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研读》之【第五章】

渡劫

<p>【第五章】</p><p>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p><p>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p><p>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p><p>虚而不屈,动而愈出。</p><p>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p><p><br></p><p>这一章,说的是私藏。以天地圣人之非常道,讲人的常道。天地橐龠,是非常道。人性气息,是常道。非常道是公开讲的,常道,是不公开讲的。常道不可道,数穷也说不明白,于是,只要守中即可。守中,要知道中在何处,这个需要自己去体验。</p><p><br></p><p>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p><p>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p><p>仁是什么?千古人们注释无限,很混乱。</p><p>仁字,从人从二。与人有关。</p><p>二,从一重复之。</p><p>一字有很多功能,重复是其一。</p><p>二,一之一,是重复再重复之意。</p><p>重复之后,产生了对比,故二有共同、平等之意。</p><p>仁,就继承了二字的平等之意,是平等对待的人,引申为平等、慈爱,平和等意义。</p><p>刍狗,古来的乱七八糟的解释也很多。后来,在搞不明白其意的时候,接受了庄子里的解释。</p><p>《庄子·天运》:“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齐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蘇者取而爨之而已。”</p><p>这一段,不足信。网上有人进一步解释说:</p><p>(因为用不起猪、牛、羊等大的牲畜)。随着社会风气的演变,人们渐渐不再用真的狗,而是用草扎一只狗形来代替(就相当于后来在拜祀的时候,用面做的猪头来代替真的猪头一样)。刍狗做好以后,在还没有用来祭祀之前,大家对它都很重视,碰都不敢随便碰;等到举行祭祀以后,就把它扔下不管了。</p><p>祭祀,拿草扎小狗来代替祭品,这在上古,有可能吗?</p><p>祭祀祖先,一定会拿出好东西来,而且是精品,怎么拿草编模型来糊弄祖先呢?牵强附会。</p><p>刍,芻字字形从两个刍。刍是简化字形。</p><p>许慎对这个字的解释有误导。</p><p>《说文》刍:“刈艸也。象包束艸之形。叉愚切”。</p><p>刈艸,就是割草。</p><p>这个解释是粗暴的,他没有好好理解勹字。</p><p>勹(bao),即包裹。</p><p>许慎只知道勹是“包裹”之意,而没有进一步理解它的引申意义,即爱护。</p><p>包字从勹,是抱着幼儿之意,是爱护之意。</p><p>刍,从勹从屮,不是“刈草”,而是“爱惜草”之意。芻字从两个刍,是更加爱惜草之意。谁这样爱惜草呢?是一个会“反刍”生物,牛。</p><p>故刍,本义是牛爱惜草而反刍之意。引申为珍惜,小心对待。</p><p>雏字都认识吧,一般认为是小鸡,其实是幼鸟。鸡是人们驯化了的鸟,所以,雏字就给了小鸡。</p><p>现在看刍狗吧。</p><p>刍狗,小狗也。而且是可爱的那一种,因为刍有爱惜之意。</p><p>刍狗是人们喜欢的小狗狗,私养而喜爱。</p><p>现在知道“天地不仁”什么意思了吧?</p><p>天地不是公平对待各种事物的,是有私的,是有爱惜的。</p><p>天地,把万物当他们的狗狗一样爱惜。</p><p>圣人呢,也不仁,也有私珍爱,就是百姓。</p><p>天地圣人都有私,这是非常道。</p><p><br></p><p><br></p><p>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p><p>虚而不屈,动而愈出。</p><p>天地的私,譬如橐龠。</p><p>橐龠,是鼓风的器具。</p><p>古代烧火时,用橐龠来吹风。</p><p>橐,是袋子,一般用皮制成。</p><p>龠,是管子。</p><p>橐里的气通过龠发出,吹出风,助燃。</p><p>所以,虚而不屈,一直支撑着,形成空间,储存空气。积压之后,迅速的发出,即动而俞出。</p><p>橐龠,是天地的私藏,万物皆在其中。</p><p>这个象,是非常道,随便说,但要知道,天地之间有橐龠。</p><p>若能找到天地之间,就会发现常道。</p><p>常道者,不可见之道。</p><p>依据橐龠之象来找,必可发现。</p><p>多言数穷,不如守中。</p><p>这个道理,需要自己去发现。我说太多也没用。</p><p>即使以无数之言来讲,也讲不明白。</p><p>只要记住一点,在中间去找就行。</p><p><br></p><p>清阳于2020.8.2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