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安则四海皆安

陈放

<p>泰安市(taian),隶属于山东省,位于山东省中部,北依山东省省会济南,南临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故里曲阜,东连商城临沂,西濒黄河。北距省会济南市66.8千米,南至三孔圣地曲阜市74.6千米。 泰安因泰山而得名,“泰山安则四海皆安”,寓国泰民安之意。城市位于泰山脚下,依山而建,山城一体。 泰安市境内的泰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的美誉,是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p> <p><b style="font-size: 20px;">历史沿革</b></p><p>泰安地区早在5万年前有人类生息繁衍。</p><p>5000年前产生了繁盛的大汶口文化。</p><p>夏商时泰安分属青州和徐州。</p><p>周代时分属齐、鲁两国。</p><p>秦朝时归齐郡。</p><p>西汉初,设泰山郡,隶属兖州刺史部。郡制始置博县(今市岱岳旧县村);公元前69年移至奉高(今市岱岳故县村)。</p><p>北魏时又移至钜平(今市岱岳大汶口镇)。</p><p>北齐时改为东平郡,郡治置博县。</p><p>隋至宋代未设单独行政区。</p><p>金初设泰安军;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设泰安州,治于岱岳镇(今泰城),隶属山东西路。</p><p>元时仍为州,始隶东平路,后隶中书省。</p><p>明代隶济南府。</p><p>清雍正设泰安府,隶山东省布政使司。</p><p>中华民国初期,废州、府、改省、道、县三级制,原泰安府所辖各县,分属济南、济宁、东临三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后,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将泰安划为第12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始置历城,后移至泰安县陵查(今新泰市境内)。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划为第15行政督察公署,专署驻泰城(日伪时设伪泰安道,道尹公署置泰城岱庙)。</p><p>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权--泰安专署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3月在莱芜县成立,始隶鲁中行署;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1月泰安境内共产党领导下的泰西专署、远东专署合并为晋冀鲁豫边区第16专署;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两专署又分置;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9月,泰山、泰西两专署均改属鲁中南行署。</p><p>1950年5月,泰山、泰西两专署合并为泰安专署,驻泰城;1958年11月,泰安专署撤消;1961年5月复置;1967年3月成立“泰安地区革命委员会”;1972年7月改为泰安地区行政公署。</p><p>1985年5月撤区,原县级泰安市升为地级市。</p> <p><b style="font-size: 20px;">泰山如座 五岳独尊</b></p><p>泰山又名岱山、岱宗,隶属于山东省泰安市,是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有“五岳之首”“五岳之长”“天下第一山”之称。 泰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引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泰山代表景点有阴阳界、桃花峪、傲徕峰、玉皇顶。</p><p><b style="font-size: 20px;">地理环境</b></p><p>位置境域</p><p>泰山贯穿山东中部,泰安市境内,绵亘于泰安、济南、淄博三市之间,古称“岱山”、“岱宗”,春秋时改称“泰山”。泰山前邻孔子故里曲阜,背依泉城济南。泰山雄起于华北平原之东,凌驾于齐鲁平原之上,东临大海,西靠黄河,南有汶、泗、淮之水,东西长约200千米,南北宽约50千米,主脉,支脉,余脉涉及周边十余县,盘卧面积达426平方千米,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p><p><br></p> <p><b>气候条件</b></p><p>泰山上下的气候呈垂直变化的特征十分明显。山脚1月均温—3℃,山顶为—9℃,山下7月均温26℃,山顶为18℃;年降水量随高度而增加,山顶年降水量1132毫米,山下只有722.6毫米。山下四季分明,山顶三季如春,冬如玉,即冬有雾凇晶莹如玉,为重要景观之一。春季风沙较大。泰山冬季较长,结冰期达150天,极顶最低气温-27.5°C,形成雾凇雨凇奇观。[1]</p><p><b>水文特征</b></p><p>泰山山泉密布,河溪纵横,水资源较为丰富,总储量达30.43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14.97亿立方米,地表水15.46亿立方米,可利用量26.08亿立方米。</p><p>泰山河溪以玉皇顶为分水岭。北有玉符河、大沙河注入黄河,东面的石汶河、冯家庄河、南面的梳洗河、西溪,西面的泮汶河,均注入大汶河。</p><p>由于泰山地形高峻,河流短小流急,侵蚀力强,河道受断层控制,因而多跌水、瀑布,谷底基岩被流水侵蚀多呈穴状,积水成潭,容易形成潭瀑交替的景观。泰山的瀑布主要有黑龙潭瀑布、三潭迭瀑和云步桥瀑布。</p><p>泰山因裂隙构造发育,所以裂隙泉分布极广,从岱顶至山麓,泉溪争流,山高水长,有名的泉水数十处,如王母泉、月亮泉、玉液泉、龙泉、黄花泉、玉女池等。泉水甘冽,无色透明,含人体所需多种微量元素,系优质矿泉水,被誉为泰山三美(白菜、豆腐、水)之一。泰山北部,中上寒武统和奥陶系石灰岩岩层向北倾斜,地下水在地形受切割处出露成泉。从锦绣川向北,泉水汩汩,星罗棋布。北麓丘陵边缘地带,岩溶水向北潜流,并纷纷涌露。</p> <p><b style="font-size: 20px;">历史人文</b></p><p>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远古时始称火山、太山,“大”在甲骨文与金文中均见其形,读音为“太”。且“太山'意为“大山”,先秦古文中,”大“、”太“通用。《骈雅训纂·释名称》:“古人太字多不加点,如大极、大初、大室、大庙、大学之类,后人加点以别大小之大,遂分为二矣。”按古文字的传统读法,“大”亦有“大”、“太”、“代”三音。春秋战国时,由于同音字的引申和同义字的演变,“太”与“泰”、“代”与“岱”“岱”与“岳”也互相变通了,这样相继出现了“泰山”、“岱山”、“岱宗”、“岱岳”等专用名称。“泰山”之称最早见于《诗经》。“泰”意为极大、通畅、安宁。《易·说卦》“履而泰,然后安”。“泰”字就有原来的高大、通畅之意引申为,“大而稳,稳而安”。随即出现了“稳如泰山”、“国泰民安”、“泰山鸿毛”之说。</p><p>五岳为群山之尊,泰山为五岳之长。五岳是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一般指东岳泰山(位于山东)、西岳华山(位于陕西)、南岳衡山(位于湖南)、北岳恒山(位于山西)、中岳嵩山(位于河南)。泰山因其气势之磅礴,又有“天下名山第一”的美誉。泰山地区早在远古时代就已经成为东方文化的重要发祥地,5万年前的新泰人化石遗存和40万年前的沂源人化石遗存显示出这一带早期的人类活动。泰山南麓的大汶口文化,北麓的龙山文化遗存也反映出早期黄河流域氏族部落的活动状况。战国时期,齐国沿泰山山脉直达黄海边修筑了长约500千米的长城,今遗址犹存。进入秦汉之后,泰山逐渐成为政权的象征。泰山实际海拔高度并不太高,在五岳中次于华山、恒山,仅占第三位。但就历史政治及文化的地位而言,全国的许多大山与之相比都不能望其项背。</p><p>古人形容“泰山吞西华,压南衡,驾中嵩,轶北恒,为五岳之长”。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盘古死后,头部化为泰山。据《史记集解》所载:“天高不可及,于泰山上立封禅而祭之,冀近神灵也。”古代传统文化认为,东方为万物交替、初春发生之地,故泰山有“五岳之长”、“五岳独尊”的称誉。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崇拜泰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古代历朝历代不断在泰山封禅和祭祀,并在泰山上下建庙塑神,刻石题字。古代的文人雅士对泰山仰慕备至。泰山宏大的山体上留下了20余处古建筑群,2200余处碑碣石刻。</p><p><b style="font-size: 20px;">神话传说</b></p><p>盘古开天</p><p>盘古开天东岳为首天下名山无数,历代帝王和芸芸众生何以独尊东岳泰山呢?传说,在很早很早以前,世界初成,天地刚分,有一个叫盘古的人生长在天地之间,天空每日升高一丈,大地每日厚一丈,盘古也每日长高一丈。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就这样顶天立地生活着。经过了漫长的一万八千年,天极高,地极厚,盘古也长得极高,他呼吸的气化作了风,他呼吸的声音化作了雷鸣,他的眼睛一眨一眨的,闪出道道蓝光,这就是闪电,他高兴时天空就变得艳阳晴和,他生气时天空就变得阴雨连绵。后来盘古慢慢地衰老了,最后终于溘然长逝。刹那间巨人倒地,他的头变成了东岳,腹变成了中岳,左臂变成了南岳,右臂变成了北岳,两脚变成了西岳,眼睛变成了日月,毛发变成了草木,汗水变成了江河。因为盘古开天辟地,造就了世界,后人尊其为人类祖先,他的头部变成泰山。所以,泰山就被称为“天下第一山”,成了五岳之首。</p><p><br></p> <p>南天门又名三天门。南天门位于十八盘尽头,是登山盘道顶端,座落在飞龙岩和翔凤岭之间的山口上。由下仰视,犹如天上宫阙,是登泰山顶的门户。创建于元至元元年(1264年),明清多次重修,建国后又翻修两次。现在建筑保持了清代的风格。门为城楼式建筑,联书:“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上覆摩空阁,内置3尊明万历年间女神铜像。  门内有小院,正殿为三灵侯殿,宋真宗东封泰山时建,祀周谏官唐宸、葛雍、周武三人,后改为关帝庙。今置东岳大帝铜像。  正殿前为东、西配殿,1984年重建,内供明万历年间女神铜像。正殿后是新辟观景台,石栏半围,开阔宽敞,可瞻岱阴诸景。  天街南天门东北有石坊,明人题额“升中”,清末废。1986年重建,今人武中奇题额“天街”。坊前北侧有回銮阁,1989年建,为泰安市第三招待所。东侧为泰山管委会南天门管理区、公安派出所驻地及招待所等。  南天门分上下两层。下层为拱形门洞,条石垒砌,券石起拱,顶铺条石,四周冰盘式出檐,东西总长9.65米,南北进深6.26米,高4.7米。拱形门洞宽3.7米,高3.25米,上镶石匾额“南天门”贴金。两侧镶石刻对联:“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  上层建摩空阁,面阔3间8.43米,进深5.2米,通高5.3米,二柱五檩五架梁,重梁起架,黄琉璃瓦卷棚重檐歇山顶。下层檐即在墙壁上部,南向正间开拱形门,两次间各开一窗。门上石匾额“摩空阁”,白地贴金红墙衬托,与黄琉璃瓦顶相辉映,更显巍峨壮观。  南天门下西侧有石棚,内壁镶南天门创建碑,元代杜仁杰撰文、严忠范书写。从碑文内容看,元代以前南天门并无室宇,系元代道士张志纯为之筹备,历经数年营建而成。  </p><p>南天门北面建有关帝庙3间,面阔11.7米,进深9.6米,通高7.4米,四柱五架梁七檩前后廊式,重梁起架,五脊硬山顶。圆形石柱,覆盆式柱础,檐檩、阑额等饰墨线小点金彩绘。前廊内有关帝像赞碑,像阴线刻。南天门和关帝庙中间两侧,原有东西配殿各3间,建国前毁,1984年利用原墙基重建。</p> <p><b>天烛峰</b></p><p>在泰山的东北麓,有一条蜿蜒曲折的登山路直达岱顶。沿着这条路 可见天烛峰景区的景致。这里,奇石能言,清泉有声,大小天烛朝天立 悬崖巨壁夹谷行。将军山如大将军披甲,罗汉峰似众罗汉叠立,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令人叹为观止。这里,蓝天高远,大山空旷,松涛阵阵白云悠悠,是寻古探幽的好去处,只有到这儿来,才能领略到山林野趣的真谛。</p><p><b>甄别</b></p><p>在九龙岗南崖之上,两座相距不远、隔涧相望、形状近似巨烛的山峰,分别被称为大天烛峰、小天烛峰。</p><p>小天烛峰位于后石坞九龙岗东侧南崖上,一柱状孤峰从谷底霍然拔起,直插云霄。高耸似烛,故名。因峰端遍生的劲松宛若烛焰燃烧,又称“烛焰松”。</p><p>小天烛峰以东还有一座柱状山峰,比小天烛峰雄浑粗壮一些,是为大天烛峰。</p><p>大、小天烛峰附近是泰山欣赏古松的绝佳所在,后石坞古松园就在这里。还有三池碧水,南为鉴池,传说为元君梳洗映容之处,又名玉女洗头盆;北为凤凰池;东北为饮虎池。</p><p>大天烛峰下为溪里峪,旧传有魔女坐化于此,又名风魔溪,溪中有天烛瀑。小天烛峰下有一湾,名洗鹤池,过去常有松鹤歇憩嬉戏之中。</p><p>双峰西南方附近天空山下是著名的道教庙宇景观群,老君庙、元君庙、元君墓、灵异泉、莲花洞、玉女修真处……</p> <p>东岳大帝</p><p>东岳大帝为泰山神,又称泰山君、五岳君,排于玉清元宫之第二位,冠五岳之首。相传为盘古王的第五代孙,它掌握人们的魂魄,主掌世人生死、贵贱和官职,是万物之始成地。自战国至汉代,泰山始终是君主告成于天的封禅圣地。</p><p>东岳大帝是泰山的化身,上天与人间沟通的神圣使者,民间宗教信仰之一。 东岳大帝具有主生、主死的重要职能,也是历代帝王受命于天、治理天下的保护神。每年的农历三月廿八是东岳大帝的生日,中国各地的善男信女均会焚香祭拜,以示庆贺。</p><p><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玉皇顶</b></p><p>玉皇顶,是五岳之首泰山的主峰之巅,因峰顶有玉皇殿而得名,主祀玉皇上帝。玉皇顶旧称太平顶,又名天柱峰,始建年代久远无考,明成化年间重修。神龛上匾额题“柴望遗风”,说明远古帝王曾于此燔柴祭天,望祀山川诸神。 相传最初秦始皇曾到此祭天。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p><p>玉皇顶是“东岳”——泰山主峰之巅,因峰顶有玉皇殿而得名。玉皇庙始建年代无考,明成化年间重修。主要建筑还有迎旭亭、望河亭、东西配殿等。</p><p><br></p><p>玉皇殿内祀玉皇上帝神像,玉皇上帝全称“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即民间信仰的“老天爷”,俗称玉皇大帝。神殿上匾额题“柴望遗风”、“威摄十方”、“名扬神州”,说明远古帝王曾于此燔柴祭天,望祀山川诸神。殿前有“极顶石”,标志着泰山的最高点。极顶石西北有“古登封台”碑刻,说明这里是历代帝王登封泰山时的设坛祭天之处。玉皇顶位于碧霞祠北,为泰山绝顶,旧称太平顶,又名天柱峰。玉皇庙位于玉皇顶上,古称太清宫、玉皇。玉皇顶海拔1532.7米,气势雄伟,拔地而起,有“天下第一山峰”之美誉。供奉的就是乃天地万物的之主宰,万天帝主——玉皇上帝,乃掌管三界之主神。</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诗作《泰山玉皇顶》</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鸡鸣日出接天关,绝顶疏钟云汉间。</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气合大荒心似海,身临上界目无山。</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九州寂寂孤僧睡,片石峨峨万古闲。</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便欲抠衣通帝座,手扶碧落看人寰。</p> <p><b style="font-size: 20px;">碧霞元君</b></p><p>碧霞元君的来历,一说为黄帝所遣之玉女,一说为华山玉女。但一般作为泰山女神,为泰山神之女。碧霞元君是以中国大陆华北地区为中心的山神信仰(道教),称为“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女神。其道场是在中国五岳之尊的东岳泰山,位于山东省的泰安市。碧霞元君的影响力由山东省泰安市传播开来,历经上千年,特别是在明清时期以后,对于中国北方地区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碧霞元君全称为“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道经称为“天仙玉女碧霞护世弘济真人”“天仙玉女保生真人宏德碧霞元君”。因坐镇泰山,尊称泰山圣母碧霞元君,俗称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泰山老母、万山奶奶等。道教认为,碧霞元君“庇佑众生,灵应九州”“统摄岳府神兵,照察人间善恶”,是道教中的重要女神,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女神之一。 中国民间的“北元君 南妈祖”的说法,指得是泰山奶奶和妈祖娘娘之间,虽然有地域之差和山神、海神之别,但同样都普度众生、舍己为人,成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闻名于世的保护女神。中国南方部分地区也称其为“送子观音”。“碧霞”意指东方的日光之霞,“元君”则带有浓重的道教色彩,是对道教女神的尊称。</p> <p><b style="font-size: 20px;">行宫分布</b></p><p><b style="font-size: 18px;">1.碧霞元君祠祖庭(山东省泰安市)</b></p><p>上庙 碧霞元君祠。兴于康熙、盛于嘉庆,前后历经300余年,是道教著名女神碧霞元君的祖庭,位于泰山极顶之南,天街东首,北依大观峰(即唐摩崖),东靠驻跸亭,西连振衣岗,南临宝藏岭。系元君上庙,为泰山最大的高山古建筑群,宋大中祥符年间创建,金碧辉煌,俨然天上宫阙。祠为二进院落,以照壁、金藏库、南神门、大山门、香亭、大殿为中轴线,两侧为东西神门、钟鼓楼、东西御碑亭、东西配殿。结构严谨,布局紧凑,南北长76.4米,东西宽39米,总面积2979.6平方米。碧霞祠现存建筑保留了明代的规模及明代的铜铸构件,建筑风格多为清代中晚期的风格。</p><p>泰山护鲁山口碧霞元君祠,位于泰山极顶南侧,初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原名昭真祠,金代称昭真观,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改名碧霞灵应宫,又称碧霞灵佑宫,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重修后改称碧霞祠,沿用至今。碧霞祠大殿为五楹,九脊歇山式顶,瓦垄三百六十条,以象周天之数。盖瓦、鸱吻、戗兽、大脊等均为铜铸。檐下高悬雍正帝“赞化东皇”、乾隆帝“福绥海宇”巨匾。整个大殿雕梁画栋,睛天朗日之下,金光璀璨,蔚为壮观。殿内正中神龛内的碧霞元君贴金铜坐像,凤冠霞帔,慈颜安详端庄。大殿左右为东、西配殿。东配殿祀眼光娘娘。传说眼光娘娘能治疗各种疾病,保佑人们眼明心亮、身体健康。西配殿祀送子娘娘。送子娘娘掌管人类生儿育女之事。香客往往在殿中用红布包一个石膏娃娃带回家去,放在床上,以求娘娘赐子,称为“拴娃娃”。东、西殿之间是香亭,祀碧霞元君。封建时代,大殿轻易不开,只有帝王大臣才有资格进大殿朝拜元君,普通百姓只能在香亭中求祷泰山娘娘。</p><p>1983年,泰山碧霞祠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二十一处重点道教宫观之一。1985年,这座千年古观重新交由道教组织管理,作为宗教活动场所开放。</p><p>中庙 红门宫。此处位于天门,天街坊之北,正殿斗拱彩绘、供元君神像。为碧霞元君的中庙,红门宫创建年代无考。但是根据民国十八年《重修泰安县志》所记载:“红门宫,在一天门北,元君中庙也。明天启六年重修,登岱总会之区…………右合云亭,”</p><p>下庙 碧霞灵应宫。元君下庙,此处位于蒿里山下。根据《岱览》记载,此庙建筑颇宏伟:“旧有天仙祠元君下庙也。明万历三十九年奉敕拓建,赐额`灵应宫',前后殿庑崇丽,回廊周密,中为崇台,下门四达。上设铜楼亦万历时造,号金阅,杯宇栏棚,象设皆范铜镀金为之。自顶移遥参亭。”</p> <p><b>大汶口</b></p><p>大汶口遗址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大汶河东西贯穿,将遗址分为南北两片,北片在卫驾庄东,为大汶口文化的代表遗址和命名地。大汶口文化属新石器时代晚期,其分布范围主要在山东境内,北入旅大地区,南达江苏、皖北,西抵河南中部,东至山东半岛,西北见之于黄河北岸。</p><p>大汶口,是大汶口文化的指称,而不仅仅是指这个地方,更是指这个地方曾经产生过的文明。通过其遗址,研究其文明程度,有利于人们更好的把握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规律和特点,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生产,艺术等各种水平程度和表现。</p><p>大汶口遗址在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镇山西街村南,大汶河东西贯穿,将遗址分为南北两片,北片在卫驾庄东,为大汶口文化的代表遗址和命名地。</p><p>大汶口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3500—前2240年。分布于山东、江苏北部、河南东部、安徽东北部。有泥质、夹砂陶,早期以红陶为主,晚期灰、黑比例上升,并出现白陶、蛋壳陶。手制为主,晚期发展为轮制陶器,烧成温度900—1000℃。器型有鼎、鬶、盉、豆、尊、单耳杯、觚形杯、高领罐、背水壶等。许多陶器表面膜光,纹饰有划纹、弦纹、篮纹、圆圈纹、三角印纹、镂孔等。彩陶较少但富有特色,彩色有红、黑、白三种,纹样有圈点、几何、花叶等。</p><p><br></p> <p><b>名胜古迹</b></p><p>大汶口名胜古迹众多: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汶口文化遗址;</p><p>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石桥。又名“双龙古石桥”,石桥北起大汶口西南门,南至宁阳县茶棚村,是明朝隆庆年间(公元1567年——1572年)修建的一座横贯大汶河唯一的古石桥,清代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石桥被大水冲毁,粥店著名石匠姜桂松捐资进行了修复,为纪念姜石匠,当地人立碑以记其事,并称此桥为“姜公桥”。2003年石桥又被大水冲毁后,镇政府出资40万元进行了修复。此桥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七月十五放河灯》的河灯施放地。</p> <p><b>300万年前古泉群</b>——上泉古泉群。位于大汶口镇上泉村,上泉古泉群现主要有五大主泉组成,大致呈五角星状分布,当地群众根据传说分别称它们为“驴带泉”、“龙泉”、“灵应泉”、“郑家泉”、“荆枣泉”,其中数驴带泉涌水量最大(一般年景涌水量约280方/小时,丰水季节达600方/小时),其他小泉星罗棋布,随处可见。几大泉水相汇,形成大汶河支流---漕河。据考证,该泉群形成于第四纪早期,距今300万年左右,为上升泉,特征与济南趵突泉相似,现日出水量30000立方米。泉水含人体需要的锗、锶、硒、锌、铜、钼、铬、钒、钴等17种微量元素,水质良好,具备天然矿泉水的品质。</p><p>整个泉群位于大汶河北岸、远古圣山云亭山的西部。距泰安市城区25公里、曲阜城区45公里,处在山东省“一山一水一圣人”黄金旅游线的中点上,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上泉特产——上泉鸭蛋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正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p> <p><b>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山西会馆。</b>坐落在大汶口驻地西南门里路西,为大汶口镇著名名胜之一,是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山西会馆整体坐西朝东,分南北两院,北为关帝庙,南为戏楼院,总面积2283平方米。据修山西会馆碑文记载,该馆是清乾隆24年(1759年)在关帝庙基础上扩建而成。因修庙、建戏楼全由山西商人出资,建成后作为山西同乡聚会和接待过往的山西官员、商贾、老乡之所而定名为“山西会馆”。该古迹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破坏,造成大殿等主体建筑坍塌,其他建筑也均已残破不堪。</p> <p><b>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云亭山。</b>云亭山位于泰山南麓,大汶口镇马家大吴村北,距泰安市城区约22公里,海拔141.5米。一条山谷将山体分成东西两个山包,顶部平坦,呈丘状平台,方圆约8000平方米。云亭山原名亭亭山,东临云云山。云亭山历史由来已久,据《史记·封禅书》记载“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亭亭”;孔子后人孔祯渲在《泰山纪胜》中说:“云云亭亭,两山颉立,逶折一径”,经专家考证,古时帝王封禅首先在泰山正南方云亭山这一平地隆起的小山上设坛祭地,然后起驾登临泰山,完成封禅大礼。</p><p>根据原有碑文,此山唐代时已有记载。相传明末清初,江南才子侯方域在云亭山出家修行,李香君在此山东侧出家,许多专家认为孔尚任《桃花扇》的人物原型就出于云亭山。</p> <p><b>原泰安八大景之一——汶河古渡。</b>位于大汶口镇驻地东南侧的大汶河水利发电站上游约300米处。因大汶口是牟、瀛、石、柴及泮五汶交会之地,是古人跨越大汶河这一天然屏障的最易之处,也是南北古驿道的必经之路,汶河古渡口由此形成。渡口是历史上著名的行人、货物集散之地,曾经的繁忙景象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此景最早载入清道光年间《泰安志》。</p> <p><b>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姜城遗址。</b>文姜城遗址属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大汶口镇驻地东北约200米处,遗址保护面积2万平方米,它与泰安八大景之一的汶河古渡口相邻。文姜城系战国时期齐国齐僖公之女文姜公主省亲的驿站,也是齐鲁诸侯相会的行宫旧址。该遗址据专家推测毁于战乱,现只遗存一高出地平面1—1.8米的土台。文姜城的文化堆集层比较分明,陶片、汉砖、陶豆柄、瓦当、布纹瓦等随处可见。</p> <p><b>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皇营遗址。</b>皇营遗址位于大汶口镇卫驾庄村西二百米处(此址原有宋时所建四贤祠一座),建于康熙18年(公元1679年),至康熙23年(公元1684年),康熙第一次南巡之前竣工。到康熙46年(公元1707年)第六次南巡,历时23年,每次南巡均在此处落脚休息。其间留有数十名下僚、奴仆看守、清理、护卫宫室,而后几代皇帝除乾隆皇帝来过两次外,行宫再未使用。据记载,该行宫约在1860年被人为破坏殆尽,只剩下隆起的地面和废墟。</p> <p><b>龙王庙遗址。</b>该遗址位于大汶口镇和平村以东,现水电站以北处,始建于1756年,占地约30亩,原为当地群众供奉龙王,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祭祀场所,并逐步演化成为群众进行商业及娱乐活动的场所。在解放战争期间毁于战乱,现仅存遗址。</p> <p><b>东平水浒影视城</b>坐落在东平湖东岸,是新版《水浒》主场景拍摄地,以《水浒传》中描述的人物故事为背景,充分展现水浒故里历史风貌和民俗人情,主要建设了王爷府、太师府、太尉府、青楼、樊楼、瓮城、御龙坊、东京汴梁御道、紫石街等仿宋代建筑,古风浓郁,工艺精湛,细致逼真,进入城中,犹如跨入历史;漫步城中,宛若畅游千年。</p> 不要忘记去的曲阜孔庙转一转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曲阜孔庙</b></p><p class="ql-block">曲阜孔庙(又称阙里至圣庙)位于山东省曲阜市中心鼓楼西侧300米处,是祭祀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其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景区,与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并列为中国三大古建筑群;与南京夫子庙、北京孔庙和吉林文庙并称为中国四大文庙。 孔庙始建于鲁哀公十七年(公元前478年),历代增修扩建,现存的建筑群绝大部分是明、清两代完成的。其占地327亩,前后九进院落,庙内有殿堂、坛阁和门坊等464间,四周围以红墙,四角配以角楼,是一组具有东方建筑特色、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古代建筑群,被建筑学家梁思成称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孤例”。其与相邻的孔府、城北的孔林合称“三孔”。</p><p class="ql-block"><b>建筑格局</b></p><p class="ql-block">孔庙平面呈长方形,占地14万平方米[1],南北长0.7公里。孔庙沿一条南北中轴线展开布置,左右对称,布局严谨,共有九进院落,前有棂星门、圣时门、弘道门、大中门、同文门、奎文阁、十三御碑亭,从大圣门起,建筑分成三路:中路为大成门、杏坛、大成殿、寝殿、圣迹殿及两庑,分别是祭祀孔子以及先儒、先贤的场所;东路为崇圣门、诗礼堂、故井、鲁壁、崇圣词、家庙等,多是祭祀孔子上五代祖先的地方;西路为启圣门、金丝堂、启圣王殿、寝殿等建筑,是祭祀孔子父母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全庙共有五殿、一祠、一阁、一坛、两堂、十七碑亭、五十三门坊,共计有殿庑四百六十六间,分别建于金、元、明、清及民国时期。孔庙内最为著名的建筑有:棂星门、二门、奎文阁、杏坛、大成殿、寝殿、圣迹堂、诗礼堂等。</p> <p><b>大成殿</b></p><p>大成殿是孔庙的主体建筑,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高32米,长54米,深34米,重檐九脊,黄瓦飞彩,斗拱交错,雕梁画栋,周环回廊,巍峨壮丽。擎檐有石柱二十八根,高5.98米,直径达0.81米。两山及后檐的十八根柱子浅雕云龙纹,每柱有七十二团龙。前檐十柱深浮雕云龙纹,每柱二龙对翔,盘绕升腾,似脱壁欲出,精美绝伦。殿内高悬“万世师表”等十方巨匾,三副楹联,都是清乾隆帝手书。殿正中供奉着孔子的塑像,七十二弟子及儒家的历代先贤塑像分侍左右。历朝历代皇帝的重大祭孔活动就在大殿里举行。殿下是巨型的须弥座石台基,高2米,占地1836平方米。殿前露台轩敞,旧时祭孔的“八佾舞”也在这里举行。</p> <p><b>棂星门</b></p><p>棂星门是孔庙的大门。古代传说棂星是天上的文星,以此命名寓有国家人才辈出之意,因此古代帝王祭天时首先祭棂星,祭祀孔子规格也如同祭天。棂星门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六楹四柱,铁梁石柱,柱的顶端屹立着四尊天将石像,威风凛凛,不可一世。柱下石鼓抱夹,使建筑风格稳重端庄。</p><p><br></p> <p><b>圣时门</b></p><p>二门又名圣时门,形同城门,有三间门洞,前后石陛御道有明代的浮雕二龙戏珠,图中的游龙翻江倒海,喷云吐雾,气势不凡。圣时门建于明代,飞檐斗拱,顶为绿琉璃瓦,门前的汉白玉坊,名太和元气坊,坊名盛赞孔子如同天地一般,无所不包。门的东西两侧各立有一座木坊,两坊形制相同,上边置有牌楼,三间四柱,斗拱密集,檐翼起翘,柱上透雕有石狮、天禄像,造型古朴。</p> <p><b>弘道门</b></p><p>始建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为当时孔庙的大门。“弘道”为清世宗据孔子“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语命名并书写匾额。清雍正七年据《论语》“人能弘道”钦定命名,以赞颂孔子阐发了尧舜禹汤和文武周公之道。门下有元碑两块,东四棱碑为“曲阜县历代沿革志”。记载了曲阜的变迁沿革,史料价值很高西碑为“处士王处先生墓表”颇有书法价值,是1966年移入孔庙保管的。</p> <p><b>奎文阁</b></p><p>奎文阁位于孔庙的中部,是藏书的一座楼阁。中国古代以奎星为二十八宿之一,主文章。阁始建于宋天禧二年(1018年),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改建。奎文阁三重飞檐,四层斗拱,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长30米,宽17.62米,高23.35米。阁的内部有二层阁,中间夹有暗层,结构独特,工艺奇巧。上层是专藏历代帝王御赐的经书、墨迹的场所,明清两代曾专设奎文阁七品典籍官一员进行管理,暗层专藏藏经板,下层专藏历代帝王祭孔时所需的香帛之物。这座藏书楼是中国著名的木结构楼阁之一。</p><p><b>杏坛</b></p><p>孔庙的杏坛相传是孔子讲学之所,在大成殿前的院落正中。北宋天圣二年(1024年)在此建坛,在坛周围环植以杏,命名为杏坛,以纪念孔子杏坛讲学的历史故事。金代又在坛上建亭,大学士党怀英篆书的“杏坛”二字石碑立在亭上。明隆庆三年(1569年)重修,即今日之杏坛。杏坛是一座方亭,重檐,四面歇山顶,十字结脊,黄瓦飞檐二层,双重斗拱。亭内藻井雕刻精细,彩绘金龙,色彩绚丽。曾有诗人以妙句描绘杏坛的景色,“独有杏坛春意早,年年花发旧时红”,亭的四周杏树繁茂,生机盎然。</p><p>庙内还存有两汉以来历代碑碣二千多方,真草隶篆,诸体俱备,其中尤以汉魏六朝的碑刻称誉海内外。</p> <p><b>碑林</b></p><p>集各代碑石2000多块。庙内碑刻上至两汉、下迄民国,真草隶篆,各家书法具备,巨者逾丈,小者不盈尺,有唐、宋、金、元、明、清、民国所立石碑53座,碑文多是祭孔、修庙的记录,除汉字外,还有满文和八思巴文,是我国大型碑林之一。著名的汉代碑刻有汉王凤二年(公元前56年)刻石史晨碑、乙瑛碑、孔庙碑、礼器碑、孔谦碑、孔君墓碑、孔彪碑、孔褒碑、谒孔庙残碑等17块,汉碑集中存数居全国首位。魏晋南北朝碑刻有黄初碑、贾使君碑、张猛龙碑、李仲璇碑、夫子庙碑等。孔子故宅西侧四角黄瓦方亭中立有乾隆御书《故宅井赞》碑,亦为艺术珍品。陈列室内还嵌有玉虹楼法帖石刻584块,其他各处有各代各种碑刻1200块以上。</p> <p><b style="font-size: 20px;">美食</b></p><p>泰山三美是指白菜、豆腐、水。泰山白菜,又叫"城白菜",因为颜色光洁,白中透出淡黄,酷似象牙颜色,又称"象牙白"。体大,心实,清脆。泰山豆腐,用小石磨推沫,用泰山水成浆,经过多道工序的细心制作,其特点无苦味,无涩味,细嫩如玉似脂。泰山水,清甜爽口,无杂质,富含对人体有益的多种矿物质。</p> <p><b>泰安煎饼</b>是中国北方民间的特色传统美食,是山东泰安地方特产,源于泰山,历代为宫廷供品,历史悠久,创制年代无考,明代已成家常便饭。以优质的玉米,小米,核桃仁,芝麻,白糖用科学方法混合,不需要任何色素及添加剂,采用传统工艺精制成。煎饼香,味美,具有浓厚的地方风味。</p> <p><b style="font-size: 20px;">范镇火烧</b>又称泰山火烧,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汉族传统小吃。因产于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范镇而得名,是范镇第一名吃。在全国各地享有盛名,是世界上最出名的火烧之一。范镇火烧被评为“山东省著名商标”、“山东省免检产品”、“国家无公害农产品”、“山东名牌”、“国家绿色食品”、“中国著名品牌”。</p> <p><b>豆腐宴</b>是汉族传统名宴,属于鲁菜。大概始于古代帝王来泰山封禅祭祀时,“食素斋,整洁身心”。经过历代厨师的挖掘整理,泰山豆腐宴现已成为鲁菜中的一枝奇葩。</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渴了还可以来瓶冰镇大窑</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最后欢迎您到泰安来</b></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