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从文足迹

仁者乐山

<p>湘西沅水,承载着极其厚重的历史。从七千多年前的高庙,到屈子被流放,伏波将军马革裹尸,昌龄一片冰心在玉壶,王阳明被贬龙场驿,林则徐入滇督考,无不是和这里的山水发生关系。然而影响我最深的,当是沈从文,我习惯称他二哥。</p><p>师范学习的一篇《箱子岩》,打开了我对文学世界的所有幻想。从此,那个从凤凰走出去的乡下人,一直住进了我的心里。</p><p>今夏,几家喜欢文字的挚友,邀约带上二哥的书,来一次沅水探寻从文之旅。</p> <p><br></p><p><br></p><p><br></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引子</b></p> <p>这是一张沅水码头老照片,河边长大的我,对于各种船倒是不陌生,可是第一次读到二哥《常德的船》,还是充满了各种想象。</p> <p>永远的二哥</p> <p>1934年,新婚不久的二哥从文和三三张兆和不得不暂时分别。因为二哥的母亲病重,离家多年的从文思乡思母心切,不远千里返回湘西,留下爱妻留守北平,一路上,二哥和三三频繁书信来往,后来就有了《湘行书简》和《湘行散记》。</p> <p><br></p><p><br></p><p><br></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辰溪</b></p> <p>我们的第一站是辰溪,这个地方留下了很多二哥的文字和足迹。辰溪的煤、沅水夜战、丹山寺等,我们径直来到沅水岸边,辰溪老城基本不复存在,一道长长的防洪大堤也将河滩、河街和吊脚楼践踏得体无完肤。我们隔江远眺,沅水岸边的悬崖依然矗立,丹山悬寺飞阁流丹,只不过江面业已不是当年千帆竞渡的场景,偶尔几只渔船划过,亦显清冷。</p> <p>跟着导航,很容易来到了丹山寺脚下,一条小路蜿蜒盘旋而上,不一会儿就来到了丹山寺。寺庙在文革早已损毁殆尽,二哥当年描写的石窟佛像也早已不知所踪。如今的悬空寺为九十年代重修,风光早已不再,所幸此地风景秀丽,不减大家的游兴。寺庙门口一副对联倒是写得颇有意境“剪一片白云补衲,借半轮明月看经”。</p> <p>登上丹山寺,远眺沅水,江面宽阔,极目千里。</p><p>辰溪县城一派欣欣向荣,可惜,不是我喜欢的样子。</p> <p>听朋友介绍,辰溪县城上游约里许的沅水岸边,还保留着几座古老的“龙窑”。我慕名探寻,果不其然,规模不小,一排排整齐的各式陶器置满了整个作坊。从制泥,拉坯,成型,晾干,上釉到装窑烧制,不同的工匠各司其责,看得出,这个营生在这里业已传承了许久。我想,当年二哥也是看到过的。</p><p><br></p> <p>这是一个负责印花的师傅,只见他手脚并用,娴熟的动作仿佛舞蹈般动人,拍打出的声音也极其美妙。</p> <p>负责烧窑的老师傅已经过了古稀之年,和他攀谈间了解到,这个营生他干了一辈子了,一个窑口一百块,四到五个小时可以完成一个窑口,一个整窑需要烧四五天。像这种柴窑真心很难见着了,沿着山坡依山就势,长长的像一条巨龙,美其名曰“龙窑”。烧窑全靠经验,火色和温度没有任何仪器,眼睛就是师傅。</p> <p>看完窑厂,我们继续驱车沿江而下,辰溪离浦市不到二十公里,沿江风光还是不错的,可惜路有点烂,刚刚好我们可以感受车窗外的秋意。这一段沅水属于五强溪电站的尾水,所以基本保留了河流原本的生态,这在今天业已属于极其难得的风景了。一片片稻田,一片片江渚,一片片水光。</p><p>四十分钟的车程后,我们来到浦市,这个二哥无数次提到过的地方。</p><p>出好的炮仗,出肥人肥猪。</p> <p><br></p><p><br></p><p><br></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浦市</b></p> <p>我们的民宿在万荷园旁边,在浦市古镇的上游,靠近蒲溪村。都说先有蒲溪后有浦市。浦市历史悠久,早在旧石器时代业已有人居住,古楚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宋代置千户所。明清两朝,因凤凰镇竿的饷银需要在浦市中转,其他贸易也大都在这里水路转驿道,故在此地形成了规模巨大的集市,浦市因而称为湘西四大古镇之一。</p><p>也是我的同乡李怀荪老师畅销小说《湘西秘史》浦阳镇的原型。</p> <p>遇见美宿</p><p>这是一个网红民宿,得益于主人是一个年轻的美女作家,她也是浦市人,为了心中的梦想,辞去大城市工作来到家乡的小镇,过上了一杯茶、一本书、一首歌就是一整天的日子。</p> <p>民宿很精致,所有的细节都彰显出主人的格调和意境。</p> <p>特别喜欢楼顶的这个水景小品,涓涓细流勾画出大美无言。</p> <p>窗外就是沅水,最喜欢浦市的河滩江渚。每当朝阳日暮,白鹭翻飞,游人不知归路。</p> <p>清晨,天微微亮,我就迫不及待的来到河边。什么都不需要做,就呆呆地望着眼前的一切,想着曾经二哥笔下的种种———老水牛、大黄狗、翠翠、柏子、河妓、吊脚楼…………</p> <p>一只鹭鸟忽然从水草里一跃而起,打断了我的思绪。</p> <p>哦!原来是一位放牛人经过,惊起了这只白鹭。</p> <p>马上,鹭鸟又若无其事地找寻一处草地,这时我才发现,远处星星点点的都是鹭鸶。</p> <p>在这里,水牛和鹭鸶出奇亲密,每当水牛出现的地方,要么一只,要么三五成群的鹭鸟总会围着它们。</p> <p>此刻,我似乎懂得了真正的自由。</p> <p>没有了欲望,就拥有了真正的自由。</p> <p>这两张照片,是我不经意间拍摄到的。这只鹭鸟始终不远离那头水牛,我想,那不正是《边城》里的翠翠和傩送嚒?</p> <p>远处的白鹅正悠闲自在地或是高歌,亦或是低吟。那么自然。</p> <p>几头水牛正在晨浴,一切安静得让我怀疑。怀疑眼前是不是真实的。</p><p>的却,在如今物欲横流的当下,还有那么一处如此静谧自然的处所,实在难得。</p> <p>妞妞正好奇地追逐着一只鹭鸶,小朋友天生是喜欢小动物的。</p> <p>望着飞向天空的白鹭,妞妞有点伤心了。</p> <p>小杨杨似乎更喜欢白鹅,每次回老家,总会第一时间去找寻爷爷喂养的那几只白鹅。</p> <p>所以小孩永远是那么纯真,正如那片白色的羽毛,纯洁得容不得半点污秽。</p> <p>女儿想和它们做朋友,想抱抱白鹅。</p> <p>可是这些天性自由惯了的生物,我觉得完全不懂得女儿单纯的爱。</p> <p>望着愈来愈远去的鹅群,女儿满是不舍。</p> <p>甚至有些惆怅,她这点随我,感性得很。</p> <p><br></p><p><br></p><p><br></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箱子岩</b></p> <p>来到浦市,最重要的事一定是去看看“箱子岩”。</p><p>“十五年以前,我有机会独坐一只小篷船,沿辰河上行,停船在箱子岩脚下。一列青黛崭削的石壁,夹江高矗,被夕阳烘炙成为一个五彩屏障。石壁半腰约百米高的石缝中,有古代巢居者的遗迹,石罅隙间横横的悬撑起无数巨大横梁,暗红色长方形大木柜尚依然好好的搁在木梁上。岩壁断折缺口处,看得见人家茅棚同水码头,上岸喝酒下船过渡人也得从这缺口通过。~箱子岩洞窟中最美丽的三只龙船,早被乡下人拖出浮在水面上。~河身大约一里路宽,两岸皆有人看船,大声呐喊助兴。且有好事者,从后山爬到悬岩顶上去,把“铺地锦”百子鞭炮从高岩上抛下,在半空中爆裂,形成一团团五彩碎纸云尘,嘭嘭嘭嘭的鞭炮声与水面船中锣鼓声相应和。渔船上妇女小孩们,无不十分兴奋,各站在尾梢上或船篷上锐声呼喊。其中有几个小孩子,我只担心他们太快乐兴奋,会把住家的小船跳沉。”</p> <p>我们以500块的价格(我们同行的有一位砍价高手)租到一艘客船,来回约五个小时的水路。</p><p><br></p> <p>船缓缓离开码头,身后的浦市渐行渐远,我感受到了二哥当年的心情。</p> <p>一路上,在“啪嗒啪嗒”的柴油机喧闹声中,我们感受着沅水两岸迷人的风光。江面没有了往日的喧嚣,撸歌、排工号子、艄公的呵斥怒骂、水手的野话捅娘、孩童的嬉笑打闹等等都随着沅水上的木船,业已沉入江底。剩下的,是各式的千吨级采砂船穿梭在古老的航道上。</p> <p>船舷上走过的水手,像极了柏子。健康的身子,矫健的步子,我想,也应当有一个等着他的女人。</p> <p>船过了铁柱潭,江岸就满是这样的悬崖。我最期待的悬棺还有没有一丝痕迹呢?我努力打量着眼前高大的石壁,不放过一点蛛丝马迹。</p> <p>突然,一处石罅间露出两根巨大的橫梁。我知道,那就是古人用来搁置悬棺的地方。</p><p><br></p> <p>沅水悬棺葬的习俗由来已久,最早可见的史料是唐张鹜《朝野佥载》云:“五溪蛮,父母死,于村外阁其尸三年而葬……尽产为棺,于临江高山半肋凿龛以葬之,弥高以为至孝”。</p><p>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五溪大地,百越先民就有悬棺葬的习俗,这是滨水民族的一种古老祖先崇拜。</p> <p>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船行,我们已经可以远远看到梦想中的箱子岩了。这里属于辰溪县船溪乡,名曰小溪河。</p> <p>一切都是我梦里的样子。</p> <p>几只白鹭飞过,仿佛这里的一切从来没有被外界所污染。</p> <p>崖壁上的船型棺木依然如旧。</p> <p>二哥当年也看到过,我爷爷去常德读书的时候也看到过。此刻,我觉得一种莫名的幸福涌上心头,我离他们是那么近。</p> <p>箱子岩的那个古老码头还是昨天的样子,石头台阶业已被踩踏得光亮,一只渔船孤独的靠在岸边。那个跛脚军人就是从这里上的岸。</p> <p>石壁下的洞穴已经没有了长舟,换来的是一只小渔船。那种静谧,还是从前的样子。</p> <p>我也在这里留下了一点足迹,因为,它曾经是我文学的启航点。</p><p>在我心中,箱子岩业已成为如穆斯林心中的耶路撒冷。</p> <p>返程的路上,沅水岸边一处叫做白龙岩的地方着实惊艳,那如刀斫斧劈的悬崖壁立千仞,好生壮观。山下有一座红砂石拱桥,名“辛女桥”,在船上看着眼前的一切,是岸上无法想象的美景。</p> <p>这一座山峰,天然的水墨,不就是宋人笔下的丹青嚒?马、夏亦不过如此而已。</p> <p><br></p><p><br></p><p><br></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江东寺</b></p> <p>来到浦市,还有一个地方是一定要看的。二哥笔下当年记录:</p><p>市镇对河有一个大庙,名江东寺。庙内古松树要五人连手方能抱住,老梅树有三丈高,开花时如一树绛雪,花落时藉地一寸厚。寺侧院竖立一座转轮藏,木头作的,高三四丈,上下用斗大铁轴相承。三五个人扶着有雕刻龙头的木把手,用力转动它时,声音如龙鸣,凄厉而绵长,十分动人。据记载是仿龙声制作的,半夜里转动它时,十里外还可听得清清楚楚。本地传说天下共有三个半转轮藏,浦市占其一。庙宇还是唐朝黑武士尉迟敬德建造的。就建筑款式看来,是明朝的东西,清代重修过。本地人既长于木傀儡戏,戏文中多黑花脸杀进红花脸杀出故事,尉迟敬德在戏文中既是一员骁将,因此附会到这个寺庙上去,也极自然。</p> <p>我们花了两块钱一位的过渡费,来到浦市对面的江东寺,这里属于辰溪孝坪管辖。远远便可望见寺庙飞檐翘角的歇山屋顶,些许唐风宋韵。</p> <p>寺庙里很静谧,虽有些破败,但是还算整洁。</p> <p>住持和尚说,这个红砂石大圆坑,就是当年转动声如龙鸣的转轮藏遗址,木轮早已毁于文革,从文说的老梅树和古松,也只能想象。</p> <p>住持和尚说对面偏殿里还有一个小的转轮藏,我迫不及待的推开木门一探究竟。果然一个高大的类似于木塔一样的东西藏在房里,我数了一下,六层,是不是佛教里的六道轮回?只见上面描绘和雕塑了各种仙道佛教人物,有释迦如来、观音菩萨、三清始祖、十殿阎罗、地狱酷刑等等。相传,在这里转一转木轮,就可以让自己洗脱罪孽,死后升入极乐世界。</p> <p>散落在地上的砖塑柱础,告诉我寺庙曾经的辉煌。</p> <p>后院业已成为废墟的古墙上,嵌有一块红砂石碑文,依稀可见“乾隆四年”的字迹,沈从文说寺庙是明代的建筑,清代重修过,我想他也是依据碑文上的记载吧!</p> <p>大殿里面的斗拱和抬梁穿斗结构比较震撼,十分难得。显示了古人营造法式的独具匠心。</p> <p>小杨杨在同行哥哥的帮助下,用狗尾草装扮成长胡子老爷爷,非要我拍一个照。我记录了她和那株巨大的龙舌兰的样子。</p> <p><br></p><p><br></p><p><br></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吉家大院</b></p> <p>这趟寻访二哥之旅总共三天,最后一天我来到民宿附近的“吉家三重院”。这是浦市目前最大的一处窨子屋,三进四天井的三重大院。分别属于从山西过来经商的吉家后人,建筑为清代中晚期所造,吉家做的是木柴和盐业,当然家大业大。</p> <p>中院门楣上书写着“鄱阳世业”几个字,文革时遭受破坏,还勉强能辨认,所以我由此郡望推断吉家为江西所繁衍而来。</p> <p>头院书写“清约家风”四个字,娟秀大方不失朴拙。</p> <p>下院规模最大,门楣上书写“为人民服务”,显然是文革遗物。</p> <p>进入院内,垂花门很是气派。</p> <p>精美的窗花木雕,一对同年科甲及第的官人出游图。</p> <p>花开富贵</p> <p>木雕寿桃,栩栩如生。</p> <p>木雕石榴,和旁边的寿桃寓意为“多子多寿”</p> <p>从遇见美宿顶楼上看吉家大院。</p> <p><br></p><p><br></p><p><br></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末尾</b></p> <p>这趟浦市之旅,收获满满。最后介绍一个浦市的美食还有几处可以游玩的去处。</p> <p>首先是“浦市醉”,可以吃饭,可以住宿。重点是他家的清汤羊肉。</p><p>其次遇见美宿附近小巷子里的辰溪口味私房菜馆也值得体验,价廉物美。</p> <p>有一个细节让我很感动,浦市醉三代人从事餐饮,三亩多的老院子,被两兄弟打造的像模像样,特别是吧台前一处玻璃墙,全部是当年挖地基时候出土的各式古物瓷片,他们说,为了留住浦市的记忆。</p><p>留住记忆,真好!</p> <p>吃完出来,走过一个长长的古巷道,恍如隔世。</p> <p>陈氏馄饨店一定要吃,手工赶制的皮薄如纸。店里的猪脚拐拐也不错。</p> <p>邓婆糍粑也是一定要吃的,一块五一个,香糯可口。</p> <p>万荷塘是散步休闲的好去处,旁边修缮改造一新的民居白墙黛瓦、鳞次栉比。</p> <p>女儿有点臭美了。</p> <p>荷叶上的露珠吸引着孩子们。</p> <p>离浦市古镇十六公里的岩门古堡也值得一游。</p> <p>“秀发京兆”的康氏家族,在此繁华一时。</p> <p>我也没闲着,顺便用画笔记录了一下这里的模样。</p> <p>夕阳的余晖又开始笼罩在浦市和整个江面。二哥笔下的样子或多或少还有些许影子,我想,守住这点影子,此生足矣。</p><p>浦市,值得再去一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