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美国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说过:</p><p><br></p><p>“一个人的性格特点、人生三观、精神品格、思维方式、生活习惯,都深受其原生家庭的影响。在我们成年后的种种思想和行为里,都可以照见自己和父母一样的面容。”</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究竟有多大?</span></p><p><br></p><p>它不仅影响着孩子的工作、学业,甚至一辈子的情感生活。有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而有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p><p><br></p><p>有时父母责怪孩子不努力,但却常常忘记了去反思自己的教育。</p><p><br></p><p>想给他们最好的爱,却在操之过急的行为下,变成了孩子巨大的压力。</p><p><br></p><p>有时父母想为孩子计之深远,但实际上却是在不知不觉“蛀空”他们的未来,具体的表现有这以下3点。</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01PART ONE</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哭穷的父母,是孩子自卑的根源</span></p><p><br></p><p>有没有发现《安家》前十几集中,房似锦几乎都没有怎么笑过?</p><p><br></p><p>她拼命工作,拼命赚钱,其实就是因为她觉得只有赚越来越多的钱,才会有安全感。</p><p><br></p><p>《人民的名义》中,受贿两亿多的一冰箱满满人民币的赵处长说:</p><p><br></p><p>“我一分钱都没花,我们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穷怕了。”</p> <p>为什么有的人你们家里条件很好,但还是天天累死累活地拼命赚钱?</p><p><br></p><p>为什么有的人总是一次又一次拒绝他心仪的对象?</p><p><br></p><p>为什么有的孩子觉得自己就是父母的累赘,甚至不应该降临在这个世界上?</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因为他们从小被灌输的家庭观念就是:</span></p><p><br></p><p>“我家里穷,我给父母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我花的每一分钱都充满了深深的负罪感,我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我不配。</p><p><br></p><p>当父母把对生活的无力感,对贫穷的恐惧感,通过诉苦和抱怨的形式,在孩子面前展露无遗时,也会使孩子内心变得匮乏和无力。</p><p><br></p><p>更可怕的是,一旦这样的思想成型,他们就会更多专注于自己手中的已得利益,从来不敢想未来的长远发展,结果终其一生碌碌无为。</p><p><br></p><p>埃德加布莱索说:“一个孩子从小就把自己当做一个穷人,他一辈子都是会是个穷人。”</p><p><br></p><p>可能有的人努力赚钱,拥有了百万身家财产。</p><p><br></p><p>但那种“穷人思维”,却一直根深蒂固在他心里,除了为钱奔波,一生都得不到快乐。</p><p><br></p><p>也许最初父母哭穷的目的,只是为了告诉孩子自己的艰辛,想让孩子更听话更懂事,但其实,很多父母从来都忽略了孩子的无奈。</p><p><br></p><p>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中写道:“爱只会导致结果而不会导致伤害,导致伤害的一定不是爱。”</p><p><br></p><p>如果说打骂伤在了孩子的身上,那么父母哭穷,就是在孩子心里烙下永远的伤疤。</p><p><br></p><p>倘若一开始就被否定了美好人生的可能,再辛苦再累,都不会有生命的意义。</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2,喜欢攀比的父母,让孩子不堪重负</span></p><p><br></p><p>《少年派》中的王胜男,总是喜欢将自己的女儿林妙妙和品学兼优的邻居钱三一进行比较。</p><p><br></p><p>将自己的面子和虚荣心都寄托在孩子成绩上,一旦成绩下滑,不问原因,就是一顿骂。</p><p><br></p><p>其实生活中这样的场景屡见不鲜:</p><p><br></p><p>我听XX的妈妈说,孩子又考了第一,你怎么不和别人学习学习?</p><p><br></p><p>你看看人家XX,每天帮大人做家务,成绩又好,再看看你……</p><p><br></p><p>苏珊•福沃德在《情感勒索》中说:“如果对方只求满足一己之需,而完全忽略你的时候,就已经面临着情感勒索的窘境了。”</p><p><br></p><p>其实父母在将自家孩子和别人作比较时,重心就已不在孩子本身的发展了,而是在比较孩子创造的价值。</p><p><br></p><p>并非不应该做一个有价值的人,但有些父母在将孩子“物化”时,却非要美其名曰,为孩子的未来忧虑。</p><p><br></p><p>这个世界上优秀的人太多了,有的孩子甚至出生就超过了别人奋斗一辈子的成就。</p><p><br></p><p>锲而不舍的比较,究竟是孩子的不足,还是大人的贪心和虚荣?</p><p><br></p><p>之前热播的电影《起跑线》,讲述的是印度一对有钱的夫妇,为了让孩子上当地最好的贵族学校,想尽了一切办法。然而,整部电影,最让人深刻的,是父母的虚荣心。</p><p><br></p><p>用孩子来填补自己内心的焦虑和自卑,常常是父母爱攀比的根源。</p><p><br></p><p>这样的父母,更多是自己童年时,有未被弥补的缺憾,所以想将自己没有机会实现的愿望,转加在孩子身上。</p><p><br></p><p>父母对孩子有期待再正常不过的,但如果只一味和更好的比较,就会忽视孩子的进步和成长。</p><p><br></p><p>孩子长久得不到肯定和赞扬,就会开始对自己产生怀疑,进而丧失信心,开始颓废。</p><p><br></p><p>心理学专家珍尼佛曾通过研究,指出孩子自信的来源: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喜爱和接纳,会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并拥有更多积极的情绪和行为。</p><p><br></p><p>泰国短片《每天努力一点点》中,一个原本不具备足球潜力的孩子,最终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小足球员。</p><p><br></p><p>这除了是他辛勤和努力练习的结果,还有母亲在背后的鼓励:</p><p><br></p><p>“孩子你很努力”“再努力一点点”“努力超过你前面那一个人就好”“努力超越自己一点就好”……</p><p><br></p><p>这一声声的鼓励,不仅仅是给孩子的勇气去面对风雨,更是给孩子信心去抵抗风雨。</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03,教育孩子,也是在让父母成长</span></p><p><br></p><p>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p><p><br></p><p>“每个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是在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p><p><br></p><p>深以为然。孩子是一张白纸,父母是作画的人;孩子更是一面镜子,照见父母的人生格局和思想境界。</p><p><br></p><p>所以,当你发现孩子出现问题,请先反思自己。</p><p><br></p><p>成绩和分数固然重要,金钱和价值也很重要,但如果孩子的心灵都是残缺的,无论这些身外之物再多,他们的内心终究有一个要用一生去填补的大洞。</p><p><br></p><p>这正如育儿专家阿黛尔·法伯所说:</p><p><br></p><p>让孩子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孩子、情感真实的人,比让他继续当“妈妈的乖孩子”来得重要。</p><p><br></p><p>不错的。可怜天下父母心,但是爱的结果,不一定都是好的。</p><p><br></p><p>愿天下所有的父母,都能在陪伴孩子长大时,自己也不断成长。</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以上内容有需要的家长朋友,请识别下方二维码添加吕老师微信,可获得以上详细资料和一对一辅导,只为了帮助服务更多的幼儿家长。</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