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七夕节,东台中国发绣展在家乡图书馆揭幕</p><p><br></p><p> 文字 摄影 制作/筱 冰</p><p><br></p><p><br></p><p> 2009年8月26日,适逢是今年的七夕节,又称乞巧节,东台市中国发绣展,假座江阴市图书馆隆重揭幕,展期至9月1日。</p><p><br></p><p> 我国广为流传的四大民间传说之一,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可谓家喻户晓。传说发源地之一的东台市。东台“董永传说”在2006年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p><p><br></p><p> 发绣原为“墨绣”,用墨色头发刺绣;现在,东台所选用头发不仅有黑色,而且有黄、灰、赭、白等各种自然颜色,各色中又有深浅、浓淡之分,色彩丰富,多达几十种,头发经过筛选进行科学处理后才使用,彩色头发甚少,几十公斤中才能选几公斤有用之发,自然彩发来源很不容易。过去发绣刺绣采取“双勾”手法、以线条勾勒为主,再行发绣。为丰富发绣的表现力,艺人们积极革新,在“双勾”的基础上发展了“晕色”手法,用国画色彩衬底,然后进行彩发刺绣,丰富了发绣作品的表现力,达到“色中有墨,墨中有色”的效果,给人以稳健、秀丽、雅洁、苍润的艺术情趣。</p><p><br></p><p> 七十年代初,东台邀请苏州刺绣研究所的高级工艺美术师和民间刺绣老艺人,经过精心指导和女工们的刻苦磨练,终于使面临绝迹的发绣工艺得以再现,而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发绣在东台安家落户并培养了百余名熟练的刺绣女工,继承和革新了传统针法,运用滚针、旋针、缠针、套针、施针、乱针、虚实针等多种针法,绣成古今人物,风景楼阁、动物等上千个产品。发绣产品这一独特工艺,已被世界各国受好刺绣艺术的人们所接受,视为珍藏和馈赠亲友之佳品。</p><p><br></p><p> 发绣生产制作过程十分严谨,从搜集头发到筛发、选发、分档、分色、软化、退脂、加工处理等一套完整的科学处理程序,发绣刺绣采用的面料,也是当今国内最好的真丝面料,刺绣使用的针,也十分精细,硬度和韧性均好,通常采用国外进口绣花针。经特制后的各种头发,不霉、不烂、不蛀、不褪色。</p><p><br></p><p> 制作每一幅发绣作品都尽可能采用自然色,也称原色,特殊色发,用补色来弥补,但要求达到相当的固色牢度,通常情况下一幅精制的发绣作品,采用自然色越多越珍贵。</p><p><br></p><p> 发绣作品其中一个显著特点是弹性强、光泽好, 而且精细,圆润、古朴、典雅,给人一种贴近生活,贴近自然真实美感。</p><p><br></p><p> 从设计、勾样到刺绣的结束,要花费几十乃至于数百个工日,也只完成了一大半,还要装裱、嵌锦、配发高档的红木框架,经过严格的检验,方能算全部完工。</p><p><br></p><p> 发绣多次在全国工艺美术品评比中获大奖,硕果累累。不少中外客人称之为稀世珍宝。</p><p><br></p><p> 东台发绣用材之奇,描绣之精,立体感强,永不褪色,为世人所叫绝,以巧夺天艺寓意,更为发绣艺术增添光彩和作为鉴别真伪和价值之依据。</p><p><br></p><p> 东台发绣在艺术家不断创新下,由原来的一墨绣发展到润色绣、双面绣和双面异色绣,主要表现题材有古代仕女,神像、风景、花鸟、鱼虫,表现力极为丰富。</p><p><br></p><p><br></p><p><br></p> <p> 中国发绣展 无锡汇智公司总经理周珈亦致辞</p> <p> 中国发绣展 江阴市图书馆馆长陈晔蓉致辞</p> <p> 东台发绣女现场表演绣花技艺</p> <p> 观众接受新闻媒体采访</p> <p> 发绣作品《清明上河图》</p> <p> 发绣作品画家曹枫画作《梅花》</p> <p> 发绣作品《韩载熙夜宴图》</p> <p> 发绣作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