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8月16日一早,从上海出发,坐了将近9小时的高铁,于傍晚5点半到达贵阳,开启5夜6天的黔东南之旅。刚放下行李,就打滴赶往“甲秀楼”,在最适宜拍摄的时辰遇上美丽的云彩,记录了一组蓝调照片......</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纯佳视角</p><p> 喜欢蓝调,她能营造一种静谧,深邃还略带一些神秘的感觉和氛围......</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让我们跟随镜头去游览甲秀楼吧</p><p><br></p> <p> 著名古楼阁甲秀楼矗立在贵阳南明河中的万鳌矾石上,从古到今甲秀楼经历了六次大规模的修葺。历经四百年的风吹雨打而仍旧矗立不倒,它是贵阳历史的见证,是贵阳文化发展史上的标志。</p> <p> 甲秀楼始建于明万历26年(1598年),明万历年间(1573—1620)巡抚江东之于此筑堤联结南岸,并建一楼以培风水,名曰“甲秀”,取“科甲挺秀”之意。有浮玉桥衔接两岸。</p> <p> 天启元年(1621年)焚毁,总督朱燮元重建,改名“来凤阁”。清代多次重修,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巡抚田雯重建,并恢复原名。</p> <p> 现存建筑是宣统元年(1909年)重建的。楼上下三层,白石为栏,层层收进,由桥面至楼顶高约20米。南明河从楼前流过,汇为涵碧潭。楼侧由石拱 “浮玉桥”连接两岸,桥上有小亭一座,叫“涵碧亭”。甲秀楼朱梁碧瓦,四周水光山色,名实相符,堪称甲秀。</p> <p> 楼曾几毁几建,1981年维修一新。重修中,发现楼阁底层石墙中嵌有诗碑,后有8块诗复嵌于底层楼壁。甲秀楼前原竖有铁柱二根,一为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云贵总督鄂乐泰镇压古州(今榕江)苗民,收聚兵器,铸铁柱标榜功绩;二为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云贵总督勒保镇压兴义布依族王囊仙起义,收聚兵器所铸,两柱皆有铭文。二根铁柱现存省博物馆。</p> <p> 明清以来甲秀楼便是文人骚客聚集之处,高人雅士题咏甚多。现楼内古代真迹石刻、木皿、名家书画作品收藏中,清代贵阳翰林刘玉山所撰206字长联为一绝,比号称天下第一长联的昆明孙髯翕大观楼长联还多26个字。</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谢谢观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