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实在的说高中的学习生活,是我必须的人生经历,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年半,但我是忘不了的。毕业近50年了又远隔千里之外,但在2001年我有幸回到我离别了近50年的学校看了看。虽然学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老师和同学的名字也都记不起来了,但学校的样子却一直那样清晰在记忆里,而且,同学们共同学习和一起学工(在学校石英粉厂.县里的轴承厂.墨合的拖拉机厂),学农(在气象站参加收割麦子到天黑),学军(去南马陵拉练……的不少场景也一直在心底里,即使时间的沉积给记忆蒙上了模糊的灰尘,但很多故事并没有丢失。</p> <p>这是我2011年去新沂和同学们的照片!</p> <p>和跃平同学在沭河船上!</p> <p>我和跃平同学在沭河坝上!</p> <p>激动的心,颤抖的手,陆班长给大家到杯酒!</p> <p>和海青同学</p> <p> 我和刘峰、风彩、新民、瑞英、少平、建军分到了三班。这个班的同学是整体从初中升入高中的(号称体育班 笑)记得陆伯成是我们班的班长,程军是我们班的团书记。我们应该算是插班生。记得教室是在教学楼的最西头的第一层。在教室楼前有一个蓝球和排球场,过了这个操场就是我们的宿舍。每当下课和课余时间这个操场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欢乐…..。</p><p>说实在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节奏的转变,让我一下真的很难适应,记得第一次摸底考试,我们的成绩都不太好,语文课语法的拼音有好多同学都没及格还要从头学起,真难为教我们语文老师啦。为学习能跟得上。记得第一年我们部队大院的子弟几乎全部都住校。我们宿舍里二十几个住校生,都是我们师各团的子弟,有的时候也经常伴一些口角。现在见了面谈起此事,不过是笑谈中的一些佐料罢了。还是很温馨甜蜜的哦..…住校时记得一开始我们还天天出早操,整的跟真事似的,不过没坚持多长时间就黄了。应该说我们上学的第一年,正赶上“旧的教育路线回潮”时期,上课还比较正规的。课堂纪律也很好,老师们教学也很卖力。记得曾搞过数学竞赛,作文比赛。老师抓得紧不说,学生的自觉性也很高,天天的早自习,晚自习。每周都有一次摸底测验,班级里的墙上,挂着每一个学生各课的摸底考试成绩,说实在的,叫一个学生也不愿意排在后面不是。那时候班里的学习氛围很好,学习的空气也很浓。应该说我们班的成绩,在全学年还是靠前排的。我的成绩常常给班级的成绩拉后腿……。李荣林是我们的班主任一直到毕业,他是教物理的。中等身材,眼睛不大但很有神,眉毛很重络腮胡,满口的上海话,一开始上他的课真有点听不懂他说的话。他给我的感觉是。非常和蔼有耐心,非常关心同学,非常有责任心,总之我对李老师的印象是很好,我衷心的祝愿他老人家健康长寿….</p> <p>我们班主任李荣林老师!</p> <p>高中的学习生活真的没有给我留下太深刻的印象,记得除了学习,还要学工、学农、学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我们赶上了“批林批孔”、“批旧的教育路线回潮”。学习“黄帅、张铁生的反潮流的人物”。其实,我挺感谢那个年代,没有让我更多的硬性的去学习一些,在今后的工作经历中注定要忘记的一些学习课程。笑.....我那时没有要通过学习对自己未来充满着梦想与希望的那种理想。没有那种学习的乐趣,更没有遇到过高考的冲刺和体验,天天的就是“以学为主、兼学别样”的;开心的;快乐的玩耍。说实在的每每想起这段日子,我心中总有说不出的感觉和滋味。两年半的高中生活的经历真的让我挺怀念也挺令人回味的。</p><p>这个学校的环境和我们原来的学校比那是好多了。第一印象就是大,有初中部、高中部,有化学和物理实验室、有老师和学生宿舍、礼堂、广播室、还有食堂及校办工厂,都分布在校园里。学校还有一个比足球场还大的操场.用来上体育课的器械也都比较全。感觉不错。二是学校的绿化很好,在路的两边和教室楼及宿舍前后到处都有各种树木和花草。</p><p>先从住校开始说吧,住校对我来说应该事件新鲜事,对我这个到了“反叛年龄的人来说”,是一件很有诱惑力的事情。因为可以脱离父母的束缚和无休止的“唠叨“。其实,那时我们部队的不少的孩子都住校。虽然离家不算远(走路30分钟),但为了方便学习(因为当时学校还有晚自习)。我们还是选择了住校,记得上学校我是和石建军一起去的,因为当时我们两家住前后门,他比我年长一岁,我们又是一个班,这样我父母才放心我自己到学校,记得有一天,下午我俩骑车带着行李到了学校,因为我俩是报道的头一天到的学校,所以在不知道我们将分到那个宿舍的情况下,我们就自己找了一个宿舍,记得好像就是一进大门左手边的第一个宿舍里,一个大宿舍就我们俩,在阴冷潮湿没有电灯门和窗户的玻璃有不少碎了的的宿舍里,躺在一翻身就直晃悠的破床上熬到了天亮。那一宿到现在也让我难忘记。</p> <p>应该是74年,具体时间我记不太清楚了,反正是开学时间不长。“黄帅“事件出来以后,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就就不咋正常啦,要说有多”乱“也谈不上。记得就是在校内开展了批判“师道尊严”和“批林批孔”的活动。好像每个班每个人都要求写大字报。学校还专门设置了专栏,还要学习讨论批什么“师道尊严,克己复礼”等等吧。而且我记得是硬性指标。其实那个时候,我们懂啥啊,但这就像老师布置作业一样,不完成也不行。这项活动在我们学校谈不上轰轰烈烈,但在很大程度上的确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同时对老师的教学热情打击不小。记得当时在校里有句流行语是“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文,不学ABC,照样当好接班人”。笑…..现在想起来“傻不傻“啊,好像学习是给别人学的。</p><p>给我象最深的是上英语课课(英语老师是个上海人,叫啥我不记得啦)课堂纪律比较乱,实在说英语老师还是职尽责的。但有一部分同学,当然是不喜欢英语的同学,上课不听讲不说还乱窜座位,在课堂上嬉笑打闹,奇怪的是,老师只管讲他的课,而且是非常认真的在讲台上课,等他把该讲的课程讲完后,他眯着他那双小眼睛,一只手托着他的下巴磕,看着乱哄哄得课堂,一句严厉话也不说,有请教的他也是耐心的讲解。下课铃声一响,他夹着教案一秒钟都不喜欢待得样子,头也不回的的就走出教室,那个时候也没啥感觉,现在想起来老师也是有他苦衷的….既然是反对“师道尊严”也就懒得管那些不爱学习的同学喽!记得考试各科都是半开卷,就是说可以抄书本,但不能交头接耳。那个情景现在想起来都好笑喽哈….</p><p>但考试也是要有分数的,但因分数对升学和留级,没有太大的影响(记得当时没有留级和升学的事情)所以那个时候的学生较现在的学生的学习压力要小多了。但其实高中的学习生活,在人生的旅途中是一个重要的阶段,但咱当时却没有这样的认识,在学习中总感觉枯燥乏味.尤其是化学和英语,我一听这两门课,脑袋就大(笑)。所以我对学习的记忆非常差,但学校搞的各项活动我到记忆蛮深。记得当时学校“搞开门办学、理论联系实际“的活动非常多,除了在校办工厂停课学工以外,还走出校门,到工厂去“理论联系实际”。现在想起来真是觉得有点意思。在我的记忆中,这两年半的时间当过四次”工人”。我们班在学校的石英粉厂,当过两次“工人”,在这里主要工序,筛石~硫酸泡石~搅拌~烘干~装袋~出厂,在新沂县轴承厂一次,记得我和程军.戴海清.曹殿胜.朱怀军.潘东.郑江南等记不清了.分配烧锅炉两班倒,刘峰这小子去学车床“技术活”,那几个女同学不知道了!………笑!烧锅炉和学习有什么必要联系,也就是借机会玩呗!记得一休息我们几个就到车间外面的菜窖,讲笑话………再有在墨合的拖拉机厂,在这里我分配到了研气门车间,研的我手指头都疼。离家挺远记得和几个同学还吃住在厂里。………虽然学不到什么东西,但我却感觉到了这学上的不枯燥,不单调,心情非常放松,没有高考和考试的压力,我就觉得吧这两年半的学习,是一个非常轻松愉快的事情……记得还有一件事让我现在想起来都很感动很温暖的事情,具体时间记不清了,只记得有一天中午,同学们都回家了,班里只剩下了我和谷亚丽还有吴慧霞,谷亚丽写完作业也走了,吴慧霞问我,你怎么不去吃放呢?我说饭票没带,她走过来说:这是我的饭我不饿你吃吧!我真不好意,于是我又把饭盒送了回去,不好意思的跑出了教室,这件事让我回想起来就感到温暖………………。</p><p>75年我们连毕业证都没拿到手就随部队的调房到了吉林市。</p><p><br></p><p><br></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