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 多年前去苏州,到何的同学家做客。</p><p> 楼后一条小河,鳞波细浪,清澈可鉴。岸上的夹竹桃开得正旺,挟烟带霞,夹水而红。一只迤逦而下的乌篷船,像是从吴冠中的哪一帧写意小品里,那样意态悠然地游了出来。</p><p> 我临窗小驻,忍不住问起那河的名字。谁想,主人日日枕此潺湲入梦,竟也不知其名,真是辜负了一片翠波。</p><p> 何很是不屑:“这样的河,南方到处都是,哪有什么名字!”</p><p> 有没有名字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作为一个地道的北方人,从小便对河网密布、湖塘纵横的泽国水乡,怀有一种莫名的情结。</p><p> 读师范时,同室的双娇随其父回沪探亲。那是她的第一次南行。</p><p> 记得她坐在宿舍里,描述火车一路南下时的所见,眼底闪动着一抹异样的神彩。</p><p> “到处都是湖,都是水塘。”她说。</p><p> 一旁的我们,艳羡之余,不禁好一阵神驰。恍惚间,荷风冉冉而至,荇带袅袅而舒,映颊的,已是一泓伸手可掬的潋滟。</p><p><br></p><p><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的家乡地处西北,雨少风多,四面都是戈壁。对于少时的我们而言,夏日里一汪雨水偶聚的浅塘,便足够路过的孩子流连一阵子了。而那极少数的,能用来驰骋想象的湖波,也多为人力所掘。</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旅游业尚不发达,对于菡萏连波、鹭点汀洲的南国的绮想,也每从诗画报刊或影像中得来。</p><p class="ql-block"> 何的故乡亦在长江江畔,河多,湖多,塘多,雨多,所以,他记忆里的童年,总漾着一片粼粼的水光。</p><p class="ql-block"> 当他赤着身子逐流戏浪,或是坐着船,陪大人往烟波深处去捕鱼捞虾网蟹的时候,我却在后沙滩荒莽的戈壁上,和伙伴们一起掏马蛇子,捉“黑牛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p><p> 幸运的是,黄河的奔涛自青铜峡委蛇东来,在巨幅的河套平原上,潇洒地书下一个大大的“几”字,我们因而拥有了一弯浑黄。</p><p> 芦荻啊茫茫,年年染白彼岸的秋色,沙枣花啊漫漫,岁岁点亮此岸的春光。虽无青山映带,白羽回翔,但长河日落,大漠林寒,荒渚孤棹,天高野旷,自有一派雄浑的苍凉,叫人胸臆间激荡起一股股豪气与悲情。</p><p> 不论黄河的湍流浩浩荡荡,流过多少页历史,多少篇传说,多少行诗歌,于我,它既是父亲,也是母亲。朔风吼处,它的每一拍惊涛,都会引发我脉搏的共振,心腔的共鸣。每时每刻,那些流淌在我血管里的汾河与渭水,哪一条不啸呼着渴望重回源头?</p><p><br></p><p><br></p> <p> </p><p> 那年,何出差去银川。</p><p> “你会看到沙丘,无尽的沙丘,”临行前,我提示道,“不是寸草不生,是只生寸草,一球一球的,小毛毛草。”</p><p> 翌日清晨,我打开手机。“丁零”一声短信提醒,竟是他凌晨六点发过来的:</p><p> “我看到你说的毛毛草啦!”语气里满是新鲜与惊奇。</p><p> “那你看到黄河了吗?”我急忙追问。</p><p> 没过多久,他回复道:</p><p> “河倒是看到过一条,水浊浊的,不怎么起眼,不知是不是黄河。”</p><p> “那肯定就是黄河了!”我有些激动,心里忽然就澎湃起来。</p><p> “你以为黄河会跟长江一样吗?你的母亲哺育的都是遍地湖泽雨水充足的膏腴之地,而我的母亲呢,她乳养的多为北方旱瘠多沙之土,千里的不毛,全赖她的滋溉。她也曾经丰沛滂沱,只是被吸干了,吮干了。长江固然值得景仰,但她的一涓一滴,也不容鄙视。”我继续补发道,眼睫居然湿润起来。</p><p> 是啊,如果溯洄而上,到那青壮的上游,满河奔窜腾跃的,岂不也是一川清可濯缨的沧浪?</p><p> </p><p> 很快,他的短信又来了。短短的,只有几个字,郑重,而又深情:</p><p> “没有鄙视,只有崇敬。”</p><p><br></p><p> </p> <p> </p><p> 再见黄河,已是一三年的事了。</p><p> 坐在回乡的飞机上,透过舷窗,层云开处,就见黄沙汗漫,在下界展开辽阔的荒凉,一道浊流直贯而下,如一行老泪,孤独,而沧桑。我的鼻子没来由地一酸。</p><p> 直到那一刻,我才明白,这么多年,履遍了滇江蜀水,闽溪粤潮,一回头,我的魂之所萦,梦之所绕,怀之所系,神之所牵,一颗心如鸥鸟般恋眷不舍盘旋不去的,竟仍是莽莽荒原上,那一片含沙搀泥的浊浪啊!</p><p><br></p><p><br></p> <p><br></p><p>附记</p><p><br></p><p> 撰此文时,适闻《关山月》,一曲既终,犹自悲凉不胜。想多少游子边客,飘蓬无寄,孤萍难托,遭际虽异,乡心则一。无论南眺抑或北顾,离忧别怨,古今咸同,不由心生“浮沉随浪,身不由己”之慨。所谓借笔抒怀,亦不过徒增惆怅耳。</p><p><br></p><p><br></p><p><br></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