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了《红楼梦》,便读懂了人生

雾都先生

<p>《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著作,里面闪耀着的哲学思想会让在尘世间的我们学到了生活的智慧,我相信如果读懂了《红楼梦》,便读懂了人生。</p> <p>一部《红楼梦》首先会让我们明白人来自何方,又将归何处。在书中的前部分,贾雨村论到“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两种,余者皆无大异。若大仁者应运而生;大恶者应劫而生。”“所谓仁者生于国运昌盛之时,且修治天下,大恶者生于国运衰亡之时,且扰乱天下。正邪二气偶遇则搏击而不相让,气必赋人则生出非大仁大恶的第三种人。”</p> <p>《红楼梦》第三十一回,史湘云的阴阳论说到“天地间都赋阴阳二气所生,或正或邪,或奇或怪,千变万化,都是阴阳顺逆。”这是朴素的唯物论思想,人来自然,事物的变化皆是“阴阳顺逆”,气必赋人。因为有这样的哲学理论,整部《红楼》都充满了崇尚自然的人文气息。</p> <p>在小说的第十七回写到贾政领宝玉及众清客游大观园行至一处时,贾政喜其“清幽”气象,引出了宝玉关于“天然图画”的议论。他依据“天然者,天之自然而有,非人力之所成。”的言论说出了“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的哲学思想。体现了道家“天道自然,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反对人为穿凿的思想。</p> <p>《红楼梦》第七十七回,宝玉还对身边的丫环说过“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也和人一样。”天地生人,草木有情,万物有灵,所以人应像自然一样纯真,自由的活在天地间。看大观园里的女儿们自由自在的张扬着自己的个性,执著追求着自由。巾帼不让须眉的王熙凤,美若西施,心如比干的黛玉,敢作敢为的女中丈夫探春,憨直天真,率性而为的史湘云,身为下贱,不畏权势的晴雯,忠贞刚烈,宁死不辱的尤三姐。她们如大自然的花儿,按上天所赋的天性活着。这是《红楼》对人和万物的哲理性阐述。</p> <p>世间万物千变万化,万事无常,万物有生有灭如同自然界不断运动且有规律。月盈则亏,水满则溢,盛极必衰,兴久必亡。这是《红楼梦》里最深刻的哲学思想。</p> <p>《红楼梦》第一回,作者以石头与一僧一道的谈话方式写到:“那红尘中虽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持......瞬间则乐极生悲,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而《好了歌解》则用一系列的形象对比深刻揭示了人世悲欢因时递变,升迁荣辱迅速变换,一切都在永恒的流动中。</p> <p>《红楼梦》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后托梦王熙凤说过“荣辱自古周而复始,非人力能保,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不过是瞬息繁华。”盛筵必散。而《红楼梦》里的人物于这种瞬息万变的世界,既定的命运中不自知。宝玉被警幻仙子点过后仍然不顿悟,王熙凤也在暂时的盛世里把秦可卿的嘱托忘记得一干二净,一步一步走向荒凉无奈,贾府也树倒猢猴散。荣华易尽,终要退步抽身。人生世事如万木生长,枯荣有序。这是《红楼梦》要告诉我们的人生经验,它终会帮助我们体验人生,无论何时何地,每个人都会面临着生死离别,苦乐相随的日子,读过《红楼》后,你当懂得潇洒里有悲凉,悲凉里有潇洒的道理。</p> <p>“死亡”一直是人类都在思考的哲学问题。《红楼梦》里关于死亡的思考,将会让我们坦然的面对生命。黛玉的一曲《葬花吟》让宝玉想到自家的繁华胜景总有一天会消失,那么到时这些女孩老了,死了的时候,自己又在哪里?大观园又在哪里?最后引申出所有哲学家都会思考的问题:那就是死亡之后自身的归属,还有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在自己死后的归属,无穷无尽的思考与推求,最后竟发现自己一无所知,觉得人类渺小,然后说出了“逃大造,出尘网”始可解释这句话。千里搭长棚,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死亡是必然的,那么所有的荣辱悲欢爱恨也终要散去,人活着当如黛玉在曲中所唱的那样“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质洁来还去。”</p> <p>一部红楼让你不出门便可阅尽人事沧桑,那种饱和着强烈历史感受和人生体验的哲理,饱经人世沧桑之后产生的荣久必枯,兴久必衰的哲理观念,荣辱祸福顿时易势而带来的往事不堪回首的失落感和穷通有命,浮生若梦的幻灭情绪,对韵华易逝,青春虚度的感叹,有对旧欢星散,爱情失意的衰婉,有对被撕碎的美的事物的痛惜与追怀。这些都让我们产生深深的共鸣,生活如此多变,我们是如此渺小,但《红楼梦》终告诉我们,无论遭遇何种境地,我们当坦然面对,如宝玉般用爱怜的目光爱惜和尊重所有美好的事物,无论世事有多艰难,我们来自自然,也终归自然,我们当如大观园的女儿诗意的生活。</p> <p>《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也是一部将人情世故刻画得入木三分的人情小说。世态炎凉看得有多透彻,戳破时就有多深刻。曹雪芹潦倒一生、倾其一生写出的《红楼梦》,即使摘些片言只语,也足够我们用一生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