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苇子峪南线长城大探秘

莲蓬

《四镇三关志》载:“<font color="#39b54a">苇子谷堡洪武年建,山险通步缓。</font>”<div><br></div><div>苇子谷口,今祖山东门,南北两山壁立,大石河支流由老岭发源,顺画廊谷(今忘忧谷)奔腾而出,东流至燕塞湖。祖山长城自箭杆沟长城大坝始,由北向南,逢山立险,遇水过河,直抵青石山南双楼。</div><div>这段长城隶属于石门路义院口提调,简称“石义”。敌楼多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东门南岸上的义院口51号台,建于万历二十二年,双楼60号台,则建于万历二十九年。<div>关口多年因自然破坏和洪水冲击,加上景区开发,今已荡然无存。河岸附近应有水门和旱门,苇子谷堡在关内河岸,原来还有点房基和关帝庙遗址,今天成了景区的长城公园,只有51号台掩没在重重绿荫之中。</div><div>双楼是秦皇岛驴友的经典路线,但苇子谷南山长城却少有人走,盖因长路迢迢,穿越动辄二十公里以上。从画家村上来的劲旅,多一鼓作气直插双楼。从半截楼方向过来的,又多已成疲兵,加上日影西斜,多选择稍休息后落沟而去。</div><div>碾子楼经小黄山到双楼段。还有一段完美长城,我对完美长城的定义是:未经修复,原汁原味,所有构件具在。如锥子山西侧长城、新城子长城、狗牙长城等等。原来我自以为没有遗漏下秦皇岛的每段长城,在这里却出现了大大的断点,汗颜。</div><div>从51号台到58号碾子台,除偶有三等石墙外,大多楼敌台是没有墙体连接的,呈孤楼方式存在,外有院墙和房基,但也不用想小股部队摸上来偷袭,基本会被守军当兔子打了吧?至于大股,怎么走?通过乌龙谷?早被望亭上哨兵看个正眼,烽火连营下,还冲个啥关?乖乖在葫芦潭泡澡好了。</div><div>《永平府志》曾载,苇子谷堡,“<font color="#39b54a">弘治十八年(1505),因虏犯,移入细谷口关南阎家庄,仍旧名</font>。”《卢龙塞略》载:(弘治)<font color="#39b54a">十八年十二月,虏犯苇子谷板厂谷关</font>。但那时苇子谷南北山脊上,应该还没有敌楼。</div></div> 早安祖山。夜不收户外八点前就到达天女小镇。 摆渡车八点二十才开,路上拍一张四面危崖的指挥楼。谁说上不去来的?^=^ 下车后我招呼大家靠河岸走。这条河是从老岭下来的大石河支流,名叫”泉水河“。原苇子谷堡就在河北岸,现已被景区辟为公园。 1985年拍摄的苇子谷堡,兵堡格局依稀可见,还有石墙和门楼遗迹。如果能保存到现在,那么已有六百年了。<div><br></div><div>《卢龙塞略》载:<font color="#39b54a">城石,高丈五尺,周百十八丈九尺,东南有楼,居9家。</font></div><div><br></div><div>才居9家,兵力太少了,难怪后来被迫迁走。</div> 前两天大雨,泉水河暴涨,我们只好踩着石墩训练了一把平衡感。河对岸钻进灌木丛就是义院口51号台。 灌木丛中,三等石墙,边沿整齐。 上兵口。方向通往苇子谷堡。 朝向关外部分还有垛墙。下方林木茂密,看不到离此不远的挡马墙。 义院口51号台,还是雕花券门。除拱面石和左右占厢石外,左右占厢横垫石上原来应该也有雕花,惜被人砸坏。<div>从51号台到双楼60号台,雕花敌楼仅有这一处,为什么仅有这一处呢?</div> 内部典型的三筒拱三过道,图为中筒,门居中,南北向,门两边各一箭窗。地面的窗枕石也是经典格式。 上楼阶梯,南北各一,位于东墙中间箭窗两侧。下砖上石板。 南门的门轴孔,保存完好。 <div>出南门,上有一门额式的鼎建碑,大部分字体已漫漶不清,左下角落款依稀可见:万历二十二年吉(旦)</div><div><br></div><div>现在说说为什么只有51号台是雕花敌楼。</div><div><br></div><div>我们知道,戚继光来蓟镇时,带来了大量南兵(义乌),这些来自南方的能工巧匠开创了敌楼门脸雕花的风气。后来戚继光被排挤,万历十五年(1588)十二月郁郁而终。但是,戚家军大部分却留在了蓟镇。</div><div><br></div>他们以后的遭遇如何?显然不怎么样。终于在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十月二十日,引发了蓟州兵变。<div><br><div><font color="#39b54a">“己未,防海兵以要挟双粮鼓噪,蓟镇督、抚、道臣擒其倡乱者正法,余党尽驱南还。奏闻兵部覆请,报可。</font><font color="#333333">——《明神宗实录》</font><div><font color="#39b54a">平壤南兵撤回时,以王赏不给鼓噪于石门寨。总兵王保与南兵有小忿,遂以激变耸惑军门,千三百名保尽诱杀之,人心迄愤惋,故招募鲜有应者。</font><font color="#333333">——《两朝平壤录》</font><br></div><div><font color="#39b54a">蓟三协南兵营,戚继光所募也,东征撤还,道石门,鼓噪,挟增月饷,保诱令赴演武场,击之,杀数百人,以反闻。给事中戴士衡、御史汪以时言南兵未尝反,保纵意击杀,请遣官按问。巡关御史马文卿庇保,言南兵大逆有十,尚书石星附会之,遂以定变功进保秩为真,荫子。</font><font color="#333333">——《明史·王保传》</font><br></div><div><font color="#39b54a">“南兵鼓噪罪首叛胡怀德及伪军师李无逸等凌迟、斩首有差,仍令枭示各边镇”</font><br></div></div><div><br></div><div>上面这些史料是什么意思呢?“蓟镇三协南兵营”,三协指东、中、西三路协守,其中东路与中路分界线在白道子关与白洋谷关之间,南兵,就是戚家军。当时他们受命东征朝鲜,朝廷答应了东征给开双饷,但最后食言了,于是戚家军“鼓噪于石门寨”。</div><div>当时的蓟镇总兵王保,素来看不惯这帮南兵,“保诱令赴演武场,击之,杀数百人”,首领胡怀德、李无逸凌迟,余皆斩首, 首级传示大明九边重镇。保因“平叛”有功,封官荫子。</div><div><br></div><div>这个时间,是万历二十三年,戚家军自此退出历史舞台。</div><div><br></div><div>义院口51号台,建于万历二十二年,蓟州兵变的前一年,它可能真的是南兵最后一座雕花敌台了罢?因为“余党尽驱南还”。</div><div><br></div><div>我前两月去石门寨访古时,曾试图寻找这个演武场,也就是教场,但那个位置,变化太大。赫赫有名的戚家军在秦皇岛如此惨烈收场,一时不胜唏嘘。</div></div> 51号台到52号台,还有重重山险难行。虽然干活的老乡说有路可绕,但我未敢贸然深入,带队返回泉水河。 眺望苇子谷口和北线长城,其中的城北山楼(义院口50号台)保存完好。那座也是雕花楼,但碑已不存,至少应该建于万历二十二年以前吧。 路过古戏楼。建于清嘉庆年间。不过古戏楼原址并不在这里,它是整体搬迁过来的,原址是不是老车厂村?我忘了。 通往乌龙谷大道,今被景区改名飞天谷。 左拐路口很不明显。六度老师来过,直接将我们带入溪谷。 溪水潺潺,清凉幽美。但走不多远又落入茫然不知路在何方境地。 当然,老驴了,找路这种问题小意思,大家跨溪而上,傍水而穿。 此刻溪谷景色简直媲美祖山著名的情人谷。其实若想纳凉,何必由炎炎飞天大道去往葫芦潭呢?钻进此沟,赛过仙境。 关注前方队友的夜帝。其实这位新朋友已经不需要关注了。 老朋友。 淡看云卷舒,防疫一线大将。这半年来,工作最繁重,压力最大的就是他了。现在抓住古藤开心得像个猴子。<div>对了,当天我们单位组织的核酸检测结果出来了,我是阴性。但我并没有什么高兴的,因为世界已经变了,不管你喜不喜欢。<div><br><div><br></div></div></div> 绿野精灵。 走偏了,宁静致远姐在切过小石海。 绕石而上,我们终于走出了这条小情人谷——虽然有点虐,但真的挺好玩。 我先行到达义院口54号台,又名“大葛针楼”。这是楼体北墙,共三箭窗。 贴东墙绕到南面去。东墙西墙也是三箭窗,规制与北墙同。南墙处有毛石垒成院落。 此楼仅在南墙中间有一门,顶一齿二平拔檐线,西侧南北各一吐水嘴,垛口为漏斗型。 2019年1月冬天拍摄的54号台,没什么变化。 内部三筒拱,两隔墙形成三过道。东墙中间箭窗处有双梯道上楼。 还有地墁砖遗存。 梯道砖上面未铺薄石板,其坚固性大打折扣。 楼顶头房处一个被堵死的射孔。<div><br><div>查此楼碑文:<font color="#39b54a">真定标下车营左部二司把总官马继臣,管修敌台一座,周围一十二丈,高连垛口三丈五尺,照式修完讫。万历三十六年十月吉旦立。</font></div><div><br></div><div>1608年修,1644年大明灭亡,中间三十多年应该不会再有维修了吧?所以射孔为什么堵死?</div></div> 射孔角度都是向下的。楼顶有楼橹残墙。 东北望乌龙谷方向,气象万千。 北面的53号敌台,俗称“葛针楼”。 小伙伴们在楼顶。 向53号和52号台突进,因为不顺路,看完还得回来,部分队友没有跟随。 53号台,所在东西两侧都是悬崖,南北山脊为长城主线。 和54号台有所不同,因为横跨山脊通行路上,所以南北墙各有一门,门在东,西侧各有两箭窗,东西两墙则是三箭窗。 阶梯与小院,其实这个真的说不上是院墙。 楼内也是双梯道,楼上有碑,内文与54号同,同样是真定标下车营左部二司把总马继臣修。万历三十六年。 敌楼内的“火炕”。相同的结构我在背牛顶东长城也见过,但还没有搞明白它的使用方式,比如:烟道在哪?对这种说法,我目前仍存疑。 楼内,典型的三筒拱两隔墙结构。 去年1月的照片,从楼东崖边向北走向52号台。 到达52号台,去年的照片。 52号顶上台,俗称贺家楼,位于51号台以南的山顶。沿途山高路险,群峰列障。向北已无路,所以仅南墙中间有一门,其余各墙三箭窗。楼顶有碑,同样是真定标下车营,但这个不是马继臣了,而是右部二司把总官陈奕。同样围一十二丈,连垛口高三丈五尺。万历三十六年十月。 我直接自53号台回返。这是路上的房基。 去年照片。 我招呼在五十四号台休息的队友启程,到达55号台。<div>55号台南北各一门两箭窗,门位东侧,东西墙各三箭窗。内部三筒拱两隔墙,教科书式。顶有楼橹遗址,面三进一。</div> 去年照,可以看到此楼拔檐线已变。楼顶有碑,记云:<div><br></div><div><font color="#39b54a">大明万历三十六年,秋防德州营修完石义大窟窿石敌台一座,周围一十二丈,下根基石条五,上接砌砖修高连垛口三丈五尺,上盖望亭三间,下盖铺房三间,钦差……</font>(一大群官名,略去)最后官职是:<font color="#39b54a">左部千总正千户马应元修砌,泥水匠王呆砚 李建同。石匠头:黄头 臧成()</font></div><div><br></div><div>万历三十六年秋,这个时间与52、53和54号相同,尺寸也相同。格局也相同,望亭就是楼橹的官方说法,铺房三间就是三筒拱。石义,石门路义院口提调,大窟窿石,今名大葛针沟。</div> 东墙三箭窗 去年1月照。南墙已毁,有院落。 义院口台56号,此楼地势相当平缓。 楼门位于南北墙中间。 格局没啥好说的,三筒拱两隔墙。 小伙伴们在考察楼顶石碑。碑文如下:<div><br></div><div><font color="#39b54a">大明万历三十六年,秋防德州营修完石义青山顶敌台一座,周围一十二丈,下根基石条五,上接砌砖修高连垛口三丈五尺,上盖望亭三间,下盖铺房三间,钦差……<br></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左部千总正千户马应元修砌,泥水匠王呆砚 李建同<br>石匠头:黄头 臧成()<br></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万历三十六年九月吉旦立</font></div><div><br></div><div>原来此地叫青山顶。</div><div><br></div> 再行约一百米,到达57号台。 比较醒目的是上面保存完好的垛口。 南北墙一门两箭窗。内部结构东西三筒拱,南北三过道。 东西三箭窗。 南门出去,直接下崖了。 去年上来时的情景。楼顶同样有碑,可见“万历三十六年九月”,与55、56号台是一样的。但此地名字相当雄壮,叫“断虏岭”。 从箭窗口望向小黄山。 再行一百米,出现房基遗址。 路口有一巨大的碾子,这是驴友的路标。 有多大?拉近了看,近两米,至少可碾上百士兵的谷子。 走近义院口58号台,因为那个巨大的碾子,此台俗称“碾子楼”,坍塌严重。东墙门已不见,我只能从这个箭窗进入,原格局应该是门在中,左右各一箭窗吧。 内部是东西向三筒拱两隔墙。 从西墙箭窗望向外侧保存完好的砖包墙体,条石打底,青砖壁起,高大雄伟。 上墙便门,开口向南,从敌台中并不能直接上墙,因为西侧全是箭窗。<div>这段保存完美的二等长城长达101米,<br></div> 内侧墙体近敌台部分是包砖的,所以开始我以为是一等长城。但上面内侧甚至没有墙体,碑文记载为二等长城。 这地方形成庭院,所以有驴友称58号台为庭院敌楼? 墙体中间已被植被长满。 保存完好的射孔,角度斜下。 垛口石。中间有盲孔,我觉得还是别插佛朗机了,插牌堵吧。垛口呈内外八字敞开。 六度老师。和旁边的垛墙对比,明显高达一米九到两米。 垛墙顶三角形的分水砖保存完好。要知道这砖可是承受了四百年的雨水直接浇淋,质量真是杠杠的。 外侧,落差成阶梯状的垛墙,青砖到底高达十米,气势惊人。 长城上共有多少特型砖?——比如上图中的三角垛口顶砖。 平口型垛口,未呈内外八字,顶部是普通分水砖。 大方地墁砖,基本完好,重新铺一回也许砖还差不多够吧? 往上走,长城内侧为石墙,或内与山平不筑墙。低矮的女墙,上有分水砖,一眼可望见几与墙同高的山坡。 沿垛墙每隔一段距离修有小战台(这个不是障墙),呈阶梯状上升。图为小战台角落内的射孔。 垛口墙上的碑框,碑已不在。在这段一百米的完美长城上,共有城工碑三块。原碑皆为青石制,不大,阴刻。文字如下:<div><br></div><div><font color="#39b54a">真定标下车营左部头司把总官郭,管修青石山敌台西空,本台根起二等边墙一十六丈六尺,照式修完讫。万历三十六年十月吉旦立。</font></div><div><br></div><div>青石山敌台西空,指碾子楼以西部分空挡,原来可能有口,自58台西墙根起,这位郭姓把总共修一十六丈六尺。</div><div><br></div><div>第二块:<font color="#39b54a">秋防德州营左部二司修完二等边墙。东接真定营东城头起五丈九尺四寸。左部二司把总副千户陈永胤管修砌……万历三十六年九月吉旦</font></div><div><br></div><div>这个没说的,自真定郭把总城墙修起。</div><div><br></div><div>第三块,也就是上图手杖所指的这块碑框。</div><div><br></div><div><font color="#39b54a">秋防德州营右部二司修完二等边墙。东接本营中部新城头起三丈九尺三寸。右部二司把总百户胡臣夏管修砌……万历三十六年九月吉旦。</font><br></div><div><br></div><div>这个官小了点儿,以百户长做把总。:)</div><div><br></div><div><br></div> 墙体之尽头见山崖。 攀上山崖,眺望远方的天女峰和响山。 回首,山外青山楼外楼。此图中可见我们走过的全部苇子谷南山脊敌楼,52台到57台,角度没找好,应该有个位置可以全部拍下来的,包括58台。<div><br></div><div>等到满山红叶时再来吧。</div> 路不好走了。 绕过危崖。 美女们总爱玩一些心跳加速的事。 危崖之上的三美女。(六度摄) 速度大减,前方出现了一处小难点。 上了绳子,其实没什么必要。 险处全景。(六度摄)<div>上来后,迎面是一十数米高的大绝壁,上面为小黄山山顶,路穷,大家一时无计可施。<div>路网显示仅有细细的一条,让我们向上向上向上……但那不是找死么?</div><div>夜帝眼尖,拔开左面的灌木发现可侧切双楼的险径。</div><div>所谓“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div></div> 历尽艰险,终于到达双楼。<div>前方的小伙伴们已经在此玩耍好半天了,小黄山顶都上了。体力佳的已经结伴去爬74号烽火楼。<div>我最后到达,因为队伍中有位老大哥还是有点力不从心了,但其它人,基本上都是开挂状态,逢险上崖,遇水跨河,走海切石,管你有没有路,抬腿就是路了。</div><div><br></div><div><font color="#ed2308">世界上哪有什么弱驴,只有弱心。</font></div><div><br></div></div> 义院口台60号,地势稍缓,楼四周万山耸翠,东西峡谷相映,险山绝壁,层出不穷。<div>楼顶有碑,落款万历二十九年(1601)十月吉旦立。与我们走过来的建于万历三十六年的敌楼和城墙,差了整整七年。其它碑文多已漶泐不清,但依然可以看出此楼是德州秋防(左右营不清)所修。楼顶一圈拔檐石,与万历三十六年德州秋防所修敌台风格相同。<div><br></div><div>保存下来的文字显示此地曾叫“赵郎谷”,哪个赵郎就无从得知了。</div><div><br></div><div>义院口台59号建于万历三十二年,苇子峪南山脊长城建于万历三十六年。而继续通往半截楼方向的敌楼,则建于万历四十六年。</div><div>这些楼没起来前,当时陪伴它的,只有74号烽火楼吧?苇子谷关口边的51号台也远到无法和它相望。</div><div><br></div><div>但51号台也算是晚的,更早的时候,这一带的明军以关口和孤楼的形式布防,孤楼自花场峪始,终于大石窟。柳观峪则是孤楼分布相当密集的地段,双楼起有74号烽火楼,75号花楼,76号花楼,77号花楼,78号花楼,还有至少两三处烽墩。</div></div> 60号台,西北两墙为一门两箭窗,门居中。东南两墙则是三箭窗。楼内格局则是东西三道筒拱,南北三过道。北墙楼门两侧为梯道。在楼顶中间有一东西通长横墙,铺房格局略有复杂,分大间和小间。 从60号到59号台,仅有五十多米。59号是从小黄山直接连过来的长城主线。位于青石山南800米略显平坦的山顶上,四面山地陡峭。周围郁郁葱葱,树木繁茂。<div><br></div><div>楼体南北墙为一门两箭窗,东西墙为三箭窗,北门可通往小黄山。内部结构为南北三道筒拱和两道隔墙。</div><div><br></div><div>图为宁静姐在59号台上拍照。</div> 来双楼必拍的小黄山。 去年一月所摄,当时已是黄昏。<div><br></div><div>迎客松还是那个迎客松。</div> 两楼之间是双包砖的一等墙体,宁静姐做的这个动作,证明垛墙同样高达一米九以上。 远处的74号烽火楼。按原计划全队是要到那里的,结果仅有五人上去。 进入烽火楼。(忘江湖摄) 楼体为2*4格局,东西为一门一箭窗,宽七米多,南北为四箭窗,长十二米多,连基座高达九米半,是座大楼了。<div>内部,当然是东西两道筒拱和中间一道隔墙。隔墙上设四门,看照片,券门被砌死了,可能是文物部门为保护楼体的稳定性吧。(忘江湖摄)</div> 此楼视野极其开阔,可俯瞰周围各敌台,图为柳观峪方向的义院口75号花楼,但要上那个台,谈何容易。(淡看云卷舒摄) 楼橹居然是双墙,为了保温么?(LG摄) 可惜什么字也看不清了。什么人建的我倒不关心,我关心的是:哪一年建的呢?这个太重要了。(淡看云卷舒摄) 从59号台回来,给小伙伴们随便拍张合影。 60号敌台西门,这是去年拍的照片。我觉得这围墙之上原来并没有什么便门,这是后来被老乡、林场工作人员越扒越大的。 同样是去年的照片,并没有便门的痕迹。也就是说,这段完美长城自碾子楼始,到双楼60号台,封闭成一个完整的战斗堡垒。<div>两个大空——青石山西空和赵郎谷被封死。这两空坡度都比较缓,未有长城之前,可能是内外通道,也就是口。<div><br></div><div>那么有没有青石山关?未见记载。</div></div> 看到没?这较缓的山坡必须封闭。 全体开始下撤柳观峪。我们走的近道,沟陡难行,去半截楼方向下去当然好走,但那样只怕天黑也出不去了。 不过还好,除了慢点,一路上没什么难度。 大哥今天走得不易,老当益壮。 贴壁下崖。(辽东鹤摄) 看到沟口对面的山了,快出沟了。 渡过潺潺流水。 经此滑坡走上矿区公路。 来到柳观谷口的老边处。<div><br><div>这道内边防线自张赵庄起西南行,与孤楼延伸方向一致。直到柳观谷口存有状态较好的城墙。<div>这些老边的历史至少追溯到明洪武年吧?关口是明洪武年建。</div><div><br></div><div>但你听说过双楼北沟石城吗?在长城主线之外。</div><div><br></div><div>《抚宁县志》载:<font color="#39b54a">猩猩峪至边墙三十里,边墙外有石城三座,三座基址尚存。外边墙一道,里许,上戌楼与义院口台由背牛顶山下入孤石峪入临榆界,共二十五座</font>。</div><div><br></div><div>二十五座戌楼我们都知道,74号烽火楼就是其中之一。</div><div>石城我们却还没有到过,据记载相当大,四边各一百余米,有东西南三门。几乎是一个大型兵营了。城在长城主线之外非常罕见,只能说没有长城主线之前,明军的防线相当靠外吧!</div><div><br></div><div>这个,与柳观峪老边是同一时期的,一定要去看看。</div></div></div> 文保碑,文字老套了。全体队友在走向莲花洞集合点。 也是文保碑,刻在大石头上了。本周长城探秘结束,下周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