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至味

蓦然

<p><br></p><p>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我十分肤浅、单纯的喜欢汪曾祺先生的这句话。每每谈及吃,想到吃,眼前便会浮现出灶膛里跳动的火苗、屋顶上缭绕的炊烟。在我心里,所有美食,都是在烟火中酝酿的。</p><p> 小时候,每天清晨在睡眼惺忪中醒来,与母亲的呼唤一同传来的,还有满屋的炊烟味,有些呛人,甚至有点令人窒息。走进厨房,嘴里跟母亲打着招呼,眼睛却不自觉地望向窗边的八仙桌。几无例外,桌子中间放着一个搪瓷碗,里面盛着下饭小菜,咸菜、豆豉、冲菜、萝卜丝……灶台上的饭盆里则是早餐主食,春天的白米粥,夏天的面皮粥,秋冬的红薯粥,四季往复,年复一年。我常常嘟囔着嘴巴抱怨,但都无济于事,母亲总是淡淡的说:“别挑嘴,有吃的就不错!稀饭营养又好消化。“</p><p> 的确,一碗粥很快就消化掉了,半晌肚子就咕咕抗议。中午一放学便急匆匆往家赶,倒不是回家就能吃上现成的,而是赶着回去做饭,米锅煮开一会儿沥完米,差不多母亲就收工回家做菜。为节约省事,母亲最爱做焢饭,豇豆、豌豆、土豆、南瓜、红薯都能和米饭一道做焢饭,主食和菜都有了。那时候最盼望下雨天,母亲没法下地干活,一定早早开始做午饭。放学后和小伙伴们一路嬉笑打闹,好不快活,山坡上远远就望见屋顶上的炊烟,在雨雾中飘摇弥漫,那是我见过的最美妙的炊烟。午饭吃什么已不再计较,重要的是不用自己动手,还能吃个“早响午”第一个到校,在小伙伴面前,是一种炫耀。</p><p> 深秋,红薯从地里收获到窖里,整个冬天,几乎每天都不离红薯,好在,我们从来没有吃够过,这让母亲甚是欣慰。冬天里有一件特别幸福的事。每天中午上学前,母亲都会叮嘱一句:放学回来别忘了吃烧红薯。农村里晚饭迟,母亲担心孩子饿着冻着,总是在每天中午熄火后,往灶膛里埋上一两个红薯,借着柴火的余热慢慢烘烤,等放学回家,红薯早已熟透,带着余温,几口下肚,顿觉浑身温暖无比。回味着红薯的余香,按母亲的吩咐割草放羊做作业,盼望夜幕降临后快点到来的晚饭时光。</p><p> 晚饭依然很简单,大多时候是中午的剩饭,再加上一两个蔬菜,偶尔也会吃面条或烙饼。这是一天中最闲暇温馨的时光,放下白天的忙碌,节奏在此刻变得舒缓,一家人围着灶台,一边做饭,一边闲聊各自的经历或是轶闻趣事,这时常有邻居大叔大婶前来串门,一同享受“围炉夜话”的快乐。吃饭时“阵地”从灶台转移到饭桌,大概是龙门阵激发了味蕾,我总是胃口大开,剩饭剩菜也成了美味佳肴,常常在不知不觉中撑得直叫肚子胀。</p><p> 对于吃饭,家里有“三个不许”,一是除非生病一日三餐不许不吃,二是不许剩饭,三是吃饭时不许教训人。长大后常和母亲谈及当年食事,母亲说:一日三餐皆上天恩赐,一餐一粟来之不易,当然应该珍惜,但是,连天上的雷公都不打吃饭人,何况一家人,那时候本来就缺衣少食,吃饭时教训人不等于护食不让人吃吗!</p><p> 不得不说,母亲的影响早已在心底生了根,我对吃食始终怀着敬畏之心,一日三餐从不敢怠慢,偶有一顿没吃,心里就会想,要是母亲知道了一定会责怪的。因为吃得认真,久而久之,自然对吃有了特别的喜好。但凡听说附近新开了餐馆,便会呼朋唤友前去尝鲜。出门度假,除了观光游玩,最热衷的便是寻找当地美食,从阳春白雪的雅致菜品,到下里巴人的街边小吃,从山珍海味到清粥小菜,都十分乐意去体验一番。天南海北品尝了许多美味,一日三餐也变得丰富多彩,但却难掩心中的怅然若失,我总是怀念,怀念老家屋顶缭绕的炊烟,灶膛里跳动的火焰,那些烟火背后最朴素的食物,带着母亲的温度,藏着童年的苦乐记忆,是无法忘却的人间至味。</p> <p><i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昨夜被窗外的雨声惊醒,突然觉得肚子饿了,想起儿时母亲常做的土豆焢饭,再也无法入睡,于是起身记之,以此纪念我的母亲。</i></p><p><i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2020年8月22日夜</i></p><p><i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