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郑州市西南四十里三李村西南2000米人间仙境之地:</p><p>圣水峪温泉大峡谷,好山、好水、好地方。她不但孕育了圣水流域的物质文明,也孕育了这一带灿烂的文化,千载悠悠,久盛不衰。山清水秀,游览之胜地,集儒、释、道为一体,融军、工、商于一处。寺、庙并立,宗教胜地;文人墨客云集,吟诗作对,文化圣地;龙山圣水旅游胜地。</p> <p>圣水峪不但有圣水寺,还有众多的庙宇,其中最典型的是龙王庙。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都说自己是龙的传人。封建社会至高无上的统治者皇帝被尊为真龙天子,天子居住的地方叫龙廷,用的器物称龙椅、龙床,穿的衣服叫龙袍,戴的帽子叫龙冠。总之,龙是至圣至尊,人们对龙肃然起敬。</p><p> </p><p>老百姓除了至高无上的皇帝,还崇尚呼风唤雨的龙王。在龙王身上寄托着老百姓的希望,因为龙王掌管着降雨,天旱时都祈求龙王普降甘霖,救万民于灾荒。农村各地都敬有龙王,这是中国农民独有的龙文化。龙王庙都建在有水的地方,圣水峪有这么一股圣水,自然是建龙王庙的极佳处所。奇异的地形,浩浩的圣水孕育了美丽的传说。</p> <p>圣水寺上边的九条山岭称九龙,圣水泉是九龙相会之地。九龙之中黑龙为王,圣水泉之上修有黑龙王庙,圣水泉原名黑龙池。九龙相战,黑龙大胜,唯黄龙不服,与之大战山谷,黄龙战败,化为黄水逃往蜘蛛山之南,黑龙紧追,所过之地化成一条大河,此河即圣水峪河是也。</p><p> </p><p>黄龙外逃化黄水后,时而为云,时而为雾,仍为万物生长立功。老百姓感谢黄龙的恩德,在西河立黄龙小庙祀之。圣水河西南汇入的是一股黄水,实际是洪水,也就是水利志中西河大坝拦的那条河。</p> <p>据说,黑、黄两龙王皆灵验,尤其是黑龙王名声最大。天旱时四方庶民百姓、贤士文人、州县官吏前来求雨,声势浩大,规模空前,扎码子,上刀山,舞狮子,耍龙灯。黑龙王庙碑刻记载,清同治甲戌(1874年)知府张暄祈雨有验立匾:泽被群生。光绪三年(1877年)丁丑荥阳正堂徐本桦立匾:膏泽万民。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丁未郑州正堂叶能济祈雨获霖。</p> <p>圣水峪现在重修了黑龙王庙,存老碑刻两通,表于山墙,字迹模糊,年代远久。新立有黑龙王庙重建碑、清同治丁卯举人李统一撰写《圣水峪记》石碑、重修龙王庙功德碑各一通。</p><p> </p><p>圣水寺前黑龙池畔,每年有两个古会,二月二、九月九。二月二龙抬头,每年此时于黑龙池南唱大戏,以悦龙王,祈求风调雨顺。九月九封囤口,粮食丰收,圈满囤尖,人们感谢龙王,也要唱大戏。方圆十数里,烧香还愿、走亲戚、买卖东西的人云集圣水峪,经久不衰,今亦如是。</p> <p>圣水峪的这两个古会,都有摊煎饼的习俗,九月九摊煎饼是要封囤口,二月二摊煎饼是纪念女娲补天,既要龙王抬头降雨,又要防止雨大成灾。这个习俗传承了千百年,今亦袭之。圣水峪黑龙王庙之上的山坡上建有天王地母宫,敬的是黑龙王的父母,黄龙王庙的香火虽然稍逊黑龙王庙,但也有人烧香求雨。</p> <p>圣水过蜘蛛山西北流,依山就势,蜿蜒曲折,时西,时南,忽东,忽北。下行三里的拐弯处,有一深潭,人称龙潭。龙潭建有九龙圣母庙。龙潭之上的石山,上世纪九十年代建了很多采石场,惊现石龙,通体黄色,十分通真,一时沸沸扬扬,号称天下第一龙,前来观看者络绎不绝,郑密公路旁曾设标志。</p><p> </p><p>圣水泉下二百米的小石山,人称蛛山,光滑溜圆,形似蜘蛛,因此这里又是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九龙戏蛛于此,蜘蛛被困水中不能动弹。</p> <p>三泉圣水的辉煌和历史功绩,记载了圣水的历史和现状,圣水干涸二十年,悲哉河殇!圣水名泉水位下降了多少,我可以准确的告诉你:四百米。何以为证,圣水寺的机井就在圣水泉畔,下探四百米,如今圣水峪的人们吃的仍是圣水泉水,只不过它流不出地面罢了。</p> <p>奔流的三泉圣水,圣水息歇,代之而生的是郑州市的十万亩生态涵养林,遮天蔽日,四季常青。此地农人,十年不耕。政府买单,千古难逢。环境宜人,返老还童。林荫之下,男女寿星。代步汽车,喇叭互鸣。家家小康,盛世胜景。涵养水源,祈盼圣泉。政府筹建,森林公园。风景如画,国泰民安。</p> <p>参考文献《新密志》《新密文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