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滋味

梓麓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有些事情,如微小尘埃,随风飘去,不留踪迹;有些事情,纵使时隔多年,还是像雕凿了一样,刻在记忆深处,无法抹去。改革开放后,农村推广实行了家庭承包责任制,生产力得到了极大改善,年年丰收。但由于生产方式仍以传统手工为主,生产效率低下,农民一年到头疲于干活,忙忙碌碌。那其中的感觉和滋味,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切身体会得出,一辈子都忘不了:苦与累。</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双抢”堪称最苦最累。那时,我家种了十五、六亩水稻,早季、晚季都要轮种,以便最大化地增加产量和效益。暑期一放假,我们便全身心地投入“双抢”。收割庄稼的机器主要是一台人力脚踏式打谷机,我们要一边使劲踩踏动力臂,驱动装有无数倒U钩的滚筒;一边手握禾苗,放在滚筒上翻转摩擦,直至稻谷与禾苗分离。手脚必须恰到好处地配合,脚上力量小了,无法带动滚筒高速运转,谷粒脱得就不干净、不彻底,造成粮食浪费;禾苗翻转过慢或压得过紧,叶子也会跟稻谷一起脱落,增加了清扫分拣的难度。为此,我们须使出浑身的力气,保持均匀的速度和力度,不停地踩踏、翻转。右脚累了,就换左脚,虽然左脚不习惯;手抬不动了,就搁在横条扶手上,趁机缓解酸痛。没多久,双脚感觉吃力;一两个小时后,则铅一般地沉重,可仍然不能停止踩踏,否则割倒的水稻很快会蔫萎,软绵绵地,更难脱粒。</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收割环境咄咄逼人。正值三伏,酷热难耐,全身大汗淋漓,衣服从上至下、从里到外全部湿透了。打谷机高速旋转,发出隆隆的轰鸣声,震得耳边嗡嗡作响。在禾苗齿纹反复不断的摩擦下,手臂上划出了一道道割痕,红通通的,火辣辣的,又痛又痒。骄阳似火,将颈脖和手臂晒得黝黑发亮,皮肤脱了一层又一层。高温作业致使水分盐分大量流失,加上高强度的劳动,身上感到既累又渴。休息片刻时,我赶紧拼命地大口地喝水,然后坐在田埂上,用斗笠不停地扇风降温,其余什么也不想做,哪怕说话也不想多说一句。心里则默默地祈祷,刮风吧、刮风吧,哪怕一阵微风也好。</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临近中午,大家赶着收工,因为气温越来越高,身体无法承受。在肚子饿得咕咕叫的情况下,我们又马不停蹄地运输稻谷。从田间到马路,通常有一两里的田坎小路,我们各自背着一袋七八十斤的稻谷,小心翼翼地穿行其间。一次往返大约十分钟,一般需要走四五次,非常消耗体力。接着,我们强忍饥饿,冒着酷暑,用板车将上千斤稻谷缓慢地拉回去,倒洒在水泥地上,平整地摊开、曝晒、除湿。到家时,已是中午一点多钟,或者晚上七、八点钟,整个人累得散了架似的,精疲力尽,饥肠辘辘。剩下的唯一的愿望就是赶快吃饭,然后倒在床上,美美地睡一觉。可事情并不这么简单,夏天,水资源特别宝贵,各家都抢着放水插秧,争水大战愈演愈烈。于是,我刚放下筷子又不得不奉命赶到田野,</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沟渠的几个相应位置筑坝拦水,将水引进自家收割完的稻田里,为第二天的耕田、插秧、抢种做准备。</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夜幕苍穹,明月高挂,繁星点点。我一边蹲守,一边数着星星,希望时间过得快些。虽然身体困乏甚至头脑有点迷糊,但不能放松警惕,一旦发现水流变小了、断流了,我就赶快沿着沟渠巡逻,检查堤坝是否异常;如果上游出现人影或手电筒的闪烁,我就迅速向目标靠近,以示我的存在,生怕水流被别人中途拦截。有时天气突然翻脸,大风骤起,满天星斗瞬间变成月黑风高。远处飘忽的黑影、天上掠过的飞禽、地上怪异的声响都莫名其妙地让人害怕起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我守候着,坚持着,直到完成任务。忙了一天,终于可以睡觉了,想到第二天还要5点起床干活,头一挨枕头便自然入睡了</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除了“双抢”,农村砍柴也很辛苦,需要在山坡上来回找柴、背柴、运柴,不光手累、肩累、脚累,而且同样饱受夏日炙烤以及寒冬手冻的煎熬。在村庄附近砍柴时,我们不断地上坡、下坡,寻找越来越稀少的林木,结果乃预料之中,最后只能凑合砍一些小树木,拾一些干枯枝。要想大有收获,我们只能去很远或者很偏僻的地方,爬上一座座崇山峻岭。那里,树林茂密,杂草丛生,虫鸟争鸣,毒蛇、野猪经常不期而至。因人迹罕至,无路可循,我们只好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摸索前进。找到林木集中、适合作业的地方后,时间已过了几个小时。我们奋力地砍伐、收集、捆绑,然后争分夺秒地运送下山。</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运输重物下山充满挑战,存在一定风险。木柴重量一般接近一百斤,有些人背扛,有些人肩挑。无论哪一种,大家在行进过程中都要把握重心、站稳脚跟,或立住平衡,或抓住树枝,因为一不留神,就可能摔得人仰马翻。岩石路凹凸不平,多棱角,不规整,走起来如履薄冰,稍不注意,就可能崴了脚踝;沙子路容易打滑,必须尽可能轻地踩在侧边;草丛路更要当心,坑洼、石头等障碍、陷阱防不胜防,每踩一脚下去,令人紧张兮兮。下山后,通常要先走一段狭窄湿滑的田埂,然后穿越蜿蜒小道,偶尔碰上独木桥,则必须小心翼翼地通过。整个运送过程,人累得腰酸背痛、气喘吁吁,还时不时被藤条拌倒困住,被荆棘刺破刮伤,被蚊虫袭击叮咬。但我们已顾不了这些,头脑里想着多砍些柴,早点满载而归。</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苦与累,让人铭记在心,懂得生活的不易;苦过与累过,让人成长成熟,忆苦思甜,更加珍惜时光,更加努力工作。生活往往伴随着各种苦与累,只是形式和强度不同而已。从根本上来说,一个人只有勤劳耕耘,不怕吃苦,累并坚持着,才能收获属于自己的美好和幸福。毕竟,人间正道是沧桑。</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摘自《岁月往事》)</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