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英雄主义,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还仍然热爱它——读《皮囊》有感

杨(๑^o^๑)杨

<p>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具鲜活的皮囊,不管这皮囊是美艳或是普通、是俊美还是丑陋,它都包裏着灵魂和一颗心。一个好的灵魂不仅能支撑出一个好的皮囊,还会使其变的更靓丽、更耀眼,而心就像一盏明灯,把皮囊从内部照亮,荒野中就有了许多灯笼。</p><p> </p> <p>  《皮囊》 这本书能够提醒读者,"看见"自己,"看见"更多人。这是一本纪实性的散文集,作者经历着小镇的变迁、人心秩序的变化,从父亲的残疾后与疾病的抗争、父亲的离世、母亲的执着、挚友的离开、大学舍友的自杀、儿时玩伴与小镇人物的命运,再到对自我、家、生活的反思,从中看到各种各样的欲望、人性与现实,最终,用阿太的一句话与自己和解 —— 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了,这欲望与污浊便是“皮囊”。</p> <p>  从这14篇文章中,我总结出了三种皮囊。</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第一种:活在世俗之下的皮囊</b></p> <p>  在《母亲的房子》中,我看到了为了在世俗的眼光中争一口气,固执地坚持把将要拆迁的房子继续建完的母亲。书里说,我知道这房子是母亲的宣言。以建筑的形式,骄傲地立在那。在《张美丽》、《阿小和阿小》、《天才文展》中,我看到了受困于世俗、渴望挣脱世俗,却最终逃不脱世俗而被世俗扼杀的小镇人物。书里说,有时候人会做些看上去奇怪的反应,比如,越厌恶、越排斥的人和地方,我们却越容易纠葛于此,越容易耗尽自己所有就为了抵达。又或许,是因为,我知道,人本质意义上,我们都是,既失去家乡又永远没办法抵达远方的人。</p> <p>  读这几篇文章的时候,画面感是丰富的,对世俗的愤慨与无可奈何的悲哀情绪是强烈的。也许与作者同为小镇出身的人也许是因为处于相同的年代,我仿佛回到了我的小镇,看到了生于世俗,长于世俗而后又死于世俗的乡里邻里。世俗告诉我们,你应该遵规重矩,活在格子里,如果越出格子,你就是离经叛道,你就是大逆不道,你就该被千夫所指,然后要么在世俗的唾沫中爆发,要么死去。</p> <p>  这本书有种魔力,用几个贴近你生活的人物,让你看到自己,让你直面你一路以来的生长环境,更让你去反思 —— 是甘愿活在世俗的皮囊之下,还是遗世独立超越世俗而活,活出自己的一套标准,进而成为别人的世俗?选择权在你自己手里。</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第二种:与命运抗争的皮囊</b></p> <p>  在《残疾》中,我看到了拖着半身瘫痪的躯体,在跌跌撞撞中,在台风中,在用坚强建立的虚幻秩序中,与捉摸不透的命运顽强抗争的父亲。书里说,疾病彻底击垮了他。他就像是一个等待着随时被拉到行刑场的战俘,已经接受了呼之欲出的命运。这种绝望反而释放了他。</p> <p>  在《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中,我看到了在不公的命运之下,一个个人物在疾病、死神面前,谨小慎微地、小心翼翼地生存。书里说,在这里,他们第一次像尊重自己的情感和灵魂一样,那么尊重自己的肉身。死亡不是疾病的目的,疾病是尽可能占有身体,用自己的秩序统治那身体。所以最简单的死和最简单的创伤都是最低微的疾病。</p> <p>  在《我的神明朋友》中,我看到了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后,转而把对丈夫的思念还有不安与信仰寄托给神明们的母亲。</p><p><br></p><p> 读这几篇文章的时候,眼泪一直是不断的。为那残酷无情却又让人捉摸不透的命运,也为那不畏惧命运不甘愿屈服于命运的人们的一次次抗争。这本书用几个很用力活着的人物,告诉我们,真正难的,不是死亡,而是如何与我们自己的命运和解,在与命运的抗争中建立属于自己的秩序,然后勇敢坚强地生存下去。</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第三种:被欲望裹挟的皮囊</b></p> <p>  在《厚朴》中,我看到了一直活在梦想中,用务虚的方式生存,却最终不堪现实打击而早早落寞凋零的生命。书里说,他以为他现在到达的,是整个世界的入口,他以为再走进去,就是无限宽广的可能,他以为正在和他对话的,已经是整个世界。</p><p> 在《海是藏不住的》中,我看到了面对危险、欲望、诱惑掩耳盗铃的形象。书里说,那片海,沉浮着不同的景致,也翻滚着各自的危险。生活也是,人的欲望也是。以前以为节制或者自我用逻辑框住,甚至掩耳盗铃地掩藏住,是最好的方法,然而,无论如何,它终究永远在那躁动起伏……我希望自己懂得处理、欣赏各种欲求,各种人性的丑陋与美妙,找到和它们相处的最好方式。</p> <p>  在《愿每个城市都不被阉割》中,我看到了以发展为名,不断被改造的面目全非的城市。书里说,有生命力的地方在于浑浊。一潭池子里的水和放在观景台上的水,永远是池子丰富也美丽在《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中,我看到了生活抛给我们的问题,是正视还是逃避?书里说,生活从来不是那么简单的梦想与磨难,不是简单的所谓理想还是阴谋,生活不是那么简单的概念,真实的生活要过成什么样是要我们自己完成和回答的。</p> <p>  在《回家》中,我看到了各种各样被定义的家,以欲望之名下,家,显得那样沉重而遥远。书里说,家不仅仅是一个房子,几个建筑物,家,就是这片和我血脉相连、亲人一样的土地。累死累活地奔波,就是为了体面地回家。人学会站立,是任性地想脱离这土地,因此不断向上攀爬,不断抓取任何理由——欲望、理想、追求。</p><p><br></p><p> 在《火车伊要开往叨位》中,我看到了乘着时光列车飞逝的你、我,如何对待我们的生命以及来往于我们生命的形形色色的人。书里说,对那些我正在爱着或曾经爱过的人,我希望你们明白,我多么希望付出全部为你们停留,如今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你们刻进我的骨头,即使时光列车拖着我的肉身一路远行,至少你们的名字和名字牵扯的记忆,被我带走了,这是我对时间能做的唯一反抗。 </p> <p>  读这些文章的时候,我总在慨叹,人生若只如初见该多好,也总想着躲进艾佛列德·德索萨的《去爱吧,像不曾受过伤一样》的诗里,可生活的最残酷的真相是:没有如果,而《去爱吧,像不曾爱过伤一样》是诗歌而不是生活。我们可以选择的,是始终怀揣着出发时的梦想,拥抱第一次去爱的勇气,然后像罗曼·罗兰说的那样,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还仍然热爱它。</p> <p>  通过读这些故事,就感觉我在读作者生命中最珍贵、最真实、最痛苦的经历,感同身受,不能自已。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着与众不同的故事,这些故事影响着我们人生的既定轨迹,在我们的脑海中不断徘徊、不断深化。然而,有时我们会忽略它们,或者逃避它们。因为人类本身有着追逐快乐、逃避痛苦的本能。毕竟喜剧和悲剧,我们永远忠于喜剧。然而重视自身所经历过的悲剧或者不愿意回想的故事,何尝不是为了未来的喜剧而努力? </p> <p>  人只有真正的认识自己了,オ明白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最恐惧的是什么,オ明白自己与众不同却又是芸芸众生的一员。很庆幸读到这本书,对过去的回忆,能让我珍惜现在,对失去的回忆,能让我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生活中总有很多美好的东西,而美好的东西是藏不住的,就像“海是藏不住的”。与其想太多有的没的,不如珍惜拥有的,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享受生命中的美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