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若想印证一件事情的真伪,用当时、当地的人物、坐标来对应,是揭示事物本质,去假存真的最好参照物。</p><p> 现在,就用唐朝之襄阳人、外地来襄阳留下的作品等等,来校正“隆中"存在与否的真实性。</p><p> 杜审言(唐诗人杜甫亲爷爷),唐朝五言诗的开拓者,典型的襄阳土著。但从他留存的64首诗作中,那怕是有只字片语,能提到诸葛亮躬耕于“古隆中"的,算习凿齿派胜。同时,从他的五言诗《登襄阳城》中,后人读懂的则是襄阳的重要信息密码。全诗录后。《登襄阳城.唐杜审言》</p><p> 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p><p> 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p><p> 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p><p> 习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p><p> 此诗是杜审言被流放峰州(今越南境内)途经故乡襄阳时的一篇作品。秋至九月,应该是秋高气爽时候,诗人登上襄阳城,无非是想看看今昔之变化,古今名胜之异同。</p><p> 此诗首联点明是在异乡中,登城远望。颔联敷带出“回望”之所见,有大自然的开阔雄浑,有历史陈迹的没落和破败。尾联承接上文的沧桑之意,流露出作者无所归属的悲哀情素。诗文中写出了襄阳的几个重要的历史坐标,及对坐标景物的深厚情意。楚山,襄阳城西南岘山群峰的一座不是很高的山峰,但风景秀丽,名胜较多。汉水,襄阳城外之水,水势浩淼,转折迂回。冠盖,里名,汉时襄阳的卿仕、剌史等多至数十人居住此地,也是官宦聚集地之标志。习池,汉侍中习郁(习凿齿爷爷),曾在岘山南开池养鱼,也植荷花,并在长堤上种植名竹和长椒,使习池成为当地的一个游览休闲的好去处。</p><p> 从诗文字面及蕴含的意境解释,全诗大概是说,我南去峰州路上,不期然已到九月,站在襄阳城头,放眼望去,顿觉景象开阔。楚山横亘,耸立西南。汉江水势浩淼,仿佛与天连接,转折迂回而去。冠盖里已名不符实。章华台也只能是旧的台榭。习池的风景与当年已经大不相同,归来的路上,已是满目尘埃。</p><p> 这里需要交待的是,杜审言诗中的几个重要坐标位置,并非登城楼就能目及,如冠盖里,就在岘山南去宜城的路上。章华台,就更远,或者在潜江,沙市亦或在监利地方,诗中之所以能回忆起这些地方,与待人少年青年时期住在襄阳,与以上景观有天然感情上的联系。但,杜审言在留下的六十四首诗作,包括此次《′登襄阳城》,诸读者君,看到他提到"隆中″半个字了吗,他癔想中,有"古隆中"这个地方吗? </p><p> 孟浩然,在中国,三岁儿童都会背诵《春晓》这首五言诗。这位唐朝田园大诗人,就出生在襄阳城中。他除少有游吴越和去京城考取功名稍时在外逗留外,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襄阳度过。他一生现在能查到的遗留作品三百五十一篇,其中有三分之一多是写襄阳风景至人情典故的。但非常令人遗憾的是,在其百多篇写襄阳的作品中,依然没有只言片语写诸葛亮与隆中的,难道杜审言、孟浩然均与诸葛亮、隆中有矛盾,或不愿与这位襄阳的圣贤有瓜葛?</p><p> 三百五十一篇作品,真是翻了又翻,看了又看,愣是找不到隆中诸葛亮这五个字。现录三篇孟浩然写襄阳代表诗作,供诸君研判。第一首,巜与诸子登岘山》</p><p>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p><p> 江水留胜迹,我辈复登临。</p><p> 水落魚梁浅。天寒梦泽深。</p><p> 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p><p> 另一篇《初春汉中漾舟》</p><p> 羊公岘山下 ,神女汉皋曲。</p><p> 雪罢冰复开,春潭千丈绿。</p><p> 第三首《夜归鹿门歌》</p><p> 山寺鸣钟昼已昏,</p><p> 渔梁渡头争渡喧。</p><p> 人随沙岸向江村,</p><p> 余亦乘舟归鹿门。</p><p> 鹿门月照开烟树,</p><p> 忽到庞公栖隐处。</p><p> 岩扉松径长寂寥,</p><p> 惟有幽人自来去。</p><p> </p><p> 在此为何偏录孟浩然上述三首诗?因为诗中的两个地名、两位人物均于诸葛孔明相处的时代有关,倘若诸葛亮在襄阳有旧居,或躬耕于襄阳,作为土著的山水诗人,绝对不会放弃拜探学习之机会。岘山,据说伏義死后葬此处,身化岘山、紫盖山、万山诸峰,是襄阳一座正宗的历史文化名山。鹿门山,襄阳城东南约十五公里处,因汉代名土庞德公,唐代孟浩然和皮日休等相继在此隐居而闻名遐尔,后人谓之为“圣山"。介绍庞德公。东汉襄阳人,荆州刘表曾请他做官,不就,后携妻登鹿门山釆药,一去不回。羊祜(公元221年一278年),泰山郡南城(今山东新泰)人,魏晋时期著名战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司马昭建五爵时,以功封钜子”。司马昭妄图吞并东吴前,曾派古祜坐镇襄阳,都督荆州诸军事。在襄阳十年间,屯田兴学,以德怀柔,深得民心。后召回洛阳且病逝于洛阳,岘山下的羊祜碑,纪念意义重大。</p><p> 庞德公也好,羊祜碑也罢,重要的是该二位所处时代与诸葛孔明相近或同一时代,且都和襄阳亲密有加,孟夫子何以只赞庞德公、羊祜公,唯不见赞“隆中"和诸葛公呢?一句话,襄阳地方根据没有所谓的隆中这个地方,更没有诸葛亮之躬耕处,“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用在此处,不知是否妥当?</p><p> 回过头来,再来看唐朝的另外一位山水大师王维,是怎么游襄阳的,他给襄阳留下了什么?</p><p> 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王维离开京城去蜀地游历,当开元二十二年初,他忽然想起在京城时,经宰相张说介绍,与襄阳人孟浩然一见如故的往事,且被巜春晓》里襄阳的景色所吸引,于是决定去襄阳。当王维到达襄阳时,已是开元二十二年的夏季。更为凑巧的是,孟浩然也刚刚从吴越归来才几天。二人在襄阳城逗留一日后的第二天一早,他们来到小北门码头,乘船观游汉江。目见滔滔滚滚南流汉江水,王维忍不住赞,这南接三湘,西通荆门,东与九江相连,真是源远流长水域无边啊。</p><p> 船行数个时刻,在孟浩然居住地涧南园附近停靠上岸。</p><p> 由于是大诗人驾到,孟家被围的里三层,外三层。王维与大家举杯共饮。尤其是有人带头吟唱王维的巜少年行》"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把酒宴推向高潮。</p><p> 宴毕,稍事休息,王维说,此来襄阳,还有一个地方我不能不去,还没等王维说完,孟接话语,摩诘弟别急,我早已安排,你说的这个地方是习池吧?王维“知我者,孟兄(孟大王维十二岁)也。因为那里可是山简醉酒的地方。山简,晋竹林七贤山涛第五子。《晋书.山简传》载:-山简授镇西南大将军。都督荆州时,尽管当时“四方寇乱",但他每次出游,都到当地望族习池上陈酒设宴,且每次酩酊大醉,别人曾编一首诗给他“山公时一醉,径造高阳池。日暮倒载归,酩酊无所知。复能乘骏马,倒著白接篱。举手问葛强,何如并州儿"。 </p><p> 当王维在习池观览完毕,习地主人早在芙蓉台上,备好酒宴。王维也不客气,坐下与大家开怀畅饮。酒至半酣,王大声说,快拿笔墨来,一首千古绝句巜汉江临眺》就此诞生。“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看看,如王维这样的大诗人,到襄阳看岘山,寻迹羊祜胜迹,寻庞德公归隐地,亦做好习池上与山简公同醉之准备,但就是不提近在咫尺的古隆中,就是不访当时已盛名天下的诸葛亮在襄阳的躬耕处,这到底是为什么? ′</p> <p>襄阳岘山下的羊(祜)公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