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石窟:中国佛教石窟的经典之作。

宋老头

<p>  石窟是起源于古印度的一种佛教建筑,是僧侣们为遁世隐修之需,择崇山峻岭的幽僻之地,依山崖开凿而成的一种佛教寺庙建筑,以便修行之用。这一建筑形式随着佛教向东进一并传入我国。</p><p> 中国的石窟起初是仿印度石窟的制度开凿的,多建在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从北魏(3866—534)至隋(581—618)唐(618—907),是凿窟的鼎盛时期,唐代以后逐渐减少。这个时期,黄河流域是中国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佛教石窟造像之风的东渐,大约首先是新疆,然后经河西走廊、波及关陇,五世纪因云冈石窟的开凿,达到鼎盛,进而流传至中原各地。</p><p> 石窟建筑进入我国,从新疆拜城克孜尔开始,沿着河西走廊到达敦煌莫高窟,甘肃天水麦积山,再东行至洛阳龙门、大同云冈一带。原本印度式的石窟建筑一路上与中国的传统建筑、舞蹈、雕塑、绘画等艺术相融合,而后发展为今日叹为观止的中国佛教石窟艺术,并且达到了一定的艺术顶峰。在这众多的石窟建筑中,分布于我北方地区的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是其中最为著名的四大石窟。</p> 敦煌莫高窟:沙漠中的美术馆 <p>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中国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莫高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p> <p>  莫高窟的壁画上,处处可见漫天飞舞的美丽飞天,因此飞天仙女塑像成为莫高窟的代表形象。↓</p> <p>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建造于前秦时期,历经无数年的兴建重修,形成了巨大的规模,洞窟有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彩塑2415尊,是世界史上现存规模最大的佛教艺术地。↓</p> <p>  放眼望去,莫高窟的建筑,在漠北之地,这些建筑显得恢弘而特别。在黄沙深处,敦煌建筑屹立,可以媲美埃及的金字塔。↓</p> <p>  莫高窟的繁华随风远逝,退出历史舞台的莫高窟,也只能倚靠它自身残存的躯体,独自向晚,梦萦沧桑。↓</p> <p>  石窟壁画富丽多彩,各种各样的佛经故事,山川景物,亭台楼阁等建筑画、山水画、花卉图案、飞天佛像以及当时劳动人民进行生产的各种场面等,是十六国至清代1500多年的民俗风貌和历史变迁的艺术再现,雄伟瑰丽。↓</p> <p>  九层楼,因其共有九层而得名,原为四层,晚唐年间建成五层,宋初重修,九层楼是1935年建造,里边供奉的是世界最大的室内盘腿而坐的泥胎弥勒菩萨的造像。它攒尖高耸,檐牙错落,铁马叮咚,已成为莫高窟的标志之一。↓</p> <p>  慈氏塔位于莫高窟美术馆前的园林中,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单层亭阁式木塔。塔身有八面,各面均砌佛台,台壁上贴有飞天、龙、凤图案的长方形花砖。佛台之上或绘或塑有7身天王像,西面开一方门,门两侧浮塑双龙,门上匾额书“慈氏之塔”。“慈”是弥勒菩萨的姓氏,此塔专为供奉弥勒菩萨所建。↓</p> <p>  在莫高窟前宕泉河东侧的河岸台地上,仍然保存有十余座佛塔。佛塔造型各异,以覆钵式居多。塔身完全用黄泥和土坯砌成,只在塔基或塔铭处垒以青砖。↓</p> <p>  莫高窟历经十多个朝代,历史上曾有无数僧人在这里修行,这些佛塔即为历代高僧的灵塔或纪念塔。↓</p> <p>  道士塔,即王圆箓塔。据记载,云游寄居在敦煌莫高窟的道士王圆箓,在清理洞窟的积沙时发现了举世闻名的敦煌藏经洞。尽毕生之功守护着一片佛窟,他洞启了敦煌文化最重要的一扇门,却又无奈把中华瑰宝贱卖给外国掠盗者。王圆箓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去逝,百日之后,弟子为其立碑筑塔。↓</p> 云冈石窟:东方的罗马石雕 <p>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16公里处,建于北魏时期。它以壮观的石刻闻名。“雕饰奇伟,冠于一世”是古人对云冈石窟的赞美。云冈石窟现存洞窟53个,东西绵延一公里,洞内大小佛像5.1万多身,是中国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p> <p>  云冈石窟的不同凡响之处在于,一改昔日佛窟的石刻、泥塑、壁画三位一体的模式,直接比照古印度的大型石窟建筑,在东方首次营造出气势磅礴的全石雕性质的佛教石窟群。↓</p> <p>  云冈石窟所在的山壁是砂岩材质,它的结构相对细腻均匀,可以直接作为雕塑表层,而不需要用泥来代替,因此,云冈石窟成为了纯石刻艺术的起点。↓</p> <p>  云冈石窟以气势宏伟,内容丰富,雕刻精细著称于世。古代地理学家郦道元这样描述它:"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烟寺相望"。这是当时石窟盛景的真实写照。↓</p> <p>  云冈石窟广泛吸收中外造像艺术精华,兼容并蓄,融会贯通,成为中国早期佛教艺术的集大成者。从而,对华夏佛教石窟的推广、雕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 <p>  云冈石窟的造像十分丰富,最小的佛像只有2公分,最大的却又17米高。↓</p> <p>  云岗石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与壁画的风格也各有特色。有的朴实自然,有的华贵富态,分别代表了不同时期人们的审美。↓</p> <p>  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p> <p>  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p> <p>  云冈石窟现存的洞窟绝大多数都是北魏时期的作品,相比较于全国现存的其他石窟,云冈石窟洞窟内的文物保存的比较完好,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p> <p>  在这里,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汇贯通。↓</p> <p>  第一窟、第二窟两窟为双窟,位于云冈石窟东端,一窟中央雕出两层方形塔柱,后壁立像为弥勒,四壁佛像大多风化剥蚀。↓</p> <p>  第三窟,是云冈最大的石窟,本尊坐佛高约10米,两菩萨立像各高6.2米。从这三像的风格和雕刻手法看,可能是初唐(公元七世纪)时雕刻的。↓</p> <p>  第十一窟,窟中共有直达窟顶的方形塔柱,四面雕有佛像。正面,菩萨像保存完好。窟周壁上佛龛上满刻造像和小佛。↓</p> <p>  第十八窟主像高达15.5米,头像是犍陀罗艺术造像特征的佛头,高肉髻,鼻梁高挺,浑厚质朴,身披千佛袈裟。独特的千佛袈裟,为云冈石窟中所特有。↓</p> <p>  第十九窟主像结跏趺坐像,高16.8米,是昙曜五窟中最大的佛像,佛像耳轮齐肩,面容慈祥,端庄稳静,气势凝重。左手微握拳,置膝上, 持“哈达”状的物品,在昙曜五窟 中仅此一例。右手施无畏印,五指舒开上举当胸,肘下方有一石柱支撑。只可惜佛像下颌已崩毁。↓</p> <p>  第二十窟,窟前带大约在辽代以前已崩塌,造像完全露天。立像是三大佛,正中的释迦坐像,高13.7米,这尊佛像面部丰满,两肩宽厚,造型雄伟,气魄浑厚,为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作。↓</p> <p>  正中端坐的大佛像,是依照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的形象雕刻的。↓</p> <p>  大佛全身比例适称,造型手法简练概括,他宽阔的身躯给人以稳健之感,他所具有的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的精神风貌,为这一时期佛像雕刻的杰出代表。他不仅是云冈石刻中的杰作,即在全国来说,也是佛像艺术中的精品。↓</p> 龙门石窟:神工鬼斧历千年 <p>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区南12公里处的伊水河畔。这里的特色之一是景色极佳,龙门石窟所在的龙门山被誉为洛阳地区最好的风景区。</p><p>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时期,现存窟龛2100多个,佛塔近40个,造像题记和碑碣3600多块,造像十万多尊。龙门石窟有着与上述三个石窟不同的一个特色,即它是历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皇窟”使它的地位得天独厚。</p> <p>  龙门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这里有东、西两座青山对峙,伊水缓缓北流。远远望去,犹如一座天然门阙,所以古称“伊阙”。“伊阙”,自古以来,已成为游龙门的第一景观。唐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洛阳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p> <p>  青山耸翠,东西对峙,伊水汪洋,石窟造像密布在伊水两岸、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就像一幅美丽的风景画。↓</p> <p>  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后来,历经东魏、北齐、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共有97000余尊佛像,1300多个石窟。现存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3600余品,佛塔50余座,造像10万余尊。其中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这些都体现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很高的艺术造诣。↓</p> <p>  龙门石窟在雕刻艺术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巨大的造像是东方雕塑的典型。特别是石窟中的飞天,或在流云中自由翱翔,或手捧圣果凌空飞舞,或奏乐高歌,或布撒花雨,姿态轻盈,神情优雅,令人叹为观止。↓</p> <p>  自北魏至晚唐的四百余年间,古代匠师在这两座山上凿窟建寺,使这里成了举世闻名的石雕艺术的宝库。↓</p> <p>  龙门石窟不仅仅是佛像雕刻技艺精湛,而石窟中造像题记也不乏艺术精品。龙门石窟造像题记遍布许许多多的洞窟,约有3600品,其中龙门二十品,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一部分。↓</p> <p>  龙门石窟是历代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它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北魏和唐代的造像反映出迥然不同的时代风格。北魏造像在这里失去了云岗石窟造像粗犷、威严、雄健的特征,而生活气息逐渐变浓,趋向活泼、清秀、温和。↓</p> <p>  宾阳中洞,宾阳中洞是北魏时期代表性的洞窟。“宾阳”意为迎接出生的太阳。宾阳三洞开凿于北魏时期,是北魏的宣武帝为他父亲孝文帝做功德而建。↓</p> <p>  潜溪寺,潜溪寺是龙门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窟。窟顶藻井为一朵浅刻大莲花。主佛阿弥陀佛端坐在须弥台上,面颐丰满,胸部隆起,衣纹斜垂座前,身体各部比例匀称,神情睿智,整个姿态给人以静穆慈祥之感。↓</p> <p>  宾阳北洞主佛,“剪刀手”佛像(阿弥陀佛)手印考证,这个“剪刀手”其实是一种极少见的佛教手印,颇能传达强烈意志。↓</p> <p>  奉先寺,奉先寺是龙门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个石窟,据碑文记载,此窟开凿于唐代武则天时期,由皇后武则天用自己的脂粉钱赞助两万贯,历时三年而成。洞中佛像明显体现了唐代佛像艺术特点,面形丰肥、两耳下垂,形态0、安详、温存、亲切,极为动人。↓</p> <p>  卢舍那佛像两边还有二弟子迦叶和阿难,形态温顺虔诚,二菩萨和善开朗。天王手托宝塔,显得魁梧刚劲。而力士像就更动人了,只见他右手叉腰,左手合十,威武雄壮。↓</p> <p>  金刚力士雕像比卢舍那佛像旁的力士像更加动人,是龙门石窟中的珍品,1953年清理洞窟积土时,在极南洞附近发现的,是被盗凿而未能运走遗留下的。只见金刚力士两眼暴突,怒视前方,二手握拳,胸上、手、腿上的肌肉高高隆起。整座雕像造型粗犷豪放,雄健有力,气势逼人。↓</p> <p>  石窟正中卢舍那佛坐像为龙门石窟最大佛像,身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1.9米,造型丰满,仪表堂皇,衣纹流畅,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杰作。↓</p> <p>  主佛,卢舍那是报身佛,意为光明遍照。传说是武则天根据自己的容貌仪态雕刻而成,以神秘微笑著称,被国外游客誉为“东方蒙娜丽莎”、“世界最美雕像”。↓</p> 麦积山石窟:绝壁上的佛国美学 <p>  麦积山石窟处于甘肃省境内,距天水市东南45公里处。这个石窟开凿于十六国时期,麦积山石窟有两大特色:一是其地势险峻,在中国现存石窟中绝无仅有;二是其泥塑艺术出类拔萃。</p><p> 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后秦,已有1600多年历史,随后经历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不断的开凿扩建,遂成为我国最古老的石窟之一。其间除了自然灾害(如地震),麦积山石窟几乎不曾被盗掘、破坏。</p> <h3>  远远看去,最突出的就是崖壁上的大佛、菩萨和层层叠叠的凌空栈道。有介绍说整个麦积山石窟就是在这险峻的栈道上慢慢雕琢而成。开凿时,首先从下往上堆积木材,达到高处后施工,每造一层,就拆除一层木材,最终拆到山脚。于是有了秦州民谣:“砍尽南山柴,修起麦积崖”。如今的栈道是后来改建的钢筋混凝土及钢管扶手的新型栈道。↓</h3> <p>  麦积山石窟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险,到那旅游的游客一抬头看见摇摇欲坠的楼梯,全部需要观看的景点和雕塑都挂在悬崖上,想一睹佛像的尊容没点胆量还真的不行。↓</p> <p>  仰望麦积山,断壁上石窟密密麻麻,如蜂窝分布,中间还有巨大的佛像嵌于山体之上,而后期修筑的曲折的栈道上游客如蚁,又像是一个巨大的剖面的蚁穴。感叹古人如何在这悬崖峭壁上创造了如此奇迹?留给后人这样无价的艺术瑰宝。↓</p> <p>  积山石窟有两大特色:一是其地势险峻,在中国现存石窟中绝无仅有;二是其泥塑艺术出类拔萃。这里保存了从北魏以来的数以千计的精美塑像,大的高达十五六米,小的仅二十多厘米,体现了千余年来各个时代塑像的特点,系统地反映了中国泥塑艺术的发展和演变过程。↓</p> <p>  其中,七佛阁可以说是麦积山石窟中所有开放区域里,最为精美、壮观的一处。它不仅体现了北周时期建筑技术的日臻成熟,也体现了北周时期佛教艺术的非凡表现。↓</p> <p>  每一个时期的石窟艺术在有不同时代演变、融合的同时,也掺进了不少外来文化,如飞天文化,就是由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国道教神仙融合而成。而各个朝代人物体形、面目、以及服饰都明显不同。↓</p> <p>  拾阶而上,近距离的去接触这些精美的塑像,才能感受到古人的匠人匠心。栈道修建在悬崖峭壁上,根据石窟的位置曲折向上,走在凌空栈道上不由得有些恐高,还好可以一边欣赏精美的塑像,一边遥望麦积山下秀美的风光。↓</p> <p>  麦积山塑像,主要题材有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等,尽管每个朝代的塑像都在一起,但是没有模仿,而是都保持了自己的朝代特点。↓</p> <p>  由于北魏时期是麦积山开窟大发展时期,许多泥塑呈现出的北魏风格与其他时期明显不同,如人物修长、面目清秀、线条流畅,这主要受受中原文化影响,主要以褒衣博带、秀骨清像为主流。↓</p> <p>  西魏时期的泥塑也多是秀骨清像,到了北周,在继承西魏特点基础上,变为“面短而艳”的风格,开启了唐代造像丰满圆润的先河。↓</p> <p>  绝壁而生的窟龛,历朝历代在如此环境中,创造出大批精湛的泥塑,即使不是佛教信徒也不禁为古人的智慧和毅力所深深打动。↓</p> <p>  一佛二菩萨的组合在麦积山石窟中很常见。他们面带微笑,平易近人。↓</p> <p>  在麦积山石窟,无论是高达15米的巨像,还是只有0.3米的小像,都形态各异、栩栩如生,颇具美感。不仅在外形上已经登峰造极,而且还通过外形体现了他们的精神世界。↓</p> <p>  著名雕塑家尼·克林杜霍夫在参观麦积山塑像后,激动地说:“它们具有惊人的内心世界,极富表现力的构图和雄伟的形体。”↓</p> <p>  在麦积山不同时期创造的雕塑与壁画特色各不相同,有的彪悍,有的清秀,有的狰狞,有的祥和,有的夸张,有的写实,真实地反映了每个时代雕塑者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审美取向。↓</p> <h3>  细细品味这些石窟塑像,它们或面目狰狞、或面带微笑的看着历史兴衰,芸芸众生,花开花落,直至今日来和你我对话。↓</h3> <p>  第十二窟佛像为大型浮塑,其始建于隋朝,名为华严三圣,是麦积山石窟最大的佛像雕塑,三尊大佛浮塑覆盖半面崖壁,坐镇麦积山遥望着芸芸众生。↓</p> <p><u>  四大石窟:敦煌莫高窟以绚丽多彩的壁画闻名于世,飞天是其代表作;云冈和龙门石窟以壮丽的石刻雕塑闻名遐迩,而麦积山石窟则以精美的塑像震惊了世界。漫步在这些石窟群中,时光彷佛穿越了到了那远古时期,石窟艺术凝聚了深厚的宗教感情,体现了鲜明的时代风尚,展示了一段完整的历史画卷,直到今天,很多雕刻精美的石窟造像,依然是现代人所无法模仿的。</u></p> <h3>图片:宋老头</h3><h3>编辑:宋老头</h3><h3>文字:宋老头(部分景点介绍摘自网络,谢谢网络作者!)</h3> 谢谢您的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