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全国第一条渠化的河流——綦河,四川第一条通车的准轨铁路——綦江铁路,他们都是在抗战时期,我国政府开辟的能源生命线。儿时坐火车路过铜罐驿看见江对岸的火车十分好奇,问那是那条铁路,大人们告诉我那是以前綦江铁路。在1997年,第一次坐火车去赶水万盛游玩时,一过夏坝就看见一江碧水,问这是什么河流,父辈告诉我这是綦河,至于为什么这么清亮,那是因为有船闸,水流缓慢,自然很清亮。从那时起我心中便产生了好奇,为啥铜罐驿对岸有铁路,綦河上修船闸是为了什么?</p> <p>儿时的疑问一直久久环绕在心头,随着年岁的长大,渐渐地把綦江铁路、綦河船闸的来龙去脉渐渐摸清楚。抗战时期,为满足大后方军工需求,方便将綦江的煤铁资源运送到重庆,1938年3月,国民政府下令当导淮委员会对綦河进行整治。1939年底,蒲河上三座闸坝建成通航,1940年初,綦河两座闸坝完工。陈果夫将五座闸坝分别以“智、仁、勇、信、严”为名,前面冠以“大”字,以崇尚前方将士之武徳也。一期船闸通航后,煤铁运输变得通畅,为了进一步提高綦河的通航能力,1940年1月,导淮委员会开始设计在綦河干流中下游修建20座闸坝,以使水位提高,保持全河最低水深2米以上,能使30吨以上的木船通航无阻。原计划20座船闸拟采取冯玉祥将军“中华常胜利,民族庆复兴,道德本忠义,公理生和平”一诗中的20个字来命名。由于受到物价上涨、工程款短缺等因素,直到1945年只建成6座船闸,便依次命名为大中闸、大华闸、大常闸、大胜闸、大利闸、大民闸。这一系列船闸的建成让綦河航运效率大大提高,据当时统计,从1939年第一批船闸建设到1945年,綦河共运输了44.42万吨物资,有力地支援了全国抗战。綦河也成为中国第一条进行渠化梯级开发的河流。</p> <p>修建綦河船闸旧照</p> <p>尽管蒲河、綦河船闸的修建使得煤铁运输,但是水路运输时间长、运量有限(年最大运输量11万吨)、受季节影响大,加之运输损耗较大(损耗率接近10%),为保证钢铁厂等军工企业的正常需求,国民政府决定修建綦江铁路提高煤铁运输效率。1942年4月28日,綦江铁路正式动工,1945年8月,第一期工程猫儿沱—五岔段建成,1946年6月1日正式通车,1947年8月通车至綦江。该铁路尽管标准设计低(最小曲线半径163.8米,最大纵坡比12‰,钢轨重量17.4公斤/米),线路质量较差,运输能力有限(月运输量仅7000吨,6000人次)。但却是四川盆地内通车的第一条准轨铁路,为重庆的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物质。</p> <p>1947年綦江铁路通车到綦江</p> <p>綦江铁路旧照</p> <p>2020年8月15日,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之际军哥书屋第二场户外讲座拉开帷幕,带领大家走进抗战能源输送生命线綦河船闸和重庆第一条准轨铁路綦江铁路。大家驱车由主城出发,沿长江逆流而上,经过鱼洞、珞璜,开始了探索之旅。第一站来到綦江铁路起点猫儿沱,从1946年一直到1959年,綦江的铁矿石和南桐的煤矿都经过綦江铁路输送到这里,然后渡过长江,在对岸铜罐驿上岸,再由火车运送到重庆以满足工业生产所需。1959年10月白沙沱长江大桥竣工,同年12月川黔铁路渝赶段正式通车,綦江铁路退出了历史舞台,猫儿沱至五岔段废弃,五岔至赶水段成为川黔铁路的一段。1974年川黔铁路小南垭——猫儿沱的铁路专用线修建,但是猫儿沱已经不复当年的繁荣景象。如今猫儿沱已成为玖龙纸业的厂区,只有厂外奔流不息的长江是乎还在诉说当年猫儿沱的光辉岁月。</p> <p>綦江铁路起点—猫儿沱</p> <p>沿着省道106继续前进到达仁沱,转入先新路继续前进,这段公路就是在当年綦江铁路路基上修建的,公路沿着綦河弯弯曲曲前进,很多地方都是依山傍水,可以想象当年筑路工人的辛苦。很快来到了此次考察的第一站——真武大桥。这座修建于上世纪40年代的大桥由条石砌筑桥墩,然后上面架上钢筋混凝土桥梁而成,这种铁路大桥在此后30年间十分常见,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逐渐淡出历史舞台。这座大桥在铁路废弃后又成为了公路桥,直到1990年新的真武大桥建成通车后才废弃,如今大桥上已是杂草丛生,静静地屹立在綦河之畔。</p> <p>远眺真武大桥</p> <p>走在真武大桥上</p> <p>讲解真武大桥历史</p> <p>真武大桥文保牌。真武铁路大桥的文保牌上有两处错误,一是这座大桥修建于20世纪40年代而不是30年代,第二这座铁路桥是在1959年川黔铁路渝赶段通车后才改为公路桥,而不是1954年。</p> <p>离开真武大桥继续前进便来到青泊铁路桥,这座桥在构造上与真武大桥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1994年并乡建镇青泊乡并入西湖镇,这里进一步萧条,周边破旧的房屋与废弃的大桥交相辉映,仿佛在诉说当年的车水马龙。</p> <p>青泊铁路桥</p> <p>青泊铁路桥文保牌</p> <p>沿着公路继续前进,在路过贾嗣来到五岔,这里既是綦江铁路一期工程的终点,又是与川黔铁路的交汇点,还是綦河大民闸所在。1945年3月,綦河渠化二期工程完工,同年8月綦江铁路铺轨至此,也许从那时起五岔便成为水陆联运的重要节点,一批批从小鱼沱、南桐的煤铁从这里上岸装车再由铁路转运到猫儿沱,再装船运往重庆。漫步在大民闸上,石质的船闸依然坚固,尽管随着水运的衰落,船闸早已停止使用,但是走在坚固的大堤上,遥想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大后方军民克服重重困难修建抗战物质生命线的情景。继续参观了车滩大利闸后,便驱车几十公里来到三江继续参观老三江火车站和大中闸。</p> <p>大民闸的名牌</p> <p>大民船闸内部,可以看见石制闸门</p> <p>车滩大利闸</p> <p>大利闸的钢制闸门</p> <p>老三江火车站坐落在蒲河南岸,与新三江火车站隔河相望。火车站边有一座綦江铁路新线工程完成纪念碑,上面记载了新中国成立后,綦江县民工修筑铁路的过程。1947年8月綦江铁路通车至綦江后,由于受物价飞涨、战争等影响,铁路仅仅往前修了几百米就停工。直到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重新开始修建綦江铁路,1950年10月通车至三江,1952年1月通车至赶水,1953年7月通车至温塘,至此綦江铁路全线完工。1954年綦江铁路进行第一次改造,将轻轨全部更换为重轨,使铁路运量提高了30%-40%。1956年川黔铁路开工,为节约成本,川黔铁路利用率綦江铁路五岔—赶水间线路,由于綦江铁路技术标准过低(最小曲线半径163.8米)再次对部分线路进行改造,并对三江、綦江火车站进行迁移。此后随着川黔铁路通车以及电气化,旧有线路不断被改造,如今綦江铁路除了青泊、真武两座大桥遗址,还有就是老三江火车站以及老蒲河大桥还能依稀寻找到当年綦江铁路的影子。</p> <p>綦江铁路新线工程完成纪念碑,这也是新中国四川铁路建设第二座纪念碑</p> <p>漫步在老蒲河大桥,这也是50年代綦江铁路的遗存</p> <p>90年代川黔铁路电气化改造修建的新蒲河大桥,桥后面就是蒲河大智闸</p> <p>离开老三江火车站,来到考察的最后一站—石溪口大中闸,由于通道被锁住,最终没有走上船闸,但是站在远处遥望船闸,依然能感受到他的雄伟。</p> <p>整个考察穿越江津、綦江两个区,行程达百余公里,对部分綦江铁路旧址、綦河船闸进行考察,掌握一些第一手资料,也让大家在整个行程中进一步加深认识,使大家受益匪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