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又到周末,一帮驴友相约,去桑峨沟徒步旅行。据说,目的地是一处南蛮先民避难的“世外桃源”,这是一次充满神秘感“文旅探秘”活动。</p> <p> 从集合地点出发,沿着公路向西疾驰。车窗外的昕水河川,时窄时宽,肆意流淌,两岸的农田条块相连,春意盎然。道路两旁的行道树,沐浴在春日的阳光下,散发着油绿的色泽,仿佛能够闻到沁人的馨香。放眼望去,二郎山与我们一路同行,连绵起伏,苍莽而又浑厚。远处山坡的绿化工程更多了几分人为修饰后的美感,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每隔三五里就会遇见熟悉的村庄,脑海里就会闪现一番记忆,每与朋友们聊上几句,就能收获一番感慨。</p> <p> 车窗外,繁花似锦,车厢内,笑语欢声,不知不觉就到了桑峨村。大家下车后,背起行囊,开始这次徒步之旅。</p> <p> 从桑峨村到山谷入口,路旁是大片的庄稼地。这是大宁县境内最大的水浇地块。享誉三晋的“宁棉”,就是从这里走向天津口岸,漂洋过海到达欧美国家,换回沉甸甸“站人”银元的。每到秋季,棉田里就会开满白色的花朵,雪白的棉絮犹如一朵朵翻腾地浪花,尽情的摇曳舞蹈。田野里,不时传来摘花婆姨爽朗的笑声,这是多么美妙的棉花丰收场景啊!</p> <p> 过了老桥,便开始进入狭窄的谷口。仰头可见,山谷两侧石崖耸峙,怪石嶙峋,犹如一座座生动的雕塑,令人遐想,引人深思。驴友们不时各抒己见,讨论一番。在旅途中,一处好风景,可以荡涤心灵深处尘思俗念,不仅带给我们视觉的感受,还会让我们享受心灵的愉悦和清朗。</p> <p> 正值黄刺玫盛开的季节,山谷里被装扮成了黄色的世界。簇簇金黄,鲜艳夺目,让沉寂的山谷变得温婉起来。黄刺玫是黄土高原常见落叶灌木,大家俗称"马茹茹",果实红润,犹似玛瑙,可以串成手串、项链让孩童佩戴玩耍。每到的谷雨前后,花期正盛,灿烂芬芳,蜂蝶慕香,引得大家纷纷拿起手机、相机拍照留念。</p> <p> 在一片赞叹声中,我们行进在一段平缓的山腰,大家不时驻足观赏。峭壁间松柏挺拔苍翠,傲视苍穹,沟谷底林木茂盛,掩盖了整个河床,我们好似在树顶漫步,完全是一种独特的体验。白云绿树、岩石溪流、崖壁山洞,相映成趣,优美的地貌与生物多样性在这里美妙的结合,蜿蜒幽深的峽谷与各类树草景观完美的呈现,充满了惊叹与新奇,驴友们各个意兴勃发、神采飞扬,如神仙般痴迷陶醉。走着走着,每个人从封闭在现实中的自我从中解脱出来,慢慢的,大家变得无拘无束,变得豁达开朗。眼中景物与心灵不断交互,想象与实景不断的融合,激情的脚步在这山谷里追逐着自由灵魂。</p> <p> 峰回路转,山形迥然而异,两侧石壁变得陡峭起来。距离谷底十几米高,石崖壁上两处洞穴分外显眼。洞穴洞口是用碎石垒砌的石墙,墙上留有进出口,此处地势高险,易守难攻,且外部无法窥视其中。这片区域是距今1万年至2000年旧、新石器古人类活动的区域,距离黄河芝麻滩古人类遗址也就二、三十里。据说,有人在洞中发现过石斧、石刀等物件,可以推断是古人类生活过的场所。大家坐在河边,仰望着洞穴,谈论着相关的趣闻。这群不同年龄、职业、文化层次的“驴友”,在这次活动中释放出“本性”的一面,大家在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进行一次次的探讨与交流,也让我们这次徒步活动变得更加具有昂扬向上的意味。</p> <p> 峡谷里清澈的溪流,碧绿的水草,还有飘落于水面的连翘花朵,宁静闲适的画面感,每每令人驻足欣赏。但在狭窄的沟谷里行走,不是一件易事。大家一路搬石垫脚,在溪流间硬是趟出一条小路,前面的驴友挥刀斩棘,开辟着前行的道路,后面的观察着地形,高声的指挥着路线。徒步路上大家互相帮助,碰到山崖险坡,你拉我扶,不让一个人掉队。大家终于艰难的爬到悬崖边的小路上,带队的老张,招呼大家坐下来调整休息。凝神四望,脚下峡谷深远幽寂,刀劈斧削,壁立险绝,令人惊心;平视远山,峦峰起伏,松柏一色,枝叶丰茂,在蓝天白云映衬下更显得苍莽深邃。一股股山风顺着沟谷刮过,带走了全身的燥热,自由呼吸空气中花草香气和山泉溪流混合的负氧离子,顿感神清气爽,肺腑通畅,马上觉得身体轻盈起来。</p> <p> 山间的路径,早已被厚厚落叶腐土掩盖,只能慢慢探索前行。踏行于原始森林里,随处可见倾倒的树木,石块木桩依附着浓密的青苔,入眼即有仙骨风姿,很是神奇。想起印度诗人泰戈尔在《飞鸟集》中吟诵到:“穿行在茂密的的森林,无名的日子的感触,攀缘在我的心上,正像那绿色的苔藓,攀缘在老树的周身。”卑微的青苔,如此不经意地装点着顽石朽木,静寂而又高古。一时间恍惚进入仙境,静古之美油然而生。唐代诗人王维在《鹿柴》中写到:“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林间,微风吹拂,叶语轻吟,满目青苔,意象万千,眼前景象就像在完美演绎这首诗的意境。“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此地许久没有人到来,顿生隔世之错觉。诗句如此契合自然,贴近现实。文人创作素材是来源于大自然的,这些具有哲理的诗句是人类情感和自然力之间相互交流产物。大自然会把诸多的哲理潜藏于现实的场景,引导人们顿悟和觉醒。“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这些文人,也在笔下流露着“远庙堂,近自然”的真情。审视我们这些驴友,也是通过徒步体验活动,真正全身心融入自然,去净化自己的精神世界。</p> <p> “这有羊肚菌!”老李兴奋地喊了起来,只见一个硕大的羊肚菌蘑菇被他高高举在手中。大家就沿着山杨树多的沟渠找了起来,一路收获颇丰,足足有2斤多。到了休憩档口,大家兴奋的把“战利品”摆在地上,拍照展示起来。大家并不在乎名贵山珍野味的价值几何,而是钟情于参与其中体验的乐趣,这也许就是驴友们追求的乡野林泉之乐吧!歇息时,驴友们递送着食品饮料,相互照应的更胜于平常,温暖的友情融入其中,热烈的气氛始终感染着大家。</p> <p> 行走约四个小时,我们被路旁的一个长方形石头吸引,仔细查看,这是一个大约60厘米石碑碑座,大家分头在四周寻找,查找一圈未见石碑,不免有些遗憾。这时沟谷间多了许多石头垒砌的梯田,随着进一步深入,梯田也密集了起来。再往前走,一处缓坡台地上的方形建筑映入眼帘,分为上下两层,下层实心长宽四米,目光所及存高约三米,上部略小为三面石墙,残高约1.5米。为一处防御的关口或是瞭望台,也不排除是神庙。过了关口,地势平坦开阔了许多,一片石头建筑出现在视野里。环顾四周,山谷内左侧留有排洪水道;中部是大片的坍塌的残垣断壁,房屋基址清晰可辨,是居住区;西侧贴近山崖建有蓄水池、牲口圈、厕所。长满浓密的青苔石磨、石碾等器具散落于院落当中,一片荒寂冷清的景象。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先民避难的古村落的吗?</p> <p> 带着重重疑问,我们又对古村南面的“Y”分叉的两条山谷进行了探索。人工石垒梯田绵延数公里,从沟底沿山势一直到山顶,高低错落、层层叠叠、蔚为壮观、令人震撼!如此规模之大,纵览全县没有发现一处能与之相比肩的。梯田内长满了参天古木,野葡萄的藤蔓甚至比小腿还要粗壮。梯田早没有耕种的痕迹,看样子荒废很久了。明清时期,晋陕地区流民很多,爆发过多次农民起义,黄河沿岸堡寨林立,硝烟四起。和平时期,乡民在村庄内安居乐业,耕读传家;如遇匪患,则族人乡邻携粮食、衣物、牲畜等避乱隐居于群山之中。曾经翻看县志,没有发现关于此地的相关记载,甚至地图上也没有标注地名。推想古村若是本地乡民所建,必定是口口传承,早就盛传乡里,哪能遗弃无名呢?试想古时,修建石质梯田,人力物力的耗费是巨大的,也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必然是长期经营修建的结果。这种石垒阶梯式农田,蓄水、保土、增产,时至今日也是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有效耕作模式,水土保持作用十分显著。</p> <p> 下午的阳光弱了下来,此时的密林,更加显得静谧幽深。此番遭遇到的种种疑问不得其解,思绪仿佛穿过黑黑的树洞飘向远古。我的脑海里闪现出:“距此不远神木县境内,发现的4000年前黄帝昆仑城遗迹--“石峁遗址”,石峁遗址核心区域--皇城台,周边包裹着以多达九级的堑山砌筑的护坡石墙。”眼前的梯田的石墙会不会是原始人部族的遗存。这是个大胆的推论。假如推论得到考古的实物支撑,那将是一个重大发现。如果这样思索,我们的思路就可以从现实具象的狭隘视野而转向无比宽阔的人类发展史,寻找人类生生不息的密码,从而理解先民生存的砥砺意志,更加证明了我们心路求真的徒步旅行的意义。</p> <p> 山中一日,世间千年,物换星移,惊鸿一瞥。</p><p> 这次行程历经十个小时,大家虽然疲惫不堪,但是收获了文旅的乐趣,更是收获了美好的心情。把每次出行都当做文化的朝圣,把每次徒步都当做心灵的修行,我们会一直走下去!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