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020年8月25日(农历七月初七)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为传承七夕传统文化,乌鲁木齐市第五十一中学一年级一班的孩子们在居家抗疫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和爸爸妈妈完成了“七夕传统文化”的学习!</p><p><br></p> <p>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p> <p><b style="font-size: 18px;"> 历史起源</b></p><p>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p><p><br></p><p>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p><p><br></p><p>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p><p><br></p><p>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融入乞巧节,于是每到农历七月初七,在“鹊桥会”时,姑娘们就会乞求上天让自己也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也能有个称心如意的美满婚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节。</p> <p>风俗习惯</p><p> 穿针乞巧</p><p>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p><p>七夕之夜,女子手执五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九孔针(或五孔针、七孔针)趁着月光对月连续穿针引线,将线快速全部穿过者称为“得巧”。</p><p>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p> <p>一年一度的七夕节即将来临,让我们看看我们一(1)班的小朋友是如何学习和了解我们这个节日的!</p> <p>七夕节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七夕节发源于中国,在部分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如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也有庆祝七夕的传统。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随着历史的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因此有了爱情有关的内涵,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有了现在的“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p><p> 所以在古代,七夕是属于女子的节日,类似现在的妇女节,跟我们现在的庆祝方式是完全不一样的。</p> <p>七夕节的饮食风俗,各地不尽相同,一般都称其为吃巧食。一个“巧”字形象地道出了七夕食俗的独特之处,表达出了人们追求心灵手巧、合家安康、生活美满的美好愿望。</p> <p>通过这次活动,我们班的孩子们深入的了解了我们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的由来和典故!通过这次活动也让孩子们了解了传统节日,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从而增强爱国情感和民族的凝聚力。 </p> <p>理想寄语</p><p>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华传统文化,从我做起,从每一个人做起,我泱泱中华方能永立世界民族之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