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园花事(十二)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一度暑出处暑时,秋风送爽已觉迟。</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处,止也。处暑,暑气至此而止矣。</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处暑的到来,标志着炎热天气到了尾声,暑气渐渐消退,由炎热向凉爽过渡。虽然没到北方实质的秋天,但天地间万物已开始凋零,进入秋季收获季节。</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处暑节气处在短期回热天气,就像一只老虎一样蛮横霸道,所以民间称为“秋老虎”。一般发生在8月~9月之间。这个时期,园子要开始控制水分,增加磷钾,促进植物营养积累,保障枝花成熟,为抵抗寒冬和明春开花奠定基础。</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处暑时节,暑假就快结束,学生即将开学了,也开始为交任务发愁,小时候的假期作业不多,但安排的任务还算挺繁重的,那就是勤工俭学。</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小时候,虽然没有现在这么多清明、端午、中秋等法定节日,但麦假、秋假、暑假、寒假是必放的,加起来也不算少了,暑假寒假是法定的,不知麦假秋假的来源,可能因为老师都是民办老师,需要帮家里抢收吧,也可能家长们都忙收,没空料理孩子们吧,反正每年都放,孩子们也都喜欢放假。那时候农村还比较贫穷,条件还简陋,学校的经费由村里解决,比较紧张,学校为了正常的教学,都会安排勤工俭学任务,然后变现补贴学校经费,也鼓励学生参加农业劳动,掌握农业知识,也算教育的目的之一吧。</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麦假的勤工俭学当然是拾麦穗,我们追着大人收拾完的麦田,把落下的一个个麦穗收篮子里,然后交到学校,还要称重登记,最后评出优秀。不管是不是优秀,但学生们都特别认真,那时的孩子都很要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暑假的任务就是割草。不是给庄稼除草,是割草晒做饲料的干草,一个暑期要交几十斤干草,那可是很大一堆,所以孩子们都抓紧时间去割,回来晾晒在院内外,阴天下雨还得收拾好,等开学了交到学校,然后学校卖钱,补贴经费。那时候割草的人多,一些勤快的大人也抓空去割草,交给生产队顶工分,有些就卖钱补贴家用,所以那时候可割的草并不多,不像现在,路边沟边有很多草,但已无人割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秋假的任务就多一些,一是得拾茬头,每个班都有任务,是准备冬天生炉子取暖的引柴,找收完秋落下的茬头或割完的豆根,也不好拾,那时候家家都缺柴火,连荒草都被拾的干干净净,收完秋的地里的碎叶都被大耙搂净,硬的柴草就更少了。二是拾花生,每个学生要交一定的量,这些得自力更生,家长不会给帮助的。拾花生是个耐心活,男孩子拾一些浮果,就没了耐心,所以就想出了一种具有挑战的办法,挖鼠洞。田鼠也分两种,一种是打洞二三十公分深的,是懒鼠,一般是没存粮。一种是打洞正直正下,洞口有锹柄那么粗,能有五十多公分深,有的也达一米多深,然后横着打洞,分几个洞室,建有粮仓。这样的鼠洞不好找,一般先找到鼠山,就是老鼠打洞清出的土,看鼠山大小判断鼠洞大小,然后找到鼠洞口,看鼠是不是勤快,洞口是不是磨得光滑,断定是不是有粮食,然后几个小朋友一起合伙挖,有时候运气好,能挖出很多粮食,包括花生大豆玉米等。不过这可是体力活,要挖很长时间,运气不好也会没有粮食,最多把老鼠挖出来,判断失误,估计是老鼠的新窝。更失望的是老鼠把洞打到老棺材里,就没办法了,好恐怖,孩子们不敢挖,我们挖到过砖砌的墓室,大概辽金的古墓吧。我们有时也在庄稼未收割的地里发现鼠洞,就做好记号,盼着庄稼早点收割,有时也抗拒不住诱惑,直接在庄稼地里挖,这可是不地道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寒假任务不大,但难度不小,秋假学校准备的生火引柴,在寒假前用的差不多了,这时候还得准备开学后的,需要交豆根茬头,每年学校准备一大堆,但各班值日生都是小孩子,不怎么会生火,早早的到,从大堆上扣硬柴好用的,所以很多都踩碎了。大冬天的寒假,刨点豆根太不容易了,但只有少数学生偷拿家里的茬子去生火。</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勤工俭学是我们那个时代的特色,为孩子们提供了融入农村生产的机会,也让孩子从中学到很多知识,包括童年的乐趣。比现在的孩子们去所谓的社会实践实惠的多。那时候的孩子都喜欢劳动干活,很少偷懒,游戏后,实在没啥可干了,还会去挑野菜,喂羊喂猪,所以那时的田野里的野菜也稀少珍贵。记得有一年的秋天,我和四姐去离村五六里地的梁泡地里挑菜,还要从一条河沟趟水过去,那边是低洼的玉米地,水淹玉米长的不好,所以长了一地的绝根愁(铁苋菜),我们半天挑了一大筐,可那时姐姐十多岁,我十来岁,根本抬不动,还舍不得丢掉,眼看着天要黑了,最后姐姐看着,让我跑着去家里找大人,然而半路要过坟地,越跑越怕,吓得哭了一路。其实家长也没要求挑多少菜,菜也没啥重要用处,也就给猪做猪食,喂喂羊兔,但就是看到那么多菜,觉得是好东西,比平常在地里一颗一颗的找容易多了,惜物。那时候没有电视手机游戏机,也没有家长非要求孩子去挑菜,但大多数孩子都有为家里做贡献的心,爱劳动是他们天生的本质。估计现在的孩子没有几个认识秃萝卜顶、绝根愁、苣荬菜、落藜、酸波溜溜、篷子的了吧。</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