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在暑假即将结束之际,带着盛夏对水的向往,我们一路奔向大海之滨——防城港。</p> <p> 我们的目的地是“簕山古渔村”,这是一个颇有历史的小村落,据说可以追溯到明朝,2009年才正式更名。</p> <p> 穿过幽静的林间村道,渔村的古朴气息瞬间融于空气中不由分说地将一切包裹起来。鸡鸣鸭叫声不绝于耳,给人以莫名的亲切感,那是久远而深刻的似曾相识。</p> <p> 渔村不大,但却经营着数十家带着浓重乡村味道的民宿。我们居住的这家是一位独居的老奶奶经营的。她用带着客家印记的普通话告诉我们她其实不太想做民宿但是却也闲不住,所以生意虽做得不咸不淡不愠不火但也乐得自在。</p> <p> 坐在渔村临海的古墙上,眼睛里除了茫茫大海就是千波百浪冲刷后留下的各种礁石。最神奇的要数石坑里那一汪汪透着灵性的小水洼,透明、清澈、不急不躁,与世无争……红礁上一抹青绿自是有一番味道。</p> <p> 我无浮沉却亲历百潮涨落,当初的棱角分明现已熬成圆滑温润,匆匆的脚步之下你回眸多看的那一眼已抵消掉所有的辛酸与疼痛!</p> <p> 相思泉在渔村的村道旁静默,唯有古树老枝始终不嫌不弃。据说此泉挖于明朝,虽处临海却并不苦涩,泉水冬暖夏凉,水质甘甜。只可惜它终究是成了历史的一个标符,现在的渔村人早已用上自来水也就顾不上它了。唯有泉边那几棵错根盘结的古树依然枝繁叶茂地向世人展示着相依相守的美丽传说。</p> <p> 正值开海时间,所以随渔民去打鱼成了孩子们最期待的体验。由于渔村前面全是浅海域,我们出发时正当涨潮,于是渔民用小木筏载着我们去深海区找渔船。摇晃的小木筏摇来了声声因不适应而带来的略含惊恐的尖叫……</p> <p> 大海无言却浑厚不羁。一艘艘小船在水的托举下缓缓前行,渔民小哥被晒得黝黑发亮。在深水区小哥熟练地撒下鱼网,渔船就拖着长长的“尾巴”嘟嘟地吼叫着前行着。此刻的大海不怒自威!</p> <p> 接连两次收网,尽管我们都充满了好奇地期待着,但是结果却还是令人失望。健谈的小哥完成了第三次撒网后跟我们聊了起来:每天每艘渔船最多能带客出海6次,但这是旅游旺季的记录,一般是退潮时鱼会多一些……</p> <p> 渔船拖着长尾巴在大海上又行驶了一个多钟头,我们为海面上小鱼虾成群地跃进而惊叹,更多的时候却在关注瞬息万变的天空。夕阳下的大海金光闪烁,水上的天空却风起云涌浓墨重彩。</p> <p> 或许每个人心里最后的诗与远方都需要有具体的物像作为寄托吧,当朝阳再次普照海边让“望月台”三个字变得异常醒目的时候,我心里却莫名地自嘲了一下。</p> <p> 仰卧的李白塑像高高地向天举杯,那个潇洒豪放的浪漫诗人无暇顾及正在看向他的一切凡人。 </p><p> </p> <p> 沿着石阶一步步靠近“李白”。也许,决定把这个坐在“酒壶”上的李白放在这里的人应该有一种对诗对浪漫的渴望与向往吧。草书之下的《月下独酌》,让我读得颇费力气,当手指触碰到那些坚硬的石块时甚至在想:此情此境应留在月圆星稀时……</p><p> </p> <p> 匆匆渔村行,在他乡的老建筑前偶尔沉淀一下浮躁的心绪,只是来不及多停留,在太阳渐渐变得热情起来之后,也正是我们该告别的时间了。回头,透过车窗,最后看一眼老渔村,终是决定把对渔村的印象写进记忆的书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