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沁心香

剪雪裁冰

<p>墨,留给我最初印象是小学上大字课。每周一节,低年级描红模字,高年级临摹字帖。上大字课之前的课间歇息,学校内安置的自来水处就拥挤不堪,大家排队把小水桶或盛水器皿接满水,然后回到教室自己开始研墨。</p><p>(这些是60-80年代小学生用的松烟墨,几分钱一锭)</p> <p>随着各种研墨高招的释放,教室内臭墨气味立刻溢满并飘到室外....那一刻,哪里有什么陶醉于墨香之享受?桌子,地面,手上,甚至衣服上墨迹斑斑,哪里有什么书香子弟的仪态?这种气味和环境下的大字课,喜欢的人真是稀少。但是却又都知道字写不好看被同学笑话,所以,不喜欢却还是很认真学习握笔和笔画的。</p><p>(这款是药墨,是几十种中药材炼制,重量2.7克,香气非常浓郁,有医药作用,比如口疮研磨涂治,很快就好,笔者试验过)</p> <p>课余时间,有的同学还出了不少应付臭墨和快速研墨的办法,比如加一些滑石粉增加研墨速度,捡一点柏树枝叶利用其香和墨一起研减轻墨臭味。</p><p>(这款墨是69-90年代最常见的墨之一,顶上镶珍珠,也是创汇期间国内制墨的高水平代表产品,葵花图案的非常稀有)</p> <p>还有不小心衣服沾上墨迹用剩米饭涂在被染出或是在清水里放几滴蓝色钢笔水浸泡等,这些办法很快在同学之间传开被得到应用。记忆中这些办法多少都是有一些作用的。</p><p>(这些墨有松烟和油烟墨,大约年代在60-90年代)</p> <p>每周一节课的大字课基本用不了多少墨,但是一个学期下来剩下的墨坚持不到第二学期放假。和家里要钱买墨是自然的。</p><p>(文革题材的墨,诗歌图案等时代信息强。一套四锭,每锭50克左右,这是其中两锭)</p> <p>家附近有个小百货商店,面积不大,但针头线脑,香皂牙膏,布匹鞋帽,文具小人书等啥都有,当然,也有墨条模块,只是没有什么好看的和高价位, 3分钱一锭,5分钱两锭是我们学生的口粮墨,要想买好的就要走出一站地去宣武区菜市口文具商店。</p><p><br></p> <p>这家商店我们经常光顾,买毛笔和好看一点的墨和铅笔盒,班级布置学习园地,需要彩色皱纹纸;课余时间刻剪纸,需要彩色电光纸;清楚地记得各种漂亮图案的双层带吸铁石的铅笔盒,那是曾经梦寐以求的物件,拥有后绝对万分珍惜,脏一点都要赶紧擦拭。</p><p>(青石墨是彩墨的一种,彩墨全是矿物质为原材料制作,有棕色,绿色,黄色,白色,红色,蓝色等。质量好的彩墨非常好用)</p> <p>每当走进这家商店都要在每个柜台逗留很久,太喜欢哪里的东西啦,当然在卖墨柜台占用的时间最多,因为隔三差五地就有新墨上柜台,那些图案真是百看不厌,常常想他们是怎么做出来的呢?这个疑问一直内存起来,直到1992年去了安徽屯溪才得到答案。</p><p>(这是二芴新款朱砂墨,设计的很中国风格,喜庆吉祥,构思巧妙)</p> <p>我们是学生买不起,人家售货员也不会拿给我们看,只能趴在柜台上隔着玻璃看,绝大多数都是只看到一面。遇到有人买,借机能看到全貌,然后那眼神一刻不离直接送他到大门口。现在想起来,那心情绝对是羡慕至极。</p><p>(有果实的墨是80年代仿清代墨,有100多克重)</p> <p>当时对墨的知识没有多少,老师让买松烟墨直接去买,都是买最便宜的那种,上面是什么信息,至今除了很臭的味道已经没有任何印象了。</p><p>(图中万寿无疆和富贵高考为仿古墨)</p> <p>偶然遇到冯毅先生后,我便和她学习工笔画,才知道油烟墨和松烟墨的不同,油烟墨一般都比松烟墨价格贵。工笔画需要使用油烟墨,这下有理由和家里要多一些的钱。发现2角3分的油烟墨比那5分钱二块的松烟墨好使多得多,就是有些舍不得,上面精美的图案一使用就破坏了,冯先生看出我的小心思,每次都会给我一些小墨头。</p><p><br></p> <p>正是这些墨头让我开始爱上墨香的味道,原来墨香一词不是文人的文字游戏,好墨的香气会融进体内,与身体和平相处,带来恬静,凝神,舒适,安心感受。那缕香气闻过方知芳香不是附庸风雅,沁心不是做作虚伪,那是大自然的馈赠,人的智慧与辛勤的完美融合。愿其香相伴一生,还要把这缕香捏在手里带到遥远的未知里。</p><p><br></p> <p>1992年出差到黄山脚下的屯溪镇,把我高兴坏了,那条古街上所有买墨的店铺全都走一遍,一个星期时间有的店铺不止推门三次,还让店家带我走进制墨厂,🔥桐油和松枝的地方,似窑又不是窑,收集墨烟的工人最辛苦,从窑里出来的人,天黑你绝对看不见他,当时很喜欢坐在哪里描金上色的工序。</p><p><br></p> <p>也没有投资意识,也没有钱,觉得能够在墨乡看到这么多墨,请教了很多制墨的知识,满屋墨香中闲聊挺开心。但不买点啥,心里过意不去,把兜里的钱收集一下,用50多元钱买了三块店里最便易的墨,算是感谢人家吧。</p><p>(京剧脸谱的墨条,很中国!不仅创意新,也看到了现代制墨工艺的规范与进步)</p> <p>后来,每隔几年都有机会去屯溪镇,老街改造得越来越象繁花的旅游小镇,卖墨的商家从比比皆是到寥寥无几,也许是因为电脑写字不再需要墨香,导致墨无销路,也许是原材料问题和技术工人稀缺,生产不出来好的墨,也许更是字不再是人的第二张脸,谁还舍得时间在枯燥中练字?</p><p>(在2017年德宝书籍小拍会上,遇到这批朱砂墨)</p> <p>第一出手花大钱买墨是2002年在西安古玩市场,被人家忽悠地买了几锭,花了将近千元,看着墨是喜欢但是想想要过苦日子也开怀不起来。</p><p>(这芴墨的年代是1986年)</p> <p>很长时间在盘算,自己到底为什么会花钱买旧墨,想不明白就拿起那几锭墨来嗅,黑色物质中散发出阵阵香气沁人心扉,优雅感人,仿佛天生墨体一般需要这份清香,从此彻底与油烟墨为友,与墨相伴。</p><p><br></p> <p>2005年夏季坐落在北京王府井金街上的中国工艺美术大楼楼顶举办了一场特卖会,商品是所有库存,这是他们十多年来第一次彻底清库存,因为北京奥运会需要他们库房所在地。象玉器和一些好的商品,还没有上会内部职工基本就买光了。剩下的一些零七八碎的,如出口的手工缝制圣诞饰品,刺绣竹芯帘,创汇时期的景泰蓝相框,小动物造型瓷器,手绣丝绸手绢等等,现在想想那才是淘宝!</p><p>(这几芴就是在那个特卖会上淘来的松烟墨。其中八仙过海每锭500克,墨体黝黑发亮,轻击有金属声,假如描金彩绘环节能够精细些就好了)</p> <p>闲逛中发现一个展台上有几块墨,虽然可以看得过去,但和我心中标准相比,描金彩绘粗糙,墨体有裂,像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松烟墨,虽然很便宜(10元一块)但没什么兴趣,随口问:有油烟墨吗?答:没有。问:这几块墨有包装吗?答:有,现在不知放在哪里?有兴趣明天过来看看。</p><p>(有段时间用收集的墨自己画扇子,有几把还在北京荣宝斋在线小拍上被人收走,有点小骄傲呦,图案是皮球花,灵感来自皮球花瓷器)</p> <p>第二天,好像被隐形的丝线牵着,一下班就直奔特卖场的那个买墨展台,售货员看到我:都快下班啦,以为你不会来啦。我把所有的墨都找出来啦,你要是都包了,那块残墨就送你了。我一看包装,心头真是凉了一大截,每锭500克的大墨呀,大墨生产比小墨难度高很多很多。是1990年亚运会指定用墨。原材料肯定是一流的,为啥做工这么粗?那描金描的里出外进,这就是当时制墨的最高水平吗?精心一想,也许以后连制墨工人都没有了,这些墨也是一件重大事情的见证,遇到了就是福分。行吧,按照标价10元一锭收了,另外还有几块蝉,鹤造型墨也一起了。</p><p>(图为日本80-90年代生产的油烟和松烟墨墨)</p> <p>之后将这些墨送给了几位书画界朋友,都说我捡到漏了:这墨非常好,别总拿你画工笔的匠气作为衡量标准。但我并不能释怀。时隔几年,在日本我看到了同时代日本生产的墨,又想到了这几锭墨,感触更多。1990年亚运会指定用墨如果做工精细一定会成为墨界的经典之作,可惜过往不能假设。</p><p>(图中这两芴墨出生年月相差100年,都是通体黝黑发亮,描金技术好,那芴百年老墨更是因时间因素犀角纹清晰,并百年无裂也是一芴极美好墨)</p> <p>一日几位好友相聚,曾在文物部门工作的老师对我说:你们家杂物太多,简单就是享受。我说:耳顺之年,理当如此,非常认同,马上行动。就从喜爱的墨开始。于是把墨拍成照片请老师过目。</p> <p>第二天老师回复我说,墨很好!别处理!留下吧!我85岁的老母亲急眼了:我翻箱倒柜的帮你找,一个一个打开,又一个一个包好,让处理的是你老师,不让处理还是你老师,不带这样地啊。哈哈大笑之后,物回原处,顺手又做了存放处的保洁。家,依旧飘墨香;家,新墨继续来。</p><p><br></p> <p>前不久,四岁外孙女来家,我突发奇想,拿出一些墨来让她看,她居然像模像样拿到鼻子底下闻,把墨翻过倒过去地闻不肯放下,然后坐在我身边手里拿着给她的墨用眼神告诉你,那些没有打开包装的我都想闻闻,于是,我一锭一锭的打开,她就一锭一锭的闻,直到最后一锭打开。</p> <p>孩子认真闻墨的画面我不断地回放着:原来墨香一直都在,从不肯远走,原来越来越浓郁的墨香不断聚集于此,是准备包裹上懂墨香之人吗?!谁是懂墨香的人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