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各类影片题材中,战争片我是排在最后的,原因无它,就是不喜欢打打杀杀、枪林弹雨、血流成河,因此在陪女儿看《八佰》前,我做好了充分的开小差准备。</p><p> 但这个想法没持续一分钟,毫不夸张,两个多小时的观影过程中,神经始终被紧张的节奏牢牢地牵扯住。</p><p> 一条苏州河划出了冰火两重天 ,一边的租界灯红酒绿、莺歌燕舞,而另一边则是硝烟四起、满目疮痍,几百名士兵们坚守在一座仓库中,他们保护的不仅仅是一方国土,更是所有国人的精神支柱。在强烈的视觉冲击下,淞沪会战中一支400余人的孤军与日军激战四天四夜的真实历史故事疏密有致地铺开。</p><p> 四天的时间很短,在一次次疯狂的进攻、一次次顽强的抵抗中转瞬即逝;四天的时间又很长,它让逃兵成长为勇士,让普通市民成为爱国的中坚后盾,四天发生的故事动人心魄、荡气回肠。 </p><p> 士兵陈树生绑着炸药包跳下楼的瞬间让人心意久难平。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除却生死无大事,但在关乎国家存亡、关乎民族气节的危急时刻,这些士兵们没有半分犹豫就抛却生死,他们大声喊着自己的籍贯和姓名英勇赴死,直击观众的泪点,还有普通市民自愿报名、冒死飞奔过桥送电话线的那一幕,同样悲壮无比、慷慨激昂。</p><p> 演员们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老戏骨姜武、张译愣是没让我认出来,这也却是演技最高深之处,谢晋元的扮演者杜淳让我深深地领略到了他执着刚毅的帅,不过这样的大片应该不需要更多熟悉的面孔(小李和小黄露脸也太多啦,该休息休息了),普通人的故事让生面孔演绎也许会更出彩。</p><p> 全片画质精良,在废墟中奔驰的白马、时时浮现在小湖北脑海中的端午杀敌的场景、铿锵的鼓点无疑是导演管虎努力拔高本片艺术水准的几笔,但白马让人感觉到多少有抄袭吴氏白鸽之嫌。<br></p><p> 说实话,上一次了解淞沪会战还是在初中的历史课本上,时间早已经将这些知识消磨殆尽。观影结束后,迅速百度了淞沪会战、八百壮士、谢晋元这些词条,发现八佰壮士的后续故事其实是灰色的,这些勇士们撤出四行仓库后却被“软禁”在了租界,寸步难行,而英雄谢晋元更是在四年后被汉奸刺杀,年仅37岁。谢晋元写给父母的家书今天读来仍是心潮澎湃:大丈夫光明而生,亦必光明磊落而死。男对死生之义,求仁得仁,泰山鸿毛之旨熟虑之矣。今日纵死,而男之英灵必流芳千古。故此日险恶之环境,男从未顾及。如敌劫持之日,即男成仁之时。人生必有一死,此时此境而死,实人生之快事也。</p><p> 80多年过去了,在大上海繁华的高楼间,在汽笛声声的黄浦江畔,弹痕累累的四行仓库依然屹立,它在无声地诉说着那段历史,让后世时时铭记,我想看完这部电影后,下一次的上海游里,应该会多出“四行仓库”这个点。</p><p> 再次深究了一下自己不喜欢战争片的原因,归根结底还是源于一种恐惧,对战争残酷的恐惧,对流离失所的恐惧,对生命渺小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但《八佰》成功地让这些恐惧升华为激动、愤慨、悲壮。总之,用两个多小时去了解一段历史背后的故事,去感受和平的美好,我认为很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