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思念的地方

轻舟

<p>我很小的时候,以为世界就一个小村庄这么大。</p><p>后来妈妈带我去外婆家,我知道了,除了我们村,还有一个别的村。</p><p>再后来,爸爸会去镇上赶集,我知道了,原来世界上有很多很多地方。</p><p>我11岁去镇上念的小学六年级,当时个子好小,一直记得体检时老师说:身高137。一个六年级的孩子身高才137哦,就是这么小的孩子,每星期得步行近十公里去镇上上学,还得背着米啊咸菜什么的。</p><p>每次周六回家,走到离镇上最近的那个村子,我就想要是我家住这里该多好,就不用走那么多路了。然后鼓足劲往前走,再看见一个村子,又想,要是住这个村也挺近啊。最后,深一脚浅一脚,又饿又累大约两小时,终于走回家,走到那个犄角旮旯,经过它就没有别的村子了的小村里。</p><p>再后来,我爸给我买了自行车,上学方便了很多,至少骑得飞快时,半个小时可以到家了。但是依然很艰苦,夏天太阳晒晒还好,以前小孩子也不懂什么晒黑晒伤的。冬天真是可怕,没有手套也没有帽子,深深体会到书上写的“冷风如刀割一般”是什么滋味。</p><p><br></p> <p>记忆里村子里的路弯弯绕绕的,铺满大大小小的石子,下雨天,我被滑倒过好多次。现在,再也没有石子路了,都是坚硬的水泥,走的人不多,路边长满了青苔。失去了泥土气息的村子,再也不是我记忆里的村子。</p> <p>村口的小河,小时候,我真觉得它是好大一条河呀,现在看它,真就是一条小河。</p><p>我经常提着一篮子衣服去河边洗,听妇女们说着家长里短。</p><p>一只只牛被栓在河那边,它们嘴里嚼着食物,被成群的苍蝇围着,老牛慢条斯理的甩着尾巴,有时候还会拉一团便便到河里。</p><p>洗完衣服,小小的我就难过了,一篮子衣服又湿又重,不知道歇多少次,才能把它们运回家。</p><p>夏天一到,男孩子们成群结队到河里游泳,女孩肯定是不能去。大人们看见了,大喝一声要他们赶紧回来,要是还有人不听话,就把这些孩子们脱在岸边的衣服拿走,让他们光着身子回家。最后,男孩子们还是学会了游泳,小时候好羡慕男生。</p> <p>村口的小桥也变了,现在应该不会有小孩,像我们从前一样,站在桥上看风景了。</p><p><br></p> <p>我业余时间去都最多的地儿,就是这几棵大树。那时候看这三棵树,真是是好大好大,孩子们还喜欢好几个人去合抱这些树看看谁的手臂长。。</p><p>春天,树上经常会长一些比拇指还粗的绿色大虫,这些虫子🐛掉在地上爬得很快,每次放学回家,经过这几棵树,我都心惊胆战,生怕脖子上忽然就掉进一只虫子。</p><p><br></p><p><br></p> <p><br></p><p>夏天,虫子都没有了,这棵长得歪了脖子的大树,树干上可以坐好多人,大树底下好乘凉。我们三五成群的呆在树上聊天,吹凉风,或者干脆睡一觉。男生们胆子大,可以一直爬到最尾部的树梢,然后顺着树枝滑到地面,我每次看着,都在心里对他们竖起大拇指。</p><p>暑假里的午后,拿一本书,坐在树干上,一看就是一下午,好多外国名著,我都是在这棵树上读完的。风吹树叶,轻风佛面,融进书的世界,好想回到那些静谧的午后。</p><p>现在,没有小朋友来陪它了。树干上满是青苔,即使村民把他们围起来,保护他们的根,依然阻挡不了他们的颓势,树干渐渐就枯萎了。</p><p>每次回来,我一定要来看看它们,想念一下那些我吹过的风,我捡过的树叶,我飘过的思绪,我享过的安宁……</p> <p>村部已经改造成样子,从前人民都叫它“大队部”。</p><p>我小时候,村部还是一栋两层的木质小楼,村领导经常在楼上办公,我们小孩会溜上去,透过窗户偷偷观察一番,被呵斥就赶紧逃走。男孩子还会顺着楼梯扶手快速的滑下来,所以那条扶手被滑得油光发亮,我每每看得很羡慕,可是从来不敢滑。</p><p>边上还有一间蛮大的大石板砌成礼堂,播放电影的时候用的,估计村民开会时也有用吧。里面一个大舞台,下面是一排排的黑漆长凳。十几年前礼堂拆掉时,村民们把这些长凳都搬回家了,现在随便去哪一家,都可以看见那家有那么一两把黑漆长凳。</p><p>我一直记得礼堂的小门,好矮好矮的。有一个闽南来的人,叫“连伍”,长得又高又瘦,比那扇门还高。每次我盯着他,看看他会不会被门碰了头。结果他从来不进门的,因为他是检票的,哈哈。</p><p>三年级时,我们看了一场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孩子们一边看一边哭,我还记得满场悲悲戚戚的哭声,我肯定是哭了的。</p><p>还有一次,播的是露天电影。妈妈也让我打着手电筒去看了。村民们各自从家里搬一把小椅子,胡乱凑在一起,其实基本上都在聊天,也不知道演的是啥。我就记得满操场都是小朋友跑来跑去的身影,还有那夜微凉的风。</p> <p>这片杉树林,之前是一片橘子地,有一年我妈妈承包了它,要除掉所有的草。</p><p>夏天里草木繁茂,草长得快比橘子高,我看父母那么辛苦,中午趁他们午睡时偷偷去锄草,还雄心壮志,好像我一个人都可以干完似的。结果,才锄掉三棵,手就起泡了。</p><p>毒辣辣的太阳,不能停止的汗滴,疼痛的双手,疲惫不堪的身体,这么多年一直不曾忘却。在心疼父母的同时,更让我明白,这种体力活太辛苦,我应该要努力学习改变自己的未来。</p><p>为什么,要让孩子吃苦?真是只有自己劳动,才能深切体会劳动的艰辛,才会懂得珍惜劳动的成果。</p> <p>我的老家,虽然那么旧,但是我很想它。</p><p>当初盖房子时,有幸看见了木工一根木头一根木头的设计,把木头串成排,再由几个大人用杠杠原理拉起来,变成一个房屋框架立在那里。</p><p>那么多的木头木板,榫卯对接严丝合缝,没有用一个钉子身上,全都是一个木工自己计算,自己动手完工。我小时候对这些木头师傅的敬佩真是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p><p>比起现代盖房子的技术,我们古代盖房子的技术也堪称一绝。当时,木工师傅也是很好的职业,基本在村子里一呆就是一年,过年了才回老家一趟。东家可能要做一张床,西家要做一个柜子,还有结婚的家具,真是可以忙很久。</p><p>现在的东西,做的都很迅速很美很巧妙,却容易坏,寿命极短。从前的东西呢,做的慢,可是质量却好。</p><p>忽然想起那句话:从前的车马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p><p>现在呢?我不会用词了。</p> <p>邻居家的一排房子,从热闹喧哗到寂静无声。短短二十年而已,历史的变迁真是太迅速了。</p> <p>93年新盖的学校,没用上几年,就因为农村学校合并而废弃了。</p><p>我小学时代的母校,早已经拆除,后来改造成寺庙,总算也是普渡众生的地方。</p> <h3>下车拍照正好遭遇一辆动车,小村庄也是现代化中的一部分了。</h3> <p>这种泥巴路,现在也不用走了。只是回去帮父母摘橘子时看看。</p> <p>桔子地里的荒草,我老爸早也不人工锄了,直接草甘膦一喷,它们就枯黄了。</p><p>再也没有跟小伙伴去山里找杨梅树的机会,即使杨梅树上经常会有小青蛇。</p><p>没机会去秋天的森林里捡酸枣,还有那些野生的栗子。</p><p>田间再也没有成堆的稻草垛,更别提翻开草垛摘那些又白又嫩又香甜的草菇。</p><p>不用去树林里花尽全身力气拖回来一小捆干树枝。</p><p>不用在烂泥水稻田里泡着,来回抱那些沉重的稻穗。</p><p>不用每天放学就挑着小水桶去井边打水……</p><p>但是,想着那些回不去的时光,怎么就想哭了呢</p><p><br></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