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民间艺术的奇葩<br> ——户县农民画<br><br> 陕西鄠邑地区(原为户县)的农民画,从传统的剪纸,刺绣,等民间艺术中孕育出来的。起源于新中国的五十年代初期。<br> 从70年代开始,经过提高、创新、成熟、由农家自乐,逐步走出户县,走向全国,成为全国影响力最大的农民画乡之一。以致风靡了世界。<br> 半个多世纪以来,鄠邑农民画经久不衰,生机勃勃,日益创新,各种作品成千上万。并且受到国外友人的喜爱,被循环参展。被爱好者和各大博物馆收藏。甚至当作礼品,馈赠给外国元首。农民画,画的是生活,讲的是精神。用朴实靓丽的色彩和丰盈的内涵,独特的现实感,立足于艺术之林,成为艺术界的奇葩。</h3> <h3> 户县农民画之所以名冠四海,它是由于地域造就的,有很深的文化底蕴。<br> 自古以来鄠邑区(户县)就是帝王的浏览赏玩之处。 有美陂、有古镇、有草堂寺的烟雾、等美景。是秦汉时代的上林苑、是唐代的游览胜地,人文历史遗迹众多。杜甫、岑参、苏轼、程颢等文人墨客都曾在此泛舟、赋诗,有“关中山水最佳处”之美誉。<br> 美陂湖区域文化遗迹丰富、时间跨度长,秦惠文王设上林苑。美陂为上林苑之一,湖区范围内有周季王陵、秦九女冢、空翠堂等景点遗迹10多处。所以这里文化资源丰富,人文地理卓越,人们思想敏捷生动海涵。对户县农民画的风靡奠定了丰厚的内涵。<br><br>注:美字原字为氵偏旁的美字,美篇中无此字,无法显示。故文中都以美代之,不再告之。</h3> <h3> 户县现在被称鄠邑【hu yi】区,它的名字颇有历史渊源,但也曾经历过变化。据《西安地方志》记载:夏时称扈国,商时崇国,周为丰京,秦共公二年(前607年)灭崇国设扈邑,孝公改扈邑为鄠县,以古扈国在此,“扈”与“鄠”通用而得名。1964年9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鄠县”改为“户县”。2016年12月30日又恢复为鄠邑区。</h3> <h3>《美陂行》就是杜甫和岑参兄弟,曾在美陂游玩。留下的诗篇佳作。<br><br>《美陂行》:(节选)<br><br>岑参兄弟皆好奇,携我远来游美陂。<br>天地黯惨忽异色,波涛万顷堆琉璃。<br>琉璃汗漫泛舟入,事殊兴极忧思集。<br>鼍作鲸吞不复知,恶风白浪何嗟及。<br>主人锦帆相为开,舟子喜甚无氛埃。<br>凫鹥散乱棹讴发,丝管啁啾空翠来。<br>沈竿续缦深莫测,菱叶荷花净如拭。<br>宛在中流渤解清,下归无极终南黑。<br>半陂以南纯浸山,动影袅窕冲融间。<br>船舷暝戛云际寺,水面月出蓝田关。<br>此时骊龙亦吐珠,冯夷击鼓群龙趋。<br>湘妃汉女出歌舞,金支翠旗光有无。<br>咫尺但愁雷雨至,苍茫不晓神灵意。<br>…<br>译文如下:(一笑)<br><br>岑参兄弟同探奇, 忽然天地暗出色。<br>波涛之下琉璃石, 水势浩瀚浮舟入。<br>…<br>怎知鼍龙被鲸食, 行船歌声惊鸭鸥。<br>丝管齐鸣唤草木, 一片晴霁景象新。<br><br>竹竿连线测水深, 菱叶荷花被冲净。<br>船到湖心如渤海, 终南山峰映湖中。<br>…<br>黄昏船过大定寺, 美陂水面映月光。<br>夜晚美陂灯遥映, 如同骊龙在吐珠。<br><br>音乐远闻如击鼓, 游船竟渡如龙逐。<br>游船美女如湘妃, 载歌载舞时隐现。<br>…<br> </h3> <h3> </h3> <h3>…<br> 注:美陂行(音美-měi 陂-bēi)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写的一首动人乐府诗。这首诗是杜甫与岑参兄弟同游美陂时所作,描写了天气变化中美陂的不同景象,以丰富的想象表达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全诗充满浓厚的浪漫气息和想象色彩。<br><br> 从风平浪静,众多游船升起了片片锦帆,一时间歌声四起,水鸟轻飞,特别是雨后空气特别清新,菱叶荷花干净得如同刚刚洗过,终南山倒映于水中,水波荡漾,如梦如幻,使游人沉浸其间,几乎忘却了时间,船到云际寺时天色已昏暗下来,不久一轮月魄跃出蓝田关映入水面,更是如诗如画。<br>正是在这样梦幻般感受中,诗人进而驰动神奇的联想。<br>“骊龙吐珠”、“冯夷击鼓”、“湘妃歌舞”、“金枝翠羽”一时并集,简直进入了神仙境界!<br> 杜甫诗向以写实著称,山水写景也被人称为“图经”,诗的神奇想象和描述,令人惊叹!也为户县农民画的想象打下了,深厚的创作基础。<br><br> 注:文中解字旁边应该有氵。<br>美字原字为氵偏旁的美字,美篇中无此两字,无法显示。故以解与美代之。望能谅解。</h3> <h3> </h3> <h3> 鄠邑区的草堂寺,位于东南方草堂镇,它南对终南山的圭峰、观音、紫阁、大顶诸峰,景色秀丽。这里曾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第一个国立译场。<br> 传说当地有个古井。井壁有一块石头,每当一条蛇卧于石上,就有一股白气从井中冉冉升起,在寺庙上空缭绕盘旋。关中八景之一的“草堂烟雾”即由此得名。有石碑诗“烟雾空蒙叠嶂生,草堂龙象未分明。钟声缥缈云端出 , 跨鹤人来玉女迎。”为证。<br> 鄠邑区当地对草堂烟雾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草堂寺靠近终南山,而终南山沿线一带都属于热水带地区,地下能打出温泉,每年秋冬时节水汽上升,形成薄雾,从西飘向东,看似仿佛都是从草堂寺溢出的,这是山岚水汽。<br> 另一种说法是草堂寺曾是国立译经场,香火鼎盛,终日香火缭绕,形成烟雾飘在草堂寺上空。<br> 其实,井内的地热是引起这股烟雾的真正原因。每年秋冬的早晨,天气寒冷,空气潮湿,井内喷出的热气一时不易散失,和空中的水汽凝聚为一体,就生成这一罕见的景象。若有兴趣,可到此一观。</h3> <h3> </h3> <h3> </h3> <h3>陕西的地域文化很深。十三都的帝王城沉淀了许多文化底蕴。它的民间艺术,书法、绘画、雕刻、唐诗宋词、美食小吃、秦腔、信天游都蕴含着大气。鄠邑地区的农民画,也是其中的奇葩。名扬国内外。<br>没有历代的文化沉淀,不可能让剪纸,绘画艺术蒸蒸日上,创新更迭,经久不衰。为陕西的复兴发展做出来卓越的,不可替代的贡献。</h3> <h3>苏东坡在陕西凤翔为官时,有朋友送来美陂鱼,苏轼食之倍感味鲜。故赋诗《美陂鱼》一首流传至今。<br><br>《美陂鱼》<br><br>宋代 文/苏轼<br><br>霜筠细破为双掩,中有长鱼如卧剑。<br>紫荇穿腮气惨凄,红鳞照座光磨闪。<br>携来虽远鬣尚动,烹不待熟指先染。<br>坐客相看为解颜,香粳饱送如填堑。<br>早岁尝为荆渚客,黄鱼屡食沙头店。<br>滨江易采不复珍,盈尺辄弃无乃僭。<br>自从西征复何有,欲致南烹嗟久欠。<br>游鲦琐细空自腥,乱骨纵横动遭砭。<br>故人远馈何以报,客俎久空惊忽赡。<br>东道无辞信使频,西邻幸有庖几酽。<br><br>简译文:(一笑)<br><br>霜后竹子破开做篓, 用竹篓去捉美陂鱼。<br>美陂鱼全身长如剑, 紫色荇菜配红色鱼。<br>鲜美好看不由想尝, 锅中鱼须尚在摇动。<br>就用手指蘸了汁尝, 用粳稻做的饭很香。<br>鱼鲜吃的狼吞虎咽, 早年自己路过江陵。<br>在沙头镇吃过黄鱼, 楚地鱼多毫不吝惜。<br>一尺长的鱼不要了, 自从西行到秦做官。<br>好久吃不到南方饭, 秦地的鱼细小味腥。<br>鱼刺又多会被唾弃, 这次旧友送美陂鱼。<br>闲置的厨房热闹了, 邻居酱汁做了调料。<br><br>苏轼不仅是文学家,也是美食家。他自己烹制的东坡肉,香溢无比。所以流传至今。”美陂鱼”被他专门赋诗。可想它的名气之大了。<br><br>注:<br>”几”原为发音ji粉的意思,无法显示,所以让几代之。</h3> <h3> 众所周知杜甫是唐代大诗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后来被尊为”诗圣”。他能为美陂留下诗作,可见当时美陂风景之优美,也道出他喜爱此地之情。<br><br> 而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他出仕后担任的第一个官职,就是在陕西凤翔府签判。也就是今陕西省的凤翔县。他对陕西还是有很深的感情的。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也是宋四家”之一。<br><br> 从唐朝杜甫的《美陂行》,到宋代苏东坡的《美陂鱼》。两位文学巨匠的诗文中。可见古时陕西户县的文化底蕴的丰厚。</h3> <h3> </h3> <h3> 户县农民画礼赞<br><br> 作者:一笑<br><br> 渭河之滨鄠邑区<br> 南依秦岭,北临渭水<br> 一派田园风光<br> 枣子红,石榴黄<br> 玉米满场水果飘香<br> 关中平原<br> 一年到头都是丰收的景象<br> 农民的喜悦就上了墙<br><br><br> 从暮归到收粮<br> 从闲暇到农忙<br> 从吃穿到梦想<br> 从家长里短到期望<br> 农民把满腔的喜悦<br> 用大红大紫画出了畅想<br> 把贴近生活的山水人物<br> 花鸟民俗表达的丰盈吉祥<br><br><br> 情深意浓画出了内涵<br> 优美新颖表达了渴望<br> 浓艳又雅趣细腻又粗犷<br> 古朴又天工怪诞又抽象<br> 画面饱满色彩靓丽夸张<br> 这是源于生活的土生土长<br> 道是无声却有声<br> 像一句句心语从画面里流淌<br><br><br> 这是农民生活的表达<br> 这是劳动者梦想的翅膀<br> 这是丰收的喜悦<br> 这是生活的真相<br> 这是美觉的享受<br> 这是民间的艺术<br> 这是美好的畅想<br> 这是真善美在歌唱<br><br> 2020.4.30.<br></h3> <h3> </h3> <h3> </h3> <h3> 如果您有机会到西安市鄠邑区(原户县)一游。一定会被丰富多彩,琳琅满目的农民画所陶醉。被他们热情、积极、乐观的美好生活态度所感染。<br> 会从中品味出生活的快乐和幸福。画中有意,画中有趣,画中更有祝福和期待。</h3> <h3> </h3> <h3>从以上的画作中可以看出来,这些质朴的农民画,颇有大师梵高的做派。真实、而又充满期望。是接地气的热腾腾的现实生活。是一颗颗赤子之心,在畅想幸福的生活。高歌新时代,新气象。</h3> <h3> </h3> <h3> 感谢观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