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的烟火气始于油条

岁月静好

<p>  朝九晚五的日子,早餐是不大能在家里折腾的,其实面包果酱也可果腹,但长了一个中国胃,偶尔吃吃还可以,长久那就难以下咽了。好在公司提供早餐,且很是丰富。</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公司早餐花样繁多,馒头、饼、包子、馄饨的,我一般没有选择困难症,不出意外的总会是油条,豆浆,再加一些小菜,说来也奇怪,多年来这样的吃法,从不厌烦,倘若出差几天,便抓心挠肝的想念这一口。</p> <p class="ql-block">  油条说不清是南方还是北方先兴起的,只知各地的叫法大不一样,山西称之为麻叶,东北和华北很多地区称油条为“馃子”,安徽一些地区称“油果子”,广州及周边地区称油炸鬼,潮汕地区等地称油炸果,浙江地区有天罗筋的称法。</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油条的起源很早,大致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油炸食品更是早上不少。南北朝时期,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其所著的《齐民要术》中就提到:“细环饼,一名寒具,翠美”。这大概是有书面记载的最早的油炸食品了,此时的油炸食品是环形的,还有个怪怪的名字叫“寒具”,不能理解热油炸的食物为什么用“寒”,不过这环形寒具与今之油条却是大相径庭。《苕溪渔隐丛话》中亦提到:“东坡于饮食,作诗赋以写之,往往皆臻其妙,如《老饕赋》、《豆粥诗》是也。又《寒具诗》云:‘纤手搓来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褊佳人缠臂金’”。此时的“寒具”类似撒子,不似今之油条。油条大约是南宋以后对油炸面食的创新食物。&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 <p>  公司餐厅的油条炸的很是不错,每天那刚出油锅油亮亮泛着光彩色泽金黄的油条,热乎乎、胖乎乎的摆在餐台上,相当诱人。油条与豆浆那是绝配。盛一碗浓稠的豆浆,稍加糖,用筷子夹起油条,轻轻在微甜的豆浆里沾一下,汤汁包裹油条,欲滴未滴的时候,送入口中,油条的油香、酥脆夹杂面食发酵的味道,配上豆浆的清爽、甘甜,瞬间充满口舌,幸福的味道就这样从早餐开始。</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前段时间,因为疫情,公司早餐换成了盒饭,偶尔也会有油条,但此油条却非彼油条,此油条小小的,又有些冷硬,不似刚出锅时那般焦脆,口感全无不说,还无法与豆浆相配。于是为了口舌之快,开启了自制油条的模式。网上油条视频如过江之鲫,千挑万选,多家比较,信心十足的买来了面粉、泡打粉、酵母等,一边放着视频、一边跟着做,做一步停一下,终于在手机满屏面粉点子时,油条新鲜出锅了。卖相很是不错,只是由于家里的锅不够大,油条有些小巧,但也黄橙橙的好看。撕开来,里面的蜂窝相当出彩,味道也是好的,热腾腾、脆生生的,透着一个香。欢欣鼓舞的同时,看着那炸完油条剩下的半锅油发了愁,纠结着是扔还是留。百度答曰炸过食物的高温油会致癌。这油哪里还能要得,在家做饭既是为了口腹之欲,也是为了食品健康,想想还是倒掉罢了。油条成本陡然升高,看看盆里价值如此之高的几根油条,从此断了自己炸油条的打算。&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 <p>  现在很多人不吃油条,大多担心高油,影响身体健康。但在八十年代初,油条对于普通家庭还是较稀罕的食物,能吃到就不错了,谁会考虑甘油三酯。</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记忆里,大院外仅有一家饭店有早餐,且品种极少,不过,油条却是每天都有的。饭店门脸不大,装修很土气,屋里不多的几张木头桌子黑黢黢的,鲜少有人。门口多搭出一个棚子,棚子下有一口特大号的黑色铁锅别样引人注目。每天清晨,当天边泛起鱼肚白时,铁锅里被倒入半锅油,过不多时,油开始冒泡,意味着喷香的油条即将登场。上学是要路过这家饭店门前的,那时早已是油烟四起、油条正香,即使已经在家里吃过早饭,可经过时,还是会下意识的吞口水,深情凝望一眼,赶紧快步离开。</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家里时不常的会买油条解解馋,那时,我刚上小学,弟弟还在幼儿园,当然买油条大多时候是有原因的。父亲年轻时曾是足球运动员,他一直期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在足球方面有所建树,可惜对于他教授足球时的严苛态度和拳头教育,我和小弟怕到极致,每天都会在不情愿中起床、跑步、踢球,那时,我们运动的动力,就是锻炼结束后,可以吃油条喝豆浆。疲乏的身体,低落的心情,在一口油条沾豆浆后,瞬间消失,大口嚼着油条,看着父亲难得的笑容,恍惚间,前一刻的挨骂是那么遥远,看来食物是真的可以慰藉心灵。</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八十年代后期,物质极大丰富,油条已成为普通民众餐桌上常见的食物,很多时候,油条被卷在油纸里,一边吃着一边急匆匆赶着上班、上学的人很是不少。那时功课重了很多,也多了很多理由不去踢球,我对油条的情怀却丝毫未减。其实多年后也理解了父亲想让我和小弟锻炼身体的想法,可惜吃了那么多油条,离运动员的道路却越来越远。</p> <p>  从小山西长大,一直麻叶的称呼着它,觉得油条就是油条,就这样一种吃法,从来没想过油条还可以换个吃法。</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大学实习在河北唐山陡河电厂,路经天津,稍作停留,吃到两种从未吃过的食物,一是麦当劳的汉堡,一是煎饼果子。惊讶汉堡的贵,惊艳煎饼果子的美味。那时才知道原来热乎乎的煎饼里夹一根油条,味道是如此与众不同。煎饼果子在大饭店一般是没有的,街头巷尾或者简易流动餐车常见,当然口味独特的,必是要排队的。那个年代没有手机,亦没有大众点评,在天津停留的时间又很短暂,在一道不知名的斜街,偶遇一个卖煎饼果子的小店,小店没啥正儿八经的门脸,感觉像是在墙上直接开了一个窗口。店主是位干净利落的中年女同志,在那个对卫生要求不太高的年代,难得的还带着帽子和口罩。小店窗户前,三三两两排着几个人,我吊在尾部,缓缓跟着向前。窗口里店主不疾不徐在做着煎饼,舀一勺稠稠的面糊,缓缓浇在热热的圆形铁板上,竹蜻蜓一般的刮子,轻轻转动下,把面糊摊薄、摊圆,打个鸡蛋、翻个面、洒点儿芝麻、抹好各种酱料,夹一根胖乎乎的油条和少许菜,折叠一下,煎饼果子就做好了。此时的油条是微凉的,不很酥脆,但是韧劲十足。终于将冒着热乎气的煎饼果子捧在手里,迫不及待的咬上一口,煎饼的热、酱料的鲜、鸡蛋的香映衬着油条特有的筋道,天津的煎饼果子确实名不虚传。在天津买煎饼果子,一眼就可以看出食客是不是地道天津人,为嘛,天津人买煎饼果子都会自带鸡蛋,自己带的鸡蛋个头大,还可以选择土鸡蛋、乌鸡蛋或者双黄蛋,经济实惠,这已成为当地的一个习惯。这条小街大致在劝业场附近,前年我有事去天津,还专门去找了一下这家小店,却连小街也找不到了,更无法寻到当年的小店。</p> <p>  如果说油条夹在煎饼里让我感到奇怪,那么油条被夹在烧饼里,初知只能用震惊来形容。我的认知里烧饼是夹肉夹蛋的,夹油条深觉不可思议。但其实挺多人喜欢烧饼夹油条的,梁实秋先生曾在《烧饼油条》中,说到一位与他爱吃烧饼油条同嗜的华裔美籍朋友,就是其极致爱好者。该友每次到台湾都要带一、二百副烧饼油条回到美国,存在冰橱里,逐日检取一副放在烤箱或电锅里一烤,便觉得美不可言,就连梁先生也是“吃之不厌”的。抱着没吃过尝尝鲜的想法,亦是对油条制品的喜爱,在北京一家回族早餐店,我吃了迄今为止只吃过一次的烧饼夹油条。圆圆的烧饼,侧面剖开,长长的油条对半一折,焦脆的油汪汪的往烧饼中间一夹,面食夹面食。用牙努力撕扯着本没有关系还得搅和在一起的两种面食,烧饼的咸鲜、厚实与油条的柔韧、油香融合的居然别具一格,味道比想象中的要好。不过一个下肚,七八个小时都有饱腹感,虽然爱吃油条,但这口着实是欣赏不来。</p> <p>  近些年很多饭店更是推出了不少以油条为主要食材的炒菜,尝了几家,深觉孔乙己的老油条炒牛肉实是其中之最美味。半寸见方深黄色的油条,裹着薄薄的汤汁,和着嫩滑的牛肉,盘中少许香菜点缀,卖相看起来就很是不错。夹起油条,本以为会是柔软的,没想到却挺硬实,放入口中,“咔嚓”一声,焦香满口,油条很是酥脆,别具特色,油条的面香配着牛肉汤汁浓郁的肉香,鲜咸适口。我估摸着这盘叫做“老油条牛肉”的菜式,这一个“老”字是应在这“咔嚓”声上的。想要炸出这样的“老”油条,一次炸制是不成的,油条需要先在油锅里炸一遭,凉至微凉,再次下油锅,滚上三滚,吃透了热油,再次捞出放凉,这个脆就必然了。&nbsp;&nbsp;&nbsp;&nbsp;</p> <p>  前段时间,因夏季烦闷多雨,心情不畅,遇到些烦心事,偶染小病,无奈,只得天天顶着大太阳,奔波在去医院的路上。忽有一日,近午,有友联系我,请我在医院附近的金鼎轩吃午饭,大疫情的,友知道我的艰难,特意来给我解心宽。金鼎轩是一家连锁餐厅,一般都开的比较大,南北风味,哪里的菜系都会涉猎一些,川菜、粤菜、鲁菜,菜牌厚厚一本。友贴心的让我点菜,恍惚的心情,我竟然不知道想吃什么,正犹豫间,忽见服务员往隔壁桌送了一根硕大的油条,目测半米多长,直径十公分左右,我眼前一亮,瞬间胃口大开。虽然由于服药期间不宜食用高油食物,但我这低落的心情好上不少。当然本着治病为主,油条没有吃上,不过看着隔壁桌大快朵颐,再加之友许诺一定陪我吃上这半米油条,突然间好像漫天乌云就散了,云淡风轻。油条于我还是治愈系食物了。</p> <p> 因油条和豆浆而享誉全球的,非永和大王莫属。1995年上海第一家24小时营业的豆浆店开张了,店铺只有120平方米,投资5万美金,店名非常响亮――永和大王。开这家店的初衷,仅仅只是因为老板想吃上干净卫生的油条。由着本心,一根油条打开一片市场,永和大王连锁店迅速遍地开花。多年前我曾吃过几次永和油条,无惊无喜,如果不是有人提醒我,油条的历史不应少了永和,我都把它忘却了,多年前它就不曾走入我的内心,多年后更是早已淡出了我的生活。永和油条是半成品速冻,冷链配送至门店,高温炸制,与传统油条现场和面、醒面制作的口感差异较大。永和的油条口感偏硬,表皮的焦脆则更像是一层硬壳,而不是真正的焦脆,内里较单薄,没有传统油条的柔软和厚实,这样的油条少了些烟火气,与豆浆更是无法用沾汁的方式相融合,只能吃口油条喝口豆浆,喝豆浆倒像是为了将嘴里的油条顺下肚子了。</p> <p>  油条刚炸好时,香脆可口,其实放凉的油条也有别样的味道。一次在公司早餐吃的兴起,带了两根油条回家,晚间,没有学习梁先生的朋友烤箱里烘之,而是不锈钢大蒸锅里熥了一下,油条变的软趴趴的,此时的油条,少了脆生,却多了柔软和嚼头,油制食物的油香味儿更厚重了些,配上些许咸味的清口小菜,再来一碗小米粥,胃里熨贴的舒适。现在外卖很是方便,只有想不到吃什么,没有买不到的,但是油条大多不会外卖,大抵就是因为很多人觉得皮条条的油条难以入口,其实不然,个中滋味,待得品味。</p> <p>  油条缠绕着时间岁月,油香散漫期间,清晨的烟火气从油条开始,日复一日,秋来暑往。油条是简单的吃食,无论是餐厅的还是街边的,无论是有名还是无名的,它就这样不疾不徐,从千年岁月中慢慢走来,依旧这样不疾不徐继续在餐桌上油光锃亮的让人欢喜。</p><p><br></p><p>(图片均来源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