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号仓颉中学肖静】希望再次遇到您

<p> 今天是培训学习的最后一天,其实也就三天,但我依然很希望马上结束,因为这个假期我一直在工作,今天也是高三补课的最后一天,是的,我的假期真真正正只有五天。</p><p> 我提早10分钟来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和同事们闲聊假期的打算,顺便扫了一眼讲桌上的名字,“张宏”。我对于“宏”这个名是有一些崇拜的,但凡我认识的人名里有“宏”字的,都是有一些成就的。</p><p> 不多会儿,张宏老师走上讲台,只觉得是一位精神饱满的学者形象。主持人不例外开始介绍这位老师,我以为三言两语就结束了,我又以为六言四语就结束了……我相信那张A4纸一定是满满的字。我也相信在坐的同仁和我一样不由得投出惊叹、崇拜的眼光。</p><p> 张老师讲述他的工作经历,分享他的教学经验,他的人生规划。他说得很淡然,但我们听得很入迷。没有一个人的获得是轻而易举的。他的努力,他的勤奋,他的善思注定了他必自信,他必睿智,他必成功!</p> <p>  张老师与别的老师不同,虽也有课件,但也只是提纲类的文字,虽有座位,但他非要走到我们中间来。你听他讲课,像是在看表演,在赏朗诵,在听演讲……</p><p> 他读“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我不由得咽了口水。</p><p> 他读“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我不由得干呕。</p><p> 他读“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我不由得打了寒颤。</p><p> 他读“日月之行,月出其中。星汉灿烂,月出其理”。我真就觉得眼前的这个人就是充满豪情壮志的曹操。</p><p> 他读什么,你就会不由自主进入到情景中去。</p><p><br></p><p><br></p> <p>  总觉得这种情景似曾相识。</p><p> “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p><p> “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p><p> “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p><p> 梁实秋先生写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的梁启超先生的形象,我终在现实生活中遇见了。他的声音洪亮而激亢,他的讲解酣畅淋漓,他的魅力光芒四射……</p><p> 张老师与梁启超先生一样,是一个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p> <p>  三天培训终于结束了,我期待的假期终于来了,但我又有些许失落。如果可以,我愿意从我的五天假期里再减去两三日,只为张宏老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