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当我看到酷暑中等待的父子,看到家长早早洗好水果静候老师的到来,当我得知家长为了老师的到来去请假的时候,我深深地感受到家长对与老师沟通的那种期待和渴望。”校长信景华说。</p> <p><b style="font-size: 20px;">认为理所应当的一切,在这个家庭中不可能实现</b></p><p> 家访,对老师也是一种深刻的教育。二年级的班主任刘会英谈到家访的感悟说:原本我认为理所应当的一切,在这个家庭中都不可能实现。“作为二年级的班主任,平时也与家长们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但是通过家访,我了解了一些更为深层的东西,每个孩子问题的背后,都有家庭问题的影响。”</p><p> 这次家访,刘老师和家委会成员来到了李仲条村,刘老师班里的李炅恒家,小恒妈妈去年突发脑溢血,到现在不能自理,奶奶常年卧病不能自理,一家人的所有开支就落在小恒爸爸一个人身上,勉强维持生计。自古寒门出贵子,小恒和姐姐学习成绩都很优异。姐姐今年考上了青岛农业大学,但是学费还没有着落。小恒妈妈发愁地说:“我们这样的家庭,自己攒钱是不可能的,借钱也不好借,就算学费凑够了,生活费也一样没着落。”“金榜题名本来是一件喜事没想到在这个家庭里却成了沉重的负担,原本我认为理所应当的一切,在这个家庭中都不可能实现,而这样的情况,在我们的学校,绝不是个例。”刘老师说。</p> <p><b style="font-size: 20px;">“家访到家”的情感温度是双向的</b></p><p> 谢学芹老师家访的是四年级三班的宋佳丽同学家。丽丽一家四口人,其中三人是低保,一人是残疾人,家庭比较困难。家访时和家长交流了孩子在假期的学习、生活以及防溺水等安全情况,并建议家长注意疫情和假期期间孩子的心理疏导。</p><p> 谢学芹老师说,看到了学生们的家庭状况后,在平日的教育教学中,真的不忍心再批评孩子们了。以前总感觉自己对班级的学生已经相当关心了,现在却突然觉得自己对他们的关心多么不足。</p><p> 谢老师说,“家访深深地教育了我,我明白了孩子为什么会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我理解了家长打拼不易。我不再是简单地批评孩子,而是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跟踪指导。家访,让我学会了去感受,去理解,去体谅,也让我真正体会到如何去做才是适合的教育。”</p> <p><b style="font-size: 20px;">走进这个家,老师感到心疼</b></p><p> 信校长家访的宋清正小朋友是即将踏入一年级的新生,家里虽然比较简陋,但是非常干净。爸爸以前在蔚蓝生物上班,工作期间发生意外,导致双腿截肢。这为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妈妈靠着微薄的收入勉强养活全家。</p><p> 小正的境遇令信校长心疼。“与小正爸爸交谈,觉得爸爸思想上很重视孩子的学习,条件那么差,都省出钱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父母文化程度低也让他们非常苦恼,面对着越来越难的知识,感觉无从下手。”</p><p> 家访之后,信校长表示:“作为老师除了在生活中帮助她,一年级的新生更重要的是培养其良好习惯。尽管这个过程会出现反复,但是我要再多一些耐心,真正走进孩子心里。”</p> <p> 老师们一致认为,线上的联络方式永远无法替代“家访到家”所传递出来的情感温度。老师能抽时间到学生家坐一坐,进行家访,既是一种责任的体现,也能在潜移默化中让家长、学生感受到温暖。这种方式较之微信、QQ等通信方式沟通来得更有温情、更有力度,效果往往事半功倍。</p> <p> 每一次家访,老师们都认真对待,做好记录,全面做好建档立卡学生的一本台账、一次家访、一份政策告知书、一对一结对帮扶的‘四个一’工作。</p><p> </p> <p> 通过家访,进一步密切了学校、家庭的联系与沟通,提升了家校共育水平,进而携手共建文明城市、文明校园,确保教育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作用。</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文编辑:蔡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