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日子不急不缓的走着,今又七夕,每逢七夕,满世界都在谈论爱情,关于爱情漫天飞扬,所谓爱情,就在七夕?其实,七夕不仅仅是爱情,为此,今天,我不写爱情。</p> <p> 七夕在我国古代最早出现时,并不是爱情的象征,而是跟少女有关的一个节日。从现在的一些记载中可以看到,七夕有记载的普及于汉代,七夕最早叫七巧节、乞巧节。民间传说织女是掌管纺织女红的仙女,因此未出阁的少女,都要在七夕这一天用各种方式祈祷,希望能成为像织女一样擅长女红。这些活动就被称为乞巧,在乞巧活动中得巧的姑娘,就会变得心灵手巧。最初是少女对着月亮用一根线一口气穿过七根针,就被认为是乞到了巧。</p> <p> 我十三四岁时跟着村里的姐姐过过“乞巧节”。那一年我初中毕业,没有考上小中专,没考上小中专,就如同今天的高考落榜,只能去上高中,村里姐姐们可怜我,邻居云姐说:“织女是天上的织布能手,七月七我们向七姐(织女)“乞巧”,乞求她传授心灵手巧的手艺,你也参加吧!”乞巧?我是真的手不巧,祖母常说我,做针线活没样,从七岁就教我“做穗子”(就是手握一根高梁杆,绕织布用的线团)至今没学会,后来我多次在文中写道这件事,不是学不会,实在从心里拒绝!看来巧女我是做不成,不过我觉得挺好玩。</p> <p> 所谓“乞巧”在我们那里叫啥“供织女”,就是姑娘们对着月亮穿针引线验巧,我好像没穿上。七夕前一天姑娘们就做些小物品赛巧,蒸巧馍馍、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p> <p> 巧馍馍也就是巧果,她们做得特别好,做成各种花、鸟形状,并用高梁面、紫薯做点缀。巧果现在好像已经见不到,制作时有专门的巧果卡子,即模子,卡巧果的卡子大多用枣木、梨木刻成的,把发好的面团放在卡子里,翻出来就是一个漂亮的巧果,在大铁锅里放上细沙煨熟。</p> <p> 七夕晚上,在院子里放一张八仙桌,把瓜果、鲜花、巧馍、巧果摆在桌上,姐姐们说,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我看了一晚上也没看到喜蜘蛛,姐姐们对着月亮穿针乞巧斗巧,都挺认真,且互相监督确认确实穿上了,谁穿的次数最多,谁就是最巧女。</p> <p> 我们还集粮集菜:(你拿一瓢面,我拿一捆菜她拿几个鸡蛋,多少不限)包饺子,把一枚硬币,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婚姻幸福,我们没敢放针,放了一枚曲别针。</p> <p> 我则悠然的躺在草席子上,仰望浩瀚美丽的夜空,映入眼帘的是一道辽阔的天河横跨南北,星云棋布,气象万千,美不胜收。我一边思考着天河内外的故事,思绪一片烂漫,不一会儿就进入了懵懂想象的理想空间,后面的故事我不知道了。</p> <p>七夕乞巧 不止爱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