公子等),门风(一般指一家人为人处世情况,若外界影响不好,称其人气不正)、光景(主指钱、粮、家产)、人品(泛指一家人的品格,主指所择对象的品貌)、八字(指所择对象出生年、月、日、时是否“犯月”相克,有“男犯妻家三十六,女犯婆家一世穷”之说法)等情况。另外,还讲究妗子不做婆,即使姨姨、姑姑做婆也不好,有“姨姨做婆,刀剪相磨”、“姑姑做婆,一世不和”之说。至于同族是决不可成婚的,因鲜有近亲成亲。再加上陕北各各族杂居共处,使陕北人种优化,所以陕北人大多身高强健,仪表俊美。若门当户对,即约请一合适的中间人(即媒人)说合提亲。期间,男女均不知其中缘由,更不曾会面。一般是男方向女方提亲,即使女方家长相中的,也是通过媒人示意男方家长向女方提亲。此时,媒人扮演主角,对方家长领会来意后,通过亲戚朋友侧面了解其根本、门风、光景、人品、八字等情况,视其合适与否,拿出主意,通过媒人传话,媒人发现是小妨碍,必用三寸不烂之舌来说合。经媒人说合,双方家长认可,选吉日(一般为双月双日)举行订亲仪式。一般县北在男方家举行,县南在女方家举行,由男方拿出烟酒喝订亲酒,后媒人根据提前与双方家长分别议定的钱物而宣布“彩礼”及订亲衣物,并由男方家长把钱物一一交予媒人,再由媒人交予女方家长。女方也通过媒人送男方(即新女婿)鞋袜及裤带,民间称鞋为“稳根鞋”,裤带为“长命带”,以示婚姻关系能稳固、长久。男女双方到结婚年龄,男方准备结婚迎亲,由媒人传话,在结婚前几个月与双方家长商定婚嫁日期、新娘衣物及迎亲仪式等事宜,后双方均按协议筹备婚嫁之需。</p> <p>嫁娶在民间,男家称“引(迎)媳妇”,女家称“出嫁女”。旧时,办喜事一般为三天。第一天,亲朋好友前来贺喜或帮忙,称“聚客”。由聘请的总管莅位主持,安排相伙(村里或来客中的亲友)干帮厨、待客等杂务。当晚吹手动乐,喜事开始。次日早饭后迎亲队伍准备出发。迎亲队伍一般由七人组成,其中有一名迎人妇女(或婶娘、或嫂子),俗称迎人婆姨。(民间讲究“姑不迎,姨不送”)。迎亲队伍中必须有一名懂礼节及能说会道的领头人,若遇女方出难题,能善于应付,巧于化解,出发前要准备携带新娘的衣服被褥、首饰银器、大馍(10个)、猪肉(1块)、离母糕(2卷)、清油(半瓶)、筷子、白面(1小包),揣怀钱、坠箱钱以及未交完的彩礼钱。一切齐备,鸣炮三声出发,吹鼓手在前奏乐,迎人婆姨居中,其余人畜随后。若逢庙宇、村庄须鸣号、吹乐而过;过河、过崾崄也得吹长号(俗称“张号”)。</p> <p>迎送队伍进门后,分设专房招待,新娘需“送人的”领头人扶下马(或轿),由新郎揭“盖头”,两人一前一后踩着红毡走向洞房(俗称“帐房窑”)。在此之前,吹手须进去张号,叫“冲帐”。随即有一人手端一碗麦叶、小钱、五谷边撒边唱,谓之“撒帐”。新人入洞房后,由一小孩端水让新娘洗脸,新娘得给少许钱,以示酬谢。新娘上炕,将席四角已压之物(有针线、核桃、红枣、钱币等)收存起来,谓之“踩四角”,后静坐前炕。随后,“送人的”坐席(吃“八碗”)。新郎要敬酒施礼,送亲领头人应以钱相报,民间称之谓“折席口”。</p> <p>饭后举行上头仪式。由姐(夫)或姑(夫)主持,让新人背靠背坐于水桶上,将二人头发拢在一起,边梳边唱:一木梳青丝云遮月,二木梳两人喜结缘。三木梳夫妇常和气,四木梳四季保平安。新女婿好像杨宗保,新媳妇好像穆桂英。荞麦根儿,玉米芯儿,一个看见一个亲。养小子,要好的,穿长衫子戴顶子;养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铰的。双双核桃双双枣,双双儿女满炕跑。天作良缘配好的,夫妻恩爱一辈子。随即,将红枣,核桃从新人头部倒下,夫妻二人争抢捡入自己衣兜。接着,主持人还要将新娘头盘成髽髻,意为结发夫妻能白头到老。随后,姐夫、姑夫老姑夫以及结拜兄弟还要闹房(俗称“骚房”)即让两个新人当众做出各种亲热动作。客人出节目,新人表演,令观者捧腹大笑。闹房毕,婆母由窗口向里撂儿女馍,盼望早日抱孙子。此晚“帐房”(洞房)灯光应彻夜不熄。</p> <p>第二天清晨,小两口要吃儿女扁食,饭后举行“拜人”仪式和“亮箱”及见婆婆仪式。是日,男家发客,新娘回门,新郎带认亲礼品同去。翌日,小两口又由岳父母送回,谓之“送回面”。八日后,新娘需到娘家住七天再归,曰“对七对八”。</p> <p>闹秧歌具有民族和地域性的一种汉族传统民间娱乐艺术活动,它起源于北宋时期,在北方属于一种祭祀活动,又名“阳歌”。秧歌是南北文化交融的产物,在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而成。陕北秧歌经过陕北人民千百年来的不断地创造作与加工,从内容到形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地方色彩,形成了黄土地上一种特殊的艺术品种,是陕北人民的一份宝贵财富,是中国文化艺术宝库的一朵美丽夺目的奇葩。</p> <p>按陕北旧俗,秧歌一般闹到正月十五日之后就应该结束了,但有部分农村越闹越上劲,总要闹到正月二三十日之后才收场,此时的家什旧时由“纠首”(轮流差事,每年一次,每次一至二名,负责一年村内的公共事业),由专人来保管,俗称“压家什”。从此一年内除了有特殊情况外,谁也不能随便寻出来乱敲打,这样一年一度红火热闹的新春秧歌就此落下帷幕。</p> <p>咬一口黄米糕真是甜死个人!</p> <p>这海碗能装下座山!</p> <p>这老碗能盛下大海!</p> <p>看看拍的可好?</p> <p>陕北道情是一种古老的汉族地方民间戏曲之一,它以清涧道情为主体,溶合了部分三边道情和神府道情之精,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是黄土文化宝库中的珍品,在陕北广为流传,农民尤为喜爱,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平时吟唱随时可见,每逢春节之时弥甚遍地。</p><p>经过历史的演变和发展,加之受当地民歌小调的影响,陕北道情通过艺人们不断地加工提炼,形成了民间清唱形式的道情,被搬上了舞台。</p><p>陕北道情音乐优美,节奏明快,高亢雄浑,委婉清秀,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真正地体现了黄土文化的本质。特别是清涧的道情在全国有着较高的声誉,因而清涧被人们称为是道情的“窝子”,在这“窝子”里的男女老少都有几刷刷(有本事)哩。很多评论家评论“清涧道情乐悠悠,男女老少都会吼,随口流唱不断头,尽情欢乐不知愁”。</p> <p>唢呐,民俗也称“喇叭”,是一种民族乐器,它由杆子、碗子、篌子及哨子等部件组成,杆子由柏木或松木经油长期浸泡后制作,长1.2市尺左右,杆上并有八个眼;碗子由黄铜铸成,长0.6市尺,篌子长0.2市尺,哨子是由嫩竿子杆制成。</p><p>陕北唢呐经过多少年的演变和发展成为陕北的一种不可断裂的传统习俗,在人民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低位,它反映在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当地特有的地方文化,喜喜乐乐的唢呐声在黄土高原上留下悠悠思绪,久旋不散……</p><p><br></p> <p>吹唢呐者,民间也叫“吹鼓手”或“吹手”,是陕北人民生活中一种常见的民间艺术形式,无论城镇还是乡下,凡遇婚丧嫁娶、开张庆典、乔迁新居、闹秧歌、合龙口、闹满月、过周年、办庙会及各种庆祝活动都需要雇上一两班吹手来吹奏助兴。</p><p>陕北唢呐不仅吹红了陕北的山山洼洼,村村镇镇,还吹出了省界,吹出了国门。陕北唢呐名扬西欧,震惊中外,先后还为十几部影片和电视剧作了唢呐配音。可见吹唢呐这古老流传下来的民间以后之花不尽在黄土高原上格外娇艳,源远流长,将会吹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吹红世界的天涯海角。</p> <p>说甚咧……</p> <p>……</p><p>想你呀真想你,实实地想死个你。</p><p>睡到半夜梦见你,梦见咱俩一搭搭哩。</p><p>……</p><p>我想拉你的手,还想亲你的口,</p><p>拉手手亲口口,咱们一起圪佬佬里走。</p><p>拉手手亲口口,咱们俩个一搭搭走。</p> <p>羞死个人……</p> <p>喝了这碗啊,神清气爽不咳嗽!</p> <p>驴不听话,它要咬我哩!</p> <p>民俗和毛驴</p><p>提起毛驴人人皆知,特别是佳县米脂驴驰名各地。</p><p>毛驴是陕北农村中一种普遍的生产和交通运输工具之一,陕北人祖祖辈辈都离不开它,不管其历史追溯到什么时期,它对人类做出的贡献是甚大的。</p><p>总之,毛驴在生产习俗和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农民都愿养它。</p> <p>再说笑,死鬼,我打死你……</p> <p>花絮:毛驴走累了,居然不管背上还驮着新媳妇,瞬间卧倒在地,耍起了驴脾气,几个“驴打滚”,一下子就把新媳妇甩到一岸子去咧!</p> <p>收成好咧,抓紧晒哩。</p> <p>晒秋的场上也要耍上一阵子!</p> <p>丰收的喜庆</p> <p>赶牲灵</p><p>走头头的(那个)骡子呦,三盏盏的(那个)灯;(哎呀)带上得(那个)铃子呦,噢哇哇得(那个)声。</p><p>白脖子的哈巴呦,朝南得咬;赶牲灵的那人儿呦,过来了。</p><p>你不是我的哥哥呦,走你的路,你若是我的哥哥呦,招一招手。</p><p>你赶上骡子呦,我开上店,来来往往呦,好见上得面。</p> <p>萌萌的羊驼真是可爱!</p> <p>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格英英(的)彩,生下一个兰花花,实实的爱死人。</p><p>……</p><p>手提上(那个)羊肉怀里揣上糕,拼上性命我往哥哥家里跑。</p><p>我见到我的情哥哥有说不完的话,咱们俩死活呦长在一搭。</p> <p>腰鼓,鼓框用木质成长圆形,两端小腰部教粗,双面蒙皮,是一种打击乐器,用于民间腰鼓舞之用。</p><p>腰鼓有文、武之分,文腰鼓表演时动作轻松活泼,愉快潇洒,幅度较小;武腰鼓表演时动作雄猛激烈,威状狂欢,幅度较大。</p><p>提起腰鼓人们自然想到安塞。安塞县素有“腰鼓之乡”的称谓,它于洛川蹩鼓、宜川胸鼓,形成了著名的“延安三鼓”。</p> <p>安塞腰鼓它不仅打红了陕北的角角落落,曾多次上省城,京都甚至漂洋过海到外国访问演出。深受国内外人们的普遍欢迎和赞扬,荣盛全国,震惊全球。</p><p>咚咚的战鼓声,呜呜的唢呐音。仿佛我们每个人又好像听到那刚劲豪放,地动山摇,耳中不息,催人振奋的腰鼓之声,它讲世世代代地回荡在陕北这块黄土高原和世界的天涯海角。</p> <p>结束语:神木采风活动虽然时间短,内容多,但是大家一致认为协会组织的好,一是领导李主席和张老师事无巨细,认真负责;二是根据天气变化情况,时机把握得当;三是事前准备充分,计划内容安排紧凑,基本上让所有人都感到收获较大。再次感谢李主席的组织,感谢张老师的指导,特别是感谢马夫老师的精心策划和安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