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 清晨,被一阵洪亮悠扬的《东方红》乐曲惊醒,伴着随后六下清脆的钟声,原来是北京电报大楼的报时钟敲响了新的一天。大街小巷又热闹了起来,一天的生活又开始了。</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电报大楼的钟声</p><p><br></p> <p><br></p><p> 老北京的胡同生活充满了情趣和快乐。好几家住一大杂院儿里,各家各户都在院儿里的空地儿上盖有小厨房儿,院儿里总有一两棵枣树或别的什么树,每家门口要是有地儿的话,就在灰瓦花盆、木箱子里种几棵石榴、夹竹桃、指甲草、鸡冠花之类的,要是再有地儿了就用碎砖碎瓦码成墩儿,墩儿上放着灰瓦盆儿,盆儿里养着几条大尾巴金鱼和等垂柳绿了河岸后,从河里捞来的灯笼草。</p><p><br></p> <p><br></p><p> 大杂院儿里往往住的都是平民百姓,生活都不富裕,偶有一两家生活稍好点儿的,不是因为孩子少就是有个帮衬的富亲戚。那会儿家家住房都挺紧张,都把房子阔出一块儿来,把过道儿弄得倍儿窄,只要不影响出入,邻里之间基本上都能理解,老百姓管这叫“推、接、盖”,这好理解,就是把原有的屋墙推到了,接上一块儿再盖上顶。</p><p><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推、接、盖对一个家庭来说是大事儿,家里添人进口儿都指着这呐。盖房时主要是找来亲戚朋友帮忙,有技术的当大工,没技术的当小工,盖房时院儿里很热闹,跟过节似的,递烟的、上茶的、飞手巾把儿的,生怕亏待了前来帮忙的老少爷们儿。</p><p class="ql-block"><br></p> <p><br></p><p> 大杂院儿里一般都是一块儿住了多年的老邻居,晚上院儿里倍儿热闹,水龙头前淘米的、洗菜的,女的聊着家长里短儿,男的侃着一天的见闻,几个小孩儿趴在小饭桌儿上写作业,偶尔还互相插吧着话茬儿,菜没下锅基本上就知道今儿晚谁家吃什么了。谁家要是吃顿饺子,肯定把案板剁的——山响!</p><p><br></p> <p><br></p><p> 夏天,吃饭时就在树下摆上小桌小板凳儿,吃得不好的就在屋里速战速决了。要是吃得太好了也不敢在院儿里吃,您说是让不让,让谁不让谁?没让到的自然心里不痛快,都让到了等自己吃时就剩下舔盘子的份儿了,所以也只能躲在屋里闷得儿蜜了。有好奇的主儿还得来上一句,怎么没见大哥出来吃呀?</p><p><br></p> <p><br></p><p> 饭后大家全在院子里坐着乘凉,老太太怀里抱着孙子,用扇子来回扇打轰着蚊子,跟几个同院儿的女人聊着天,谁家的姑娘多大了,谁家的小子该上学了。老头儿坐在小饭桌前,不紧不慢抿着从胡同那个弥漫着酒味儿、蒜肠儿味儿、糖味儿、煤油味儿的小铺里打来的“毛儿三”,还不时地用筷子往那个掏了好几天,几乎被掏空了的咸鸭蛋壳里沾两下放嘴里嗍嗍。邻居大哥把他那辆八成新的大连套飞鸽自行车摆在当院儿,上下里外的擦着,他是真喜欢,同时也有点儿显摆。胡同里不时传来孩子们追逐喊笑的声音。</p><p><br></p> <p><br></p><p> 晚上九点多,您就听着,各家各户管事的就开始招呼家人睡觉了。女人到当街喊正在路灯底下敲三家儿的孩子,“四儿,赶紧回家洗脸睡觉。你别躲,躲我也看见你了。”大嫂:“快收拾起来吧,天天摆弄你那辆破自行车,哪儿天丢俩零件儿就不摆弄了。”老太太冲着醉眼惺忪的老头儿发着狠的说:“喝、喝,一天就知道喝,早晚喝死算。”说的时候都狠着呐,但回到屋里都悄么声的,一会儿全黑了灯了。</p><p><br></p> <p><br></p><p> 院子里静,胡同儿里也静,有时静得你能听见小猫从房瓦上跑过时发出的“哒哒”声,特别是槐树开花儿的时候,一阵清风,静静的屋里便充溢着香气,让你在梦中都能想到槐花儿饭的味道。</p><p><br></p> <p><br></p><p> 大早清儿,最早起来的肯定是老头儿,端出他那挂满褐色茶锈的大把儿缸子,抄起在炉台儿上坐了一夜的大水壶,用千滚水沏上一杯高沫儿,完了开始泼水、扫院儿、浇花儿。等各家的女人们陆续起来捅开炉子做早点儿时,老头儿已经坐在小饭桌儿边儿上端着大茶缸子,这大茶缸子还是那年在厂里获得先进工作者发的,上边儿一个大大的“奖”字。他一边儿轻轻吹着浮在上面的茶叶沫子惬意地喝着茶,一边儿用手中的苍蝇拍儿拍打着地上的苍蝇了。</p><p><br></p> <p><br></p><p> 要是昨晚谁家炉子没封好灭了,就会跟邻居要一块儿正在炉子里燃烧的煤,这还得看谁家火好。把燃着的煤垫在炉底,上边儿再加上一块儿易燃的碳煤,要是赶上夏天煤潮,一笼火就一院子的烟,到处散发着一股煤焦油的味儿。没有抱怨,都习惯了,还时不时关切地问行吗?着了吗?要是火没生着,女人就会从兜儿里掏出钱,大人一毛五、小孩儿一毛,叫他们到胡同口的早点铺自己吃去。</p><p><br></p> <p><br></p><p> 大人到了早点铺儿六分钱一个油饼儿、六分钱一个大火烧,把油饼儿往大火烧里一夹,这叫“一套儿”,再花二分钱来一碗白豆浆。孩子一个油饼儿一碗豆浆,有时孩子嘴馋想喝五分一碗的糖豆浆再多要一分钱,这时女人就会叨唠着,这一早得多少天的菜钱呀?把你爸剩下那一分钱给你,要不就在几个孩子中调剂。要是大孩子懂事这事儿就算是齐了,要是都想喝糖豆浆女人就得连哄带骗了,这次先让给弟弟,下次你再喝,回来我给你买三分钱一杆儿的花铅笔。要是碰到借机敲诈的、借机撒娇的,说不,我想要中华铅笔,那女人一下就得翻了脸,连喊带吼儿都骂出门。</p><p><br></p> <p><br></p><p> 胡同里的公共厕所外面排着上厕所的人,大多手里攥着纸。有的皱着眉头,微曲的双腿紧夹着,两手捂着肚子焦急地上下颠着,有的面露轻松瞎聊着。偶尔有自家的孩子路过还得叮嘱两句:过马路时注点儿意啊,别跑,看着车,话题随后就转到孩子身上。</p><p><br></p> <p><br></p><p> 大嫂给大哥装了一饭盒鸡蛋韭菜馅的饺子,并嘱咐道:“中午别热的时间太长了,韭菜太烂了不好吃。”大哥有些不耐烦地答:“知道了,真够啰嗦的。”大嫂对着同院儿的人一笑,嗔怨地骂道:“不知好歹的东西,就不会好好说话。”大哥也对同院儿的人咧嘴一笑,什么都不说,推起车就往大门外走。</p><p><br></p> <p><br></p><p> 大哥出大门儿过门槛儿时总是有意地蹾蹾车的后轱辘,让车链子碰到大连套的护板上发出“塔拉、塔拉”的声响,这是荣耀,这是告诉来往的人,哥们儿骑的是大连套。这声音让同院儿的小哥儿几个羡慕不已,咂着嘴赞叹:这声儿真他妈好听,大哥真牛逼,哥们儿将来也得找张票儿弄一大连套骑骑。</p><p><br></p> <p><br></p><p> 妈妈站在水龙头前给女儿梳着小辫儿,女儿一会儿抱怨着:“哎呦!您轻点儿,都把我头弄疼了。”一会儿又催促着:“瞧您这慢劲儿的,一会儿同学该找我来了。”当妈的赶紧给女儿梳好头,临了还得缀上一句:“死丫头。”女儿一扭脸儿也来上一句:“本来就是。”娘儿俩都笑了,女儿蹦蹦颠颠地跑出门儿。</p><p><br></p> <p><br></p><p> 该上学的上学,该上班的上班,白天胡同里就剩下仨一群俩一伙儿的老头儿了,他们冬天靠南墙晒太阳,夏天靠北墙乘凉儿,山南海北、天上地下、中国外国、中央地方、飞禽走兽、花鸟鱼虫,没有侃不到的。下棋的心静沉思,支招儿的面红耳赤,一副棋能娱乐一帮人,一盘棋能津津乐道好几天。就这么平淡,就这么闲在,一天一天周而复始地过着,不知不觉中少了一些人、多了一些人。</p><p><br></p> <p><br></p><p> 天暖和时,太阳没落山时,你能看见穿着跨栏背心儿、手拿细竹竿儿粘知了的孩子,天黑后有的孩子就在胡同里打着手电逮土鳖,晒干后能卖给中药店,三分钱一个,入夜后有时能在胡同里看见打着手电顺着老墙根儿逮蛐蛐的小孩儿。</p><p><br></p> <p><br></p><p> 立秋后,树上的尜尜枣儿红了,大人站在树下用竹竿打,馋嘴的孩子端着盆儿等着,枣一落地孩子就一边儿往盆儿里拣一边儿往嘴里塞。树尖儿上竹竿儿够不着的地方,有那爱逞能的半大小子就冒着被洋剌子剌着、枣树刺扎着的危险爬上树打枣,每年别管丰收欠收,大家平分。</p><p><br></p> <p><br></p><p> 冬天,一擦黑胡同里基本上就没什么人了,有点儿动静恨不得半街筒子都听得见。偶尔能听见不知是哪个院儿的大门“哐当”响了一声,紧接着就听见一老太太骂道:“小兔崽子,我看你能跑哪儿去,看你爸回来不打折你腿不介。”第二天大半个胡同都知道了,那谁谁谁昨晚让他爸臭打了一顿。</p><p><br></p> <p><br></p><p> 大杂院儿里几乎住的都是见面儿就问“吃了吗?”的老街坊,谁家有个大事小情的都不好意思不过问、不帮忙。但也有掐的跟乌眼儿鸡似的,有的一掐就是几辈子,躲都没地儿躲去。</p><p><br></p> <p><br></p><p> 现在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的变迁,承载着胡同文化的人越来越少了,表现胡同文化的生活方式和建筑也越来越少了。一切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为了拆迁时能多得到点儿钱也继续着“推、接、盖”,但邻里之间没有了那种互相帮助的热情了,是寸土必争。仨一群俩一伙儿的老人们在一起议论更多的是养老、药费、物价、拆迁、补偿、房价,聊天时透着一副大便干燥、急火攻心的样子。</p><p><br></p> <p><br></p><p> 其实胡同生活就是老北京百姓大杂院儿的日常生活,经历过这种生活的人把它给美化了,没经过这种生活的人把它给误读了。要不信,你现在走进胡同随便找个人问问想不想过大杂院儿的生活?大部分人都不愿意过,生活在大杂院儿的人们有太多的不便和无奈,私密空间很少。</p><p><br></p> <p><br></p><p> 大杂院儿拆了、出租了,恢复了四合院儿。原有的老街坊搬走了,住进来了一些新来的人,全国各地哪儿的都有,生活中大家都在相互学着“各村的高招儿”,自己那种独有生活方式越来越少了。</p><p><br></p> <p><br></p><p> 随着北京城的巨大变化,胡同和大杂院越来越少了,人们都从院里搬了出去住上了楼房,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杂院里街坊邻居的融洽关系也都消失殆尽了,真是想念那时的老街坊们,想念在大杂院里的热闹、亲切的生活。</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