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中多是长生药,架上常储不老丹――临师附小五(1)中队暑假小红萌方一仁中医药博物馆寻访记

拾宝客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方一仁在府城临海可说是家喻户晓,要是谁得个头痛冷热,马上会想起方一仁。从那门口经过,总会发现里边人气挺旺的。作为有近两百年历史的老药铺,它能长盛不衰肯定有它的生存之道。我们临海人普遍反映这里的药质量好、价格公道,到这里配药放心!看得出方一仁这个牌子已深深地烙在老百姓的心中。</span></p> <p>  提起方万盛的药号,就要追溯到清代中期的方庆禄。方氏老家原在宁波慈溪县慈北鸣鹤场,世代业商,清嘉庆十年(1805年),方庆禄的父亲带着两个儿子迁居到台州。当时的台州,南北货物主要靠海运,经济贸易集中在现椒江北岸的章安和南岸的葭址,外地运来的货物都在这两处卸下,然后转入内江(通上游的澄江、灵江)和内河(通南岸黄岩、太平两县),再转至台州各地。因此,这时的章安是台州的货物转运中心。方氏看到章安是一处热闹镇口,于是投资在章安经营两家店号:一家是长子方庆彩所开的皮货皮箱店;另一家是次子方庆禄所开的药店,为求发达,取店号“方万盛”。宁波人善于经商,方庆禄年轻有为,生意做得活络,门市有医生坐店,还经营药材批发。由于经营得法,资本不断扩大,南北地道药材一应俱全,很快店面扩充,店员达16人,成为当时台州最大的中药店。</p> <p>  道光元年(1821),方庆禄在临海城内回龙桥(即今巾山路回龙储蓄所旁边),开办“遂生源”药栈,主营拆兑(批发);继于道光九年(1829)续办“方一仁”国药号,主要以经营零售为主。后来,两店都经营起中药的批发与零售。尤其是“方一仁”,是临海国药业中的佼佼者。一年(1861年),方庆禄已八十高龄,又在太平县开设“方同仁”药号,并把“方一仁”交给长子方镕掌管,“遂生源药栈”交给三子方钟掌管,章安总号和太平“方同仁”交给次子方铭掌管,自己则退闲在家。</p> <p>  这段时间,方家的人还在黄岩城关开设“方亦仁”药号;</p><p>* 在葭址开设“方通泰”药号[方铭次子方廷英于光绪十年(1894年)开设];</p><p>* 在杜桥开设“方源盛”药号[方铭长子方廷杰于光绪廿四年(1898年)开设];</p><p>* 在章安开设“方隆盛”药号[方钟曾孙于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开设;</p><p>* 在溪口开设“方元仁”药号[方廷英五子方韵韶于民国二十年(1923年)开设;</p><p>* 在后泾开设“方益仁”药号[方铭于光绪四年(1878)开设]</p><p>* 方廷英三子方韵唐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在海门与人合股创设“阜大中药栈”,1926年在路桥设立分号;</p><p>* 在涌泉设立“方天仁”药号[方廷英四子方韵文于民国二年(1913年)开设]等等。这些药店药号,都由方氏后裔掌管,所有店以章安“方万盛”为总号,货物、人员相互支援、调剂,成为连锁连网、实力雄厚的中药业集团。</p> <p>  方氏各药号中,以临海“方一仁”最为气派,因开在台州府城,投资多、店容好,门市生意也最大,是临海城里的头牌药号。而太平的“方同仁”药号,方廷英不仅会做生意,还善于交往官府,竟求得冯玉祥将军为他写了一块“方同仁”匾额,远近闻名,加上生意做得实,方家药店的名声还是“方同仁”最好,而章安总店的规模反而远不如以上两家。</p> <p> 2020年8月18日临海紫阳街上,创建于清道光九年(1829)的台州老字号“方一仁”紫阳分店热热闹闹地开张了。方一仁紫阳分店前身是方一仁博物馆。改造后的方一仁紫阳药店,一楼经营各种中医药和补药,二楼则保留了博物馆原先的摆设,有很多方一仁创立近两百年来保留完好的老物件。</p><p>“现在有很多外地游客来紫阳街游玩,百年老字号方一仁开在这里,不仅起到传承发扬中医文化的作用,同时,也增加了紫阳街的历史文化底蕴。”临海医药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长兵说,欢迎大家有空来逛逛,喝喝店里的凉茶。</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这不,我们五(1)中队部分同学积极开展学校举办的小红萌志愿服务行动,尝试深入街头、社区、古迹,开展寻访、调研,当志愿者,培养志愿服务意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根植“从小学先锋,长大做先锋”的理想信念。</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时间:2020年8月23日(周日)上午;</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地点:紫阳街385号方一仁中医药博物馆;</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天气:烈日当空,汗流浃背;</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主题:弘扬中医药文化,普及中医药科学</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知识;</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目的:通过参观活动对中医药有初步认识,激发学生对中医药探究的兴趣。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span></p><p><br></p> <p>小红萌队员:任齐佳、沈梦欣、廖悦辰、王紫嫣然、蔡可昕、沈峻熙、王奕翔、张冰忆、张可馨、孙涵颖、苏沁仪、陈奕帆、蔡晨浩、沈凯乐、陈振天、毛钰尹、黄晨哲、黄义鑫、蒋泽宇、杜礼辰、杜颖颖、祝怡倩、李芸馨、李之墨、陆思颖、陆可欣、刘恬羽、包涵语、娄译萱、陈姚芸、郑洁等31名同学参加暑假梦想小队活动。</p> <p>同学们在众家长的陪伴下从集合地:赤城路方一仁药店(临海市医药公司)向“方一仁中医药博物馆”前进。</p> <p>在少先队队旗的带领下,同学们意气风发地行走在回浦路的“太平天国台门”古迹前。</p> <p>从回浦路拐进紫阳街的清河坊,就到了今天我们要参观的385号。</p> <p>  大家抬头看到门前的“方一仁”匾额,是创始人方庆禄请上海一位书法名家写成的,为表达药店“药材地道,童叟无欺”的办店宗旨,字体确定为规规矩矩,凝练雄浑的楷书。</p> <p>  提到中医药博物馆,有的同学一定对杭州的胡庆余堂耳熟能详,不过我们现在要参观的方一仁中医药博物馆,可是比胡庆余堂还要早出45年。</p> <p>方一仁是台州医药行业闻名遐迩的老字号,也是我市唯一获得“中华老字号”荣誉的医药企业。它创建于清道光九年(1829年),至今已有190余年的历史。</p> <p>内厅中堂上方搁着一块书有“台州本草”金匾,出自近现代书法大家沙孟海先生之手。</p> <p>  在这里,许多同学大概对“本草”两字的意义不是很了解,导游阿姨这会儿就给大家解释一下:中国的传统医药学,2000余年的历史上被称为“本草学”。“本草”之称最迟不晚于汉代,它的最初渊源,当发于上古的采集实践。《淮南子》一书关于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的追述,正反映了这种关系。神农,是中国古代传说中具有某种伟大智慧和特异功能的神圣人物,在中国古代文献记载和社会共识上被视为中华原始农业的开拓者。其实他不应是一个具体的个人,而是远古英雄崇拜时代人们希冀塑造的伟人,人们在他的形象上寄托了自己提高生存能力的美好愿望集中于神农一身的各种本领,有许多是人们长久生产和生活实践经验的凝结,有的则是人们意愿理想的赋予这些都程度不同地反映古史传说时代的中华了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实际。神农,古史又记为“神农氏”,表明是一个擅长种植业的部落群体,应当出现在原始农业有了相当发展时期以后,即大约距今7000~4000年前但这里的“尝百草之滋味”,却又显然是原始采集时代即原始农业发生以前的事,因此,其时间大约要上溯到距今1万年前。</p> <p> 进入大门,大家看到的是明清时期中药店铺的格局。大厅两旁,清一色的红漆木柜台,左侧高大的“百眼橱”上,陈列着各种瓷瓶和锡罐。这时,导游阿姨用手指向那些瓶和罐介绍给大家听:这些器具都是原先方一仁药店使用过的,有上百年的历史。还讲到圆的瓷瓶和方的锡罐分别代表着“天圆地方”的意思,也就是中医学所谓的“阴阳学说”之义。</p> <p>娄译萱同学对红漆木柜台上的算盘感兴趣了,就上前学着古代账房先生核算药单的样子拔起算盘。</p><p><br></p><p>『算盘』又作祘盘,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发明的一种简便的计算工具,起源于北宋,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算盘的形状不一、材质各异,一般多为木制(或塑料制品)。其矩形木框内排列着一串串等数目的算珠,中间有一道横梁把珠统分为上下两部分,算珠内贯直柱,具有灵便、准确等优点。</p> <p>  这时,有一名同学指着红漆木柜台上空悬挂着的两只灯笼状的铜罐问导游阿姨:“这上面挂着的是什么灯具呢?”导游阿姨就笑着对大家讲:“这可不是照明用的灯具,而是悬壶,里面装的是旧时药店里包扎中药贴用的团绳,有一组成语叫作"悬壶济世"指的这个,而"济世"则指的帮助别人的意思!”</p> <p> </p> <p>  接下去,导游阿姨在红漆木柜台上铺摊上一张张浅黄色的桑皮纸,向同学们现场展示旧时中药店里怎样抓药、包药、扎绳等过程。</p> <p>  只见中间那位导游阿姨用手从塑料袋里每抓了一撮中药材都要放在药戥子盘里过秤,然后再倒入铺摊在木柜台上的桑皮纸中间,等把各种药材全部倒在桑皮纸上后,三位导游阿姨用她们各自熟能生巧的双手把中药一贴一贴地包扎起来,她们抓药的过程让我们看得心服口服。</p> <p>进入大厅后堂,一个“天斗式”的天井建筑,这样的建筑模式,是江南民居的特色,兼具实用性与美观度。不过,像方一仁中医药博物馆这样天井上方有屋檐的造型,观存并不多见。</p> <p>瞧!我们的班长沈峻熙在内厅研究啥宝贝呢?</p> <p> 导游阿姨带着同学们来到沈峻熙摆弄的“宝贝”旁边向大家讲了一个方一仁的故事: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方一仁”药号有一整套经营的严格制度,学徒期长达3至5年,对软片药材的加工按技术分成6等,技术最好的称“头刀”负总责,民国27年(1938年)东南亚各国举办南洋博览会,药工蔡和生现场操刀表演,他操切一只重1000克茯苓,片片如薄纸,3000余片无一破损,摊开如扇形,合扰归原状,荣获银质盾牌奖,为中国药业争了光。</p> <p>  导游阿姨领着同学们来到“台州本草”下方,坐在太师椅上,向大家操作旧时中药店里怎么用人的双脚蹬脚临铁船的转轮,利用转轮与船体来回摩擦的研磨力将药物粉碎的工具,它比乳钵有更强的研磨力。内表面相对粗糙,有利于更快粉碎药材。</p> <p>等大家走后,陈振天同学也模仿起刚才导游阿姨用脚碾药的动作。</p> <p>  在楼梯下,导游阿姨指着放在墙角边的一只有空心长鼻子的大锡锅对同学们说:这只大锡锅是用来煮熬金银花露的,那支空心的长鼻子是煮熬时风箱鼓风调节火候用的。</p> <p>  【金银花】我们临海话叫作“银藤”生长在山区、半山区,平原地区较少见。生在山坡灌木丛中,路边、屋前屋后的篱笆边,常常绕在其它的物体上。</p><p> 性寒,味甘。清热解毒。对预防小儿生疖子、治红白痢疾、牙龈肿痛、肿毒有一定的疗效。</p> <p>介绍完了煮熬金银花大锡锅后,又接着介绍这边的一口倒钟状大铁锅,这是用来煎熬茯苓膏的大锅。</p> <p>  【茯苓】我们临海话叫作“土茯苓”或“山遗粮”。生长在山坡路边或溪边灌木丛中,常攀援在它树上。</p><p> 性平,味甘、淡。祛湿热,强筋骨,解毒。对恶疮热疖、风湿骨痛,疮疡肿毒、腹泻、皮炎有一定疗效。</p><p> </p> <p>这时好动的陈振天又对这部风车感兴趣了。</p> <p>正是他的好动引来了几名同学的好奇心,大家一起研究起风车的奥秘在哪里。</p><p><br></p><p> 风车相传是三国时期魏国的马钧发明的,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机械制造专家。他简化了当时织菱机复杂的构造,创造出一种只有十二个踏板的新型织机,不但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大大地提升了生产工艺水平。他改革旧的灌溉工具,发明了新的灌溉工具――翻车(水车),不但使用操作方便、快捷,而且能够连续提水,提得引水灌溉的效率大大提高。他还制造过军事上攻城用的转轮式发石机,能够连续发射砖石,可以打出几百步远。由于他在传动机械方面的成就和诣,人们称他为“天下之名巧”。</p> <p>  这会儿一楼都参观遍了,同学们跟随导游阿姨登上了通往二楼的木楼梯,这里是老“方一仁”原物的集中展示区。</p> <p>  一块金字镶嵌的“壶中多是长生药,架上常储不老丹”横匾悬挂正中。这里展示了包括“方一仁”的起源和发展史料,大量的中药传统制药器具及为数众多的中药动物、矿物标本,令人大开眼界。大家可以细细品味,恍惚间,是不是感觉时光又倒流了多少年!</p> <p>  当同学们看到玻璃展橱里那只栩栩如生的梅花鹿标本时,导游阿姨又打开了她的话匣子:旧时“方一仁”药号经营期间,还自养梅花鹿,表示自己店内出售的鹿茸、全鹿丸都是正宗货。杀鹿之前,早早贴出告示,鸣锣临街当众宰鹿,将放出的鹿血滴入中药捣成细粉,然后对鹿刮毛,清除污物,剁块,蒸熟,捣碎如泥,伴入党参、茯苓、巴戟天等30多味中药捣和成粉,连夜发动职工揉成团,制成丸。“方一仁”膏丹散丸品种齐全。为了保证质量,他们从北方采购刚成熟的梅花鹿制成百补全鹿丸。</p> <p>  导游阿姨把双手搭在一只褪色驳壳的旧皮箱时对同学们说:“这是旧时医生出诊时携带随身必备药物和器具的木箱。”</p> <p> 这里陈列的是当年,“方一仁·丙辰(1856)杏月”、“岑震元·甲戌(1874)桂月”、“遂生源号·已亥年(1899)置”等数枚铜字印章和印盒……</p> <p>这是清代药戥子(精美的竹质琴式盒,象牙质称杆,用于称药品)。</p> <p> 这里陈列的是“药汁保温瓶”</p> <p>  当年,“方一仁”精制的虎骨胶、鹿骨胶、驴皮胶、龟板胶。各地选购来的虎骨、豹骨、龙骨、象皮、珍珠。</p> <p>  这些都是方一仁曾经用过的各种中药瓶。</p> <p>  这是方氏杜煎驴皮胶 , 选用山东优质驴皮,经多道工序精细加工而成。就说驴皮漂洗吧!他们将驴皮运到西乡石鼓溪滩,而后,将驴皮放在溪水中漂上七天七夜。那时的溪水,清澈见底,鱼虾成群。从而可见店东的治店用心。当时的驴皮胶有长方形、正方形两种,每块3钱,透明呈琥珀色,溶化后无杂质、无异味。其纯度可与“山东阿胶”媲美。深受上海、杭州等地客人亲睐。</p> <p> 这是一块“寿人济世”金匾</p> <p>  据说,此招牌原有四块,其中两块悬挂在“方一仁”药店门口。这块招牌告诉人们:“方一仁”的本名,应是“方一仁堂”。它不仅另售药品,还批发药品。据市博物馆丁伋先生回忆,民国时的行政院院长谭延闿弟弟、上海著名书法家谭泽闿曾应邀题写了“方一仁”三个字,而后制作成直字招牌,悬挂在“方一仁”药店门口。此时谭的书法闻名全国。因此,这块招牌在台州城里颇有影响。</p> <p>  总之,这座博物馆里珍藏的一骨、一胶、一珠,一块招牌、一枚铜印、一副戥秤……都是极其珍贵的藏品。它是“方一仁”国药文化的沉淀,也是人们利用中药治病、健身,延续生命的佐证。</p><p> 最近,有人问一位医学专家:中药的分量有多重?这位专家语重心长地答道:生命的重量就是中药的重量!</p> <p> 新中国成立以来,“方一仁”的经营形式变了,原来的自制药品,由于条件限制不能生产了,但“药材地道,童叟无欺”的宗旨,精诚为民的优良传统仍代代相传,重放光彩,誉满神州。</p><p> 1994年,被国内贸易部评为“中华老字号”;</p><p> 1995年度,被浙江省医药管理局评为“省优质服务优质药品零售企业”;</p><p> 2005年6月,被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华老字号工作委员会授予“中华老字号”会员单位;</p><p> 2007年12月,被评为台州十大优秀服务商标;</p><p> 2008年10月,被浙江省经济贸易委员会评为首批“浙江省老字号”;</p><p> 2009年12月,被台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评为台州市著名商标。</p><p> “方一仁”的荣誉,来之不易。可以说,来自方氏家族药业的深厚底蕴,来自国药的独特魅力,来自员工的创新精神……</p> <p> 改革开放以后,中医药随着时代发展,人民群众对其知识与服务的需求又不断提高,“中华老字号”、我市著名药业方一仁医药有限公司为了更好地让大家了解中医药文化、亲近中医药文化、享用中医药养生保健,在这“头顶一线天,脚踏青石板”的紫阳街创建了中医药博物馆,从我市丰富多采的中医药文化长廊中,採撷了文化小品,供大家休闲品赏,增加养生情趣,加强心身健康,为国家社会主义发展作出更多贡献,这是我们共同的愿望。</p> <p> 今天同学们在导游阿姨的带领下,进入“方一仁中医药博物馆”从中了解到方一仁的发展历程及经营理念蕴含着医者仁心、济世救人的宗旨。还认识了许多的动植物的标本。此次活动不仅学习到了新本领还促进少年儿童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