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君子之座,左琴右书。读书,对于音美老师的专业成长又有着怎样的影响呢?让我们走进音美组,去了解他们暑期的读书心得吧。</p> <p> 精工之美 </p><p> 读 《中华手工 》心得</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分享教师:姜平</span></p> <p> 一本记录中国正在消失的传统文化的杂志,《中华手工》,艺术家韩美林慷慨题字。但过于小众与传统的内容并没有受到大众的认知,网络风潮袭来,传统媒体风雨飘摇。充满人文情怀的创办人“谭木匠”携手国内发行量最大的商业财经杂志《商界》,共同打造,从传统到加入时尚与生活的概念,怀着梦想和使命,在坚守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一路走到现在。它真实、客观地记录非遗之殇、民艺之美,也引入时尚设计与新鲜创意,通过讲述手艺人的故事,以手作的艺为主线,关注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美术大师方式让生活更美好,也让美好的生活过得更有人情味。在深耕"手工艺"领域的10多年时间里,积累了大量的行业资源,诸如中国及世界手工品牌、产品、非遗大师、手工艺名人、爱好者等核心资源。在当下这个文艺复兴的时代,它以独有的资源,一锄一凿,一点一滴努力开辟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工艺文化之路。</p> <p> 艺之韵</p><p> 读《 艺术的故事 》心得</p><p> 分享教师:连勇</p><p><br></p> <p> 被一本书一下拉近了和艺术的距离 拿着这本书的时候一惊,比我想象中厚很多。这本书,能让我们细细的品味世界艺术的发展以及作品所给我们带来的故事。虽然这本书是西方人写的,亚洲部分略少,不过,至少贡布里希的作品还是非常的有价值的,让我进入已艺术的世界,一起品味艺术的故事。该书被誉为“艺术史中的圣经”,算是一部经典著作了。对于非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只有看过才能理解这本书“是艺术史中的圣经”地位的由来。喜欢贡布里希的叙事方式比教科书来的有趣多了。把它放在床头每晚多两页就像小时候大人给你讲故事一样。这本书不同于我曾学习的什么“十二五”高等教育计划用书,那完全是一本由枯燥的历史堆砌起来的书,读起来难免觉得口燥舌干,而且唯物史观立场鲜明,对于一些艺术品的评价也是基于民族精神,历史意义等层面,这种看待艺术的方式正是贡布里希所厌恶的,但是相信教材毕竟是教材,他要考虑到“标准答案”的拟定。读完《艺术的故事》前言已经有“三观全毁”的惊艳感受了,才知道面对一件艺术品我们应该去寻找什么,感受什么,应该摒弃什么,或许你能从一副画中看到另一个世界,但这个世界也许只存在于自己一个人的心里。本书概括地叙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的实验艺术的发展历程,以阐明艺术史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历史,每一件作品在这历史中都既回顾过去又导向未来。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我们了解艺术的故事、不懂艺术的增加涵养、懂艺术的从不同面再次分析我们曾经赏析过的画面。总之,被一本书一下拉近了和所谓艺术的距离。</p> <p> 乐之雅</p><p> 读《中小学音乐教育 》心得</p><p> 分享教师:易喜中</p><p><br></p> <p> 我经常读的的一本书——《中小学音乐教育》,它是一本综合性的音乐期刊,它包括音乐理论、音乐作品、音乐教育、学术交流等等丰富的内容;同时信息量大,交流面广,教师不用走遍千山万水便可知各地区的教育教学动态,帮助教师作好教学交流,可以看到全国各省市地区的音乐教育成果,为音乐教师搭建学习与交流的平台。《中小学音乐教育》 期刊以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表答出来,很好地帮助了我们音乐教师教学思想,提升了教学理念,并积极探索与实践的结合,特别注意教学理念和研究成果运用在实际教学,指导教学工作。</p> <p> 道之升华</p><p> 读《终身成长 》心得</p><p> 分享教师:韩曦</p> <p> 读《终生成长》再一次无意中听到樊登老师介绍的这本书,说是我们每个人的成长中应该读的一本书,于是便在网上开始阅读。今天便把这本书分享给大家。作者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心理学(女)教授,她把所有的我们成功与否,我们的行为习惯,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我们的家庭 我们的事业,最重要的要素都归结为,我们的两种思维习惯的模式,一种叫作固定型思维,一种叫作成长型思维,非常具有说服力。 成长型思维的人和固定型思维的人在这一点上是完全不同的,而且成长型思维的人会有大局观,会不断地向前看。 作为我们老师,应该更多的是将孩子培养成为一个成长型,而不是一味的说他很优秀,不是以往的不断地去夸奖孩子聪明,夸奖孩子的天分,所以我们要学习一下,我们得去看看怎么样夸奖孩子努力、尝试的方法。 通过这么一本书,让我们知道了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有着这么重要的差别,希望大家能够努力地觉醒自己成为一个成长型思维的人,成为一个好的家长、老师。</p> <p> 读《挪威的森林》心得 </p><p> 分享教师:鞠新平</p> <p> 读《挪威的森林》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觉得它是阴冷的。死亡带来对生更加深入的探知,同时也让生命断裂开一个出口,督促着幸存着的人们去探寻。然而对人生自始至终没有把握的感觉,对诸多人事的无能为力,以及深深的孤独,却是一直深深存在于渡边和我们各自的内心。正如村上所言,这是一本描述现实主义的书,虽然我并不太了解《挪》的创作背景,但从我头脑中已知的背景来说,我对此深信不疑。《挪》的整个情感基调以孤寂、压抑与死亡为主线。即使是如绿子般纯净明亮的女子也有不轻易向人展露的苦难和谎言;温婉成熟,从不向人透露悲伤的初美也在嫁为人妻两年之后自杀。在我看来,村上春树的最聪明处:他擅长一两人之间的对话,很擅长气氛的描摹,所以他描写“正常世界过渡到彼侧世界的幽暗”时非常随心所欲。所以无论他的篇幅多么长,三人以上的对话其实很少。这本书值得一读。</p> <p> 悠闲读书,意在怡情,情之所致,灵魂可随着书的脉络而神游,或领悟诗词的豪情浪漫,哲学的玄妙精深,逻辑学的机巧善变,小说的峰回路转、悲欢离合;或寻名山大川,古迹名胜,深林幽谷,奇花异草;如有幸读到一本好书,就如同与高雅之士谈心,同良师益友交流,潜移默化之中得到升华。而我们教育工作者对于读书,更多得是为了充实自己,获得教育实践的思路,为了护佑祖国花朵的成长,从书中汲取营养。</p> <p>阜康市第一小学:姜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