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1968年9月19日,辽宁省实验中学的同学们告别了沈阳,大部分同学都插队落户到昌图东嘎和大洼公社。我们54名同学就落户到东嘎公社秦家大队。秦家大队共有十个小队,我们分别安排到六个小队。其中一、六队在张家窝棚,二队在秦家窝棚,五队在申家窝棚,九队在倪家洼子,十队在韩家洼子。我们就在这里度过了难忘的知青岁月。</p> <p> 1970年夏天,部分秦家同学在秦家小学操场合影。 后排左起: 张玉颖 杨丽芳 赵凌河 朱科志 谭华 许小虹 中排左起: 李民 张海英 程稚颖 佟丽娜 张台安 前排左起: 姜荫之 李学伟 石桓利 刘伟群</p> <p> 部分秦家同学和大队干部、社员合影</p> <p> 秦家一队(张家窝堡)9人</p><p>邵富生(点长、高一四班)公白山(高一四班)王琪瑛(高一四班)刘晓武(初二四班)孙晓世(初二四班)。</p><p>刘晓敏(高一四班)杨丽芳(高一四班)徐晓锦(高一四班)霍阿俊 秦家六队(张家窝堡):9人</p><p>李学伟(点长,初三四班)钟离玉章(初三四班)荆家凯(初三四班)</p><p>赵鲁燕(高一四班)郝安利(高一四班)霍苏苏(高一四班)罗群(高一四班)陈积栋(高一四班)霍小兰</p> <p> 后排左起: 赵鲁燕 张平平 罗群 刘小敏 前排左起: 杨丽芳 霍苏苏 郝安莉</p> <p> 八个伙伴</p> <p> 我亲爱的手风琴,你轻轻的唱,让我们来回忆少年的时光…</p> <p> 农村的一切是那么新奇陌生</p> <p> 在田野上</p> <p> 知青在辛勤劳动</p> <p> 耕耘后的欢乐</p> <p> 2018年秋天,秦家一队青年点的点长邵富生和公白山回到曾插队落户的东嘎乡探望乡亲们。乡已经变成镇了。</p> <p> 秦家二队(秦家窝堡):9人</p><p>李铁生(点长,高一四班)王景尧(高一四班)董庆(初三四班)</p><p>李华(初三四班)徐稚颖(初三四班)刘颖平(初三四班)徐小红(初三四班)徐延波(初三四班)王雷(初三四班)</p> <p> 前排左起: 董庆 李铁生 王景尧 中排左起: 许小虹 徐延波 王蕾 后排左起: 李华 程稚颖 刘颖平</p> <p> 徐延波 程稚颖 李华</p> <p> 秦家五队(申家窝堡):9人</p><p>王向阳(点长、高一二班)吴春春(高一四班)孙晓黎(高一四班)孙晓世(初二四班)邱纪林(初一四班)</p><p>张平平(高一四班)张台安(初三四班)吴超英(初二三班)邱小平(初二三班)</p> <p>邱小平 张平平 张台安</p> <p> 申家窝棚的五个小子</p> <p> 多年后,邱小平和张台安回到申家窝棚探望当年的房东梁大娘。</p> <p> 多年后相聚,都感到很遗憾当年没留下集体合影。</p> <p> 秦家九队(倪家洼子):9人</p><p>石桓利(点长,高一四班)任源民(高一四班)陆午婴(高一四班)潘博生(高一四班)苑长江(11中高一一班)</p><p>赵凌河(初三四班)朱科志(初三四班)佟丽娜(初三四班)石宝利(初三三班)</p> <p> 倪家洼子青年点前的合影。 前排左起: 陆午婴 石桓利 任原民 潘博生 后排左起: 朱科志 佟丽娜 石宝利 赵凌河</p> <p> 胸戴像章的合影</p> <p> 青年点建成后的合影</p> <p> 向前看</p> <p>任原民 苑长江 石桓利</p> <p> 秦家十队(韩家洼子):9人</p><p>刘伟群(点长,高一四班)姜荫之(高一四班)赵福安(高一四班)胡德然(高一四班)</p><p>李民(初三四班)徐海英(初三四班)张玉颖(初三四班)李春娥(初三四班)谭华(初三四班)</p> <p> 前排左起: 姜荫之 刘伟群 苑长江 赵福安 后排左起: 李春娥 李民 张海英 谭华 张玉颖</p> <p> 1971年,随着许多同学去了内蒙军马场、西丰钢厂、铁法煤矿及投奔父母,全大队的同学只有十几个人了,于是,都并点到十队的韩家洼子青年点里,在这里组成了一个团结欢乐的大家庭。 程稚颖 张海英 张台安 李民 李春娥 刘伟群 许小虹 姜荫之 公白山</p> <p> 程稚颖 张台安 李民 佟丽娜 张海英 许小虹 刘伟群 李春娥 姜荫之 公白</p> <p>身后就是大榆水库</p> <p> 集体散步</p> <p> 北风那个吹</p> <p> 苦中作乐</p> <p>房盖上还有柴禾</p> <p> 下乡四年了</p> <p> 制作 李铁生 姜荫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