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b>经典唐宋诗词赏析</b>】</p><p><br></p><p> <b> 谒杜氏故里 · 赏诗圣神品</b></p><p><br></p><p> 文/白鹿原上</p><p><br></p><p>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之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为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p><p><br></p><p> 杜甫出生于河南巩县,祖籍京兆(长安)杜陵。故自号“杜陵布衣”、“少陵野老”、“樊川野客”。因他十三世祖是魏晋时期著名军事家和经律学家杜预,其曾孙杜逊于东晋初年迁居襄阳,成了襄阳杜氏的始祖,故史书上说杜甫是襄阳人。</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长安少陵原畔的杜公祠,为明时嘉靖五年(1526年)所建。1983年大规模翻修后,基本保持了其明清建筑的格局。</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br></p> <p> 杜甫青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但终不得志。杜氏故里即今陕西长安杜曲。杜甫有《曲江》诗曰:</p><p><br></p><p> 自断此生休问天,</p><p> 杜曲幸有桑麻田。</p><p><br></p><p> 樊川,是古长安城南少陵原与神禾原之间的一片平川。长安八水之一的潏河流经其间。汉唐以来樊川就是长安达官贵人皇亲国戚私园别墅荟萃之地。这些别墅分布于樊川潏河两岸,倚原面水,拥有园池花亭,景色撩人。著名的杜氏家族世代就聚集在潏河岸边的杜曲。</p><p><br></p><p> 隋唐期间,僧侣云集樊川,以兴教寺、华严寺、兴国寺、牛头寺、云栖寺、禅经寺、洪福寺和观音寺等“樊川八大寺”最为繁盛,其在佛教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p><p><br></p><p> 在长安期间,杜甫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在长安少陵原上俯瞰樊川美景</span></p><p><br></p> <p>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p><p><br></p><p> “诗圣”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他在诗歌艺术上的成就,至今无人能及。杜甫的各体诗歌中,又以七律成就最高,杜甫的七律也代表了唐诗七律的最高水平。同时也成为从古至今七律诗的最高峰。</p><p><br></p><p> 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杜甫就是这样的一位大师——他在格律许可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这些规律,写出了丰富多彩、精美绝伦的诗章。为后世贡献出了一篇篇美妙生动的佳作。从而达到了后来者难以超越的艺术效果。</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与长安杜公祠毗邻的唐代樊川八大寺之一的牛头寺</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span></p> <p> 杜甫律诗的最高成就,是把这种体式写得浑融流转无迹可寻,写来若不经意,使人忘其为律诗。然而,格律严谨而浑然一气。</p><p><br></p><p> 可以这样说,只有杜甫,才真正地成为了格律的主人。他的诗作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创造——格律成就了诗人的伟大,而诗人创造了格律的完美。</p><p><br></p><p> 明代的诗评家胡应麟在《诗薮》一书中曾将杜甫的七律《登高》评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给予极高的评价。 </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唐代樊川八大寺之首的兴教寺,中国佛教八宗法相宗祖庭之一,位于长安少陵原畔杜氏故里之东。</span></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兴教寺是唐代著名翻译家、旅行家玄奘法师长眠之地。1961年,兴教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兴教寺塔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span></p> <p><br></p><p> 今特辑录几首杜甫最为经典的七律诗,与诸位共同加以赏析。</p><p><br></p><p><b>【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b></p><p><br></p><p><b>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b></p><p><b>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b></p><p><b>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b></p><p><b>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b></p><p><br></p><p>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诗中很特别的一首,杜甫诗大多沉郁悲苦,而这首却写得欣喜欢快,被清人浦起龙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p><p><br></p><p> 这首诗写的是杜甫听到唐军收复河南河北时欣喜至极的心情。</p><p><br></p><p> 首联写刚听到消息时的反应,不喜反泣,突出这个消息带来的巨大情感冲击。第二句“于神理妙在逼真,于文势妙在反振。”(浦起龙《读杜心解》)第二联转写妻子,通过妻子的“喜欲狂”,暗中完成自己的情感转换。接下来便是展现诗人内心的狂喜,诗人纵酒狂歌,至“还乡”二字收束全诗。</p><p><br></p><p> 本来诗写至此,已作完结,杜甫的高妙之处,是能突然翻出一层,去写设想中的回乡之路,使得全诗的情感持续流动,不作收束。</p><p><br></p><p> 全诗中,“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即从”、“便下”六处对仗虚词的运用,以及尾联中四个地名的对应迭出,以“穿”、“下”两个动词的运用,都在赋予了全诗流动飞走的感觉,读来杜甫欣喜若狂的神态如在眼前。</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著名的唐代兴教寺中的三藏院</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br></p><p><b>【 登高 】</b></p><p><br></p><p><b>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b></p><p><b>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b></p><p><b>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b></p><p><b>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b></p><p><br></p><p> 《登高》是杜甫最有名的七言律诗,曾被明人胡应麟评为“古今七言律第一”。</p><p><br></p><p> 诗文开篇便将登高所见所闻,秋天的高空广阔无垠,劲急的秋风中,夹杂着哀转久绝的猿鸣,水清沙白的沙洲上,鸟儿低回盘旋,全都展现给了我们。首联即是历代传诵的佳句,二句诗将天/风与沙/渚,猿啸与鸟飞,多个意象,自然形成对仗,构成一幅悲凉的江天背景。字字精当,不可替代!</p><p><br></p><p> 诗的颔联更是大气回荡。将空间无限扩展,天地之间,“无边”和“不尽”赋予了秋景无穷无尽的时空感,使“萧萧”“滚滚”更加苍凉、深远,使人如闻木叶窸窣之声,如见长江汹涌之状。传达出“逝者如斯夫”般的千古感慨,以及壮志难酬的叹息。前人把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千年传唱!</p><p><br></p><p> 颈联抒发感情,极言人生之种种“艰难苦恨”,由飘泊经年写到晚年体弱多病,孤苦无依,万般愁绪,涌上尽头。作者运用了娴熟的文字功力将“悲秋”与“多病”,“作客” 与 “登台”,“万里”与“百年”,“常” 与“独” 写成了一副工正的对句,因而增强了抒情的感染力。</p><p><br></p><p> 尾联仍以对偶结束,写尽了人生艰难,忧愁倍添。反映出作者对安史之乱后时世动荡的无限忧虑心情。</p><p><br></p><p> 杜甫此诗,气象高浑博大,情感沉郁悲凉,诗气浑灏流转,形成极为悲慨的艺术境界。</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在长安少陵原上杜陵方圆座落着明代秦王的陵墓群,被称为西安的“明十三陵” 2006年明秦王墓群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p><br></p> <p><br></p><p><b>【 蜀相 】</b></p><p><br></p><p><b>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b></p><p><b>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b></p><p><b>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b></p><p><b>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b></p><p><br></p><p> 诸葛亮是杜甫的偶像,他写过很多追怀诸葛亮的诗,甚至直接用”诸葛大名垂宇宙“这样的语言来吹捧诸葛亮,这首《蜀相》是杜甫咏诸葛亮诗中最经典的一首,在古今吟咏诸葛亮的众多诗篇中,此诗也是最经典的一首。</p><p><br></p><p> 首联写诗人寻找丞相祠堂,一个“寻”字便包含诗人追慕先贤的心情。“柏森森”三字,隐含着诸葛亮令人仰止的品格气度。</p><p><br></p><p> 颔联两句写祠堂之景,草色自碧,鹂音空好,大有英雄不在,江山寂寞之感。工正的对句,准确的用字让后来者无比赞叹。</p><p><br></p><p> 颈联两句联语,用十四字精准地概括了诸葛亮的生平,古今诗词中,对于诸葛亮生平的描写,再没有比这两句诗更凝炼经典的了。</p><p><br></p><p> 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点出诸葛亮人生最大的悲剧,也是千古英雄最大的悲剧,如何不“长使英雄泪满襟”?</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去长安樊川桃溪堡赏桃花。宋《太平广记》云:“唐崔护游城南庄”并录其题《都城南庄》诗,诗注云:都城南庄即桃溪堡。</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span></p> <p><br></p><p><b>【 登楼 】</b></p><p><br></p><p><b>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b></p><p><b>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b></p><p><b>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b></p><p><b>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b></p><p><br></p><p><br></p><p> 杜甫的这首《登楼》,大约写于广德二年(764年)春季。广德元年(763年)十月,吐蕃攻陷长安,立广武王李承宏为帝,唐代宗出逃陕州。十二月,长安收复,唐代宗回京,国势转危为安。但是吐蕃攻陷了四川北部松、维、保等州,后又攻陷剑南、西山诸州。</p><p><br></p><p> 首句突然而起,繁花盛开,本是乐景,却反“伤客心”,因为国家多难,到处都是战乱,此时登上高楼,本就满怀忧思,所以繁花不但不会使人开心,相反会让人更伤心。这是以乐景写哀情,使人倍觉其哀。</p><p><br></p><p> 颔联写登楼所见之景。诗人的视点由眼前锦江扩散到整个天地,天地之间,都被春色充满,句中以“来”联接,仿佛春色天地八方而来,汇聚锦江,气势雄浑。“来”字也有寒冬已去,春色归来之意,同时还寓意着代宗还朝。后一句同样语兼多意,玉垒山上,浮云从古至今变幻无定,古今世事,也如浮云变幻不定。</p><p><br></p><p> 颈联写唐王朝经安史之乱,又经吐蕃侵扰,但唐王朝最终挺住了,说明大唐帝国气运久远,因而告诫吐蕃,莫再侵扰。词严义正,浩气凛然。</p><p><br></p><p> 尾联以写刘禅和诸葛亮,借喻代宗还朝,看到被吐蕃侵扰的长安,当作何想?而诗人自已客居蜀地,不能为国分忧,只能仿效诸葛亮,写一首《梁父吟》。</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长安杜公祠内的珍贵的文物,杜甫所写的《俯太中严公九日南山寺》石碑的墨拓本,这是现存唯一的杜甫墨宝。</span></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长安杜公祠下的潏河和樊川公园美景</span></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