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6.梅杜萨之筏</p><p>作者:泰奥多尔•席里柯(1791—1824年)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绘画的先锋代表人物。</p><p>布面油画,491x716cm,创作于1818年。现藏法国巴黎卢浮宫。</p><p><br></p><p>“梅杜萨号”事件是法国轰动一时的历史事件。1816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八为抢夺殖民地塞内加尔,派遣巨型远洋舰“梅杜萨号”远征非洲,却在布朗海峡触礁沉没。船上的官员、士兵逃上救生船,而所有的水手和妇女儿童被转移到木筏上。不料到了晚上,为保住自己的性命,救生船上的将军下令,悄悄割断拖曵木筏的绳索,致使木筏在海上漂流,结果有150人在饥饿、高温中死去。</p> <p>续前:</p><p>极富正义感的席里柯,义愤填膺地创作了这幅巨画,描绘的就是遇难者呼救的紧张瞬间:黑暗、阴沉的大海,飞扬的红巾,逆风的木筏,声嘶力竭的呼喊,浸泡水中变色的尸体,抱着儿子遗体、奄奄一息的老水手……画面突出了死亡之上的生存,绝望之后的希望!</p> <p>27.自由引导人民</p><p>作者:欧仁•德拉克洛瓦(1798—1863年)法国一位承前启后的绘画大师,对浪漫主义绘画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p><p>布面油画,260*325厘米,创作于1830年。现藏法国巴黎卢浮宫。</p><p><br></p><p>此画取材于1830年法国的“七月革命”,描绘的是硝烟弥漫的巷战场面。一位名叫克拉拉·莱辛的姑娘,又象征着自由女神,在街垒上一手举起了象征法兰西共和国的三色旗,一手提枪,奋勇当先,期待着自由的来临。</p> <p>28.裸体的玛哈</p><p>作者:西班牙杰出的画家弗朗西斯科·戈雅(1746—1828年)</p><p>布面油画,97*190厘米,于1798—1805年创作。现藏西班牙马德里普拉多美术馆。</p><p><br></p><p>此画为戈雅肖像画的代表作。裸体的玛哈以全开放的造型,完全袒露在世人面前,脸上带有一种难以捉摸到微笑。人性的真诚和世俗的忌讳在这里交织,这种尖锐的对立使这幅画神秘而迷人。</p> <p>29.灰与黑的协奏曲:画家母亲肖像</p><p>作者:美国画家惠斯勒(1834—1903年)</p><p>布面油画,144*163厘米,创作于1871年。现藏法国巴黎奥赛博物馆。</p><p><br></p><p>画面描绘的是一位老母亲的侧面像。之所以叫“灰与黑的协奏曲”,是因为画面大量运用黑色和灰色两个色调,凭借高超的技艺而和谐地展现,全然没有压抑感,反而给人一种静谧安详的舒适体验。</p> <p>30.伏尔加河上的纤夫</p><p>作者:列宾(1844—1930年),俄罗斯画家,公认的批判现实主义绘画的泰斗。</p><p>布面油画,281*131.5厘米,创作于1870—1873年。现藏俄罗斯圣彼得堡俄罗斯博物馆。</p><p><br></p><p>列宾花了4年时间创作了这幅画,以此反映下层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和社会的不公。画中11个饱经风霜的劳动者,有老人,也有少年,在炎热的河畔沙滩上艰难地拉着纤绳,精疲力竭地向前挣扎。他们个个了无生气,目光呆滞,像一群牲口卖命地干活。</p> <p>31.拾穗者</p><p>作者:米勒(1814—1875年),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p><p>布面油画,83.8*111.8厘米,创作于1857年。现藏法国巴黎奥赛博物馆。</p><p><br></p><p>在这幅画中,米勒采用横向构图,描绘了三个正在弯着腰、低着头,在收割过的麦田里捡拾剩落麦穗的妇女形象,她们穿着粗布衣裙和旧鞋子,在她们身后是一望无际的麦田、天空和隐约可见的劳动场面。作品无声地倾诉着农民的贫困与饥苦、焦虑与哀愁,隐含着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p> <p>32.奥林匹亚</p><p>作者:爱德华·马奈(1832—1883年)法国19世纪著名画家,印象主义的领袖人物。</p><p>布面油画,130*190厘米,创作于1863年。现收藏于法国巴黎印象派美术馆。</p><p><br></p><p>画中是一名裸体的风尘女子,她同洁白的床、黑奴的衣服还有手中的捧花一起,在深色的背景中显得明亮而突出。马奈一反常态,没有以典雅的色调来表现上流社会的贵妇人,而是一个平庸无奇的小市民女子,一位疲惫不堪的可怜少女,却以诸神居住的仙山圣域——奥林匹亚来命名,完全放弃了绘画的古典模式,从而为印象主义依据对世界的直接观察、来描绘个人感受的艺术追求开辟了道路。</p> <p>33.日出·印象</p><p>作者:克洛德•莫奈(1840—1926年)法国近代绘画史上最杰出的画家,印象派创始人之一,被誉为印象派之父。</p><p>布面油画,48*63厘米,创作于1872年。现藏法国巴黎马尔莫丹博物馆。</p><p><br></p><p>此画描绘的是在晨雾笼罩中日出时港口景象,是莫奈于1872年在阿弗尔港口画的一幅写生画。整个画面笼罩在稀薄的灰色调中, 笔触画得非常随意、零乱, 展示了一种雾气交融的景象。</p><p><br></p><p>莫奈终其一生都坚持着印象主义的原则与目标,对他来说,“印象主义不是一种动作性的事物,而是一种生命观”。</p> <p>34.红磨坊的舞会</p><p>作者:皮耶尔•奥古斯特•雷诺阿(1841—1919年)法国印象派画家代表人物之一。</p><p>布面油画,130.8*175.3厘米,创作于1876年。现藏法国巴黎奥塞美术馆。</p> <p>续前:</p><p>《红磨坊的舞会》中,人、色彩、光线的相互烘托,让画面产生了高度的美感和感染力。画中的光与影、明与暗的和谐组合,构成了摇曳多姿的画面,是一幅洋溢着欢乐、愉快时代精神的印象派代表作。</p> <p>35.舞蹈课</p><p>作者:爱德加•德加(1834—1917年)法国印象派画家,19世纪晚期现代艺术大师之一。</p><p>布面油画,85*75厘米,创作于1871年。现藏法国巴黎奥赛博物馆。</p><p><br></p><p>在这幅画中,作者没有把中心落在舞蹈演员身上,而是让一位老人(教练)站在中央,手里拄着一根拐杖,指导一个学生跳舞,其他学生则挤在一边休息。整体效果给人一种极为真切的现实感,让我们体会到了画面中的人物的一种更真实的存在,同时也表达了德加对这堂舞蹈课的内在感受。</p> <p>36.普罗塞尔蓓娜</p><p>作者:但丁•罗塞蒂(1828—1882年)英国“拉斐尔前派”画家,也是“象征派”的先驱,同时还是一个绘画史上少有的诗人画家。</p><p>布面油画,159*93厘米,创作于1880年。现藏英国伦敦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p><p><br></p><p>此画取材于希腊一罗马神话故事,罗马神话中的普罗塞尔蓓娜,即希腊神话中的珀尔塞福涅,是冥王哈得斯的妻子。传说她是大神宙斯和谷物女神德米特尔所生的女儿。当她在丛林中采摘花朵时,土地突然裂开,冥王哈得斯从地下跃出,将普罗塞尔蓓娜劫入冥府,强娶为妻。她的母亲谷物女神德米特尔悲痛万分,到处寻找自己的女儿,以致田地荒芜,谷物不收,人类陷入饥谨之中。大神宙斯只得出面裁判,令冥王哈得斯准许普罗塞尔蓓娜每年的春天回到母亲身边居住,因此,她也被喻为象征播种与丰收的女神。</p><p><br></p><p>罗塞蒂的这幅作品,实际上是托普罗塞尔蓓娜之名的一幅肖像画。黑色的背景代表着冥界的世界,普罗塞尔蓓娜手中拿着一枝石榴,正在凝神暇想,思念地面上阳光明媚的生活。石榴6月结果,是她唯一能带回冥国的果实。从色调上来看,绽开的红石榴也形成点睛之笔,是全画最醒目的地方。作品充满了文学的想象力和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p> <p>37.十五朵向日葵</p><p>作者:文森特•梵•高(1853—1890年)荷兰画家,后印象派的三大巨匠之一。</p><p>布面油画,梵•高绘制了插在花瓶的向日葵系列作品,有3朵、5朵、12朵、以及15朵(有三幅)。这三幅的画幅大小相似,约93*73厘米;创作于1888年8月至1889年1月,现分别藏于英国伦敦国家画廊、日本东京兴亚美术馆、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p><p><br></p><p>画作中,向日葵简单的插在花瓶中,呈现出令人心弦震荡的灿烂辉煌。其色彩和笔法,体现了既狂放不羁又充满激情的亢奋艺术风格,这似乎是画家生命与精神的自我流露,也折射出了他对人生的批判和对自己命运的抗争。</p> <p>38.星月夜</p><p>作者:文森特•梵•高(荷兰)</p><p>布面油画,73.7*92.1厘米,创作于1889年。现藏美国纽约现代美术馆。</p><p><br></p><p>1889年,焚•高与自己的朋友高更,发生了一次激烈的争吵,使他精神再次达到不能自控的癫狂状态,甚至割下了自己的一只耳朵。之后,被人强制送入疯人院。但他对于绘画和艺术的狂热追求,并没有停止创作,此画就是这段时期的代表作。</p><p><br></p><p>画面是一个普通的夜,却呈现非同一般的艺术感:月亮像一个变形的漩涡,一团团放大了的星光,巨大、卷曲旋转的星云,柏树、教堂、小屋和山峦,一切都似乎变得活跃起来。这便是梵高狂迷的幻觉世界!</p> <p>39.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p><p>作者:乔治•修拉(1859—1891年)法国新印象主义的创始人之一。</p><p>布面油画,207*308厘米,创作于1884—1886年。现藏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p><p><br></p><p>《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是新印象主义典型的代表作,也是一幅在世界美术史上具有纪念碑式意义的油画作品。画作反映了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巴黎附近的奥尼埃的大碗岛上聚集了许多游玩的人。整个画面以绿色为主调,以紫、蓝、红、黄等色作辅色,整个画面在色彩的量感中取得了均衡和统一。</p> <p>40.呐喊</p><p>作者:爱德华•蒙克(1863—1944年)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享誉世界的挪威艺术家,西方表现主义绘画艺术的先驱。</p><p>纸上粉笔画,91*73.5厘米,创作于1893年。现藏挪威奥斯陆国立美术馆。</p><p><br></p><p>蒙克以极度夸张的笔法,描绘了一个变了形的尖叫的人物形象,把人类极端的孤独和苦闷,以及那种在无垠宇宙面前的恐惧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p> <p>41.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p><p>作者:高更(1848—1903年)法国后期印象派三大巨匠之一。其风格起始于印象主义,后又受到象征主义的影响。</p><p>布面油画,141*377厘米,创作于1897年。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p><p><br></p><p>这是高更以最大的热情完成的一幅“宏伟的作品”。画面长达近4米,从右到左依次向我们展现了人生的不同阶段以及时间流逝和生命消失的过程。画面的右端,地上躺着一个出生不久的婴儿,他代表着生命的诞生和开始。中间一个正在伸手采摘果子的青年,代表生命的成长和成熟。画面的最左端是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代表着生命的死亡和终结。</p> <p>42.圣维克多山</p><p>作者:保罗•塞尚(1839—1906年)法国后期印象画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p><p>布面油画,63.5*83厘米,创作于1902—1906年。现藏瑞士苏黎世市立博物馆。</p><p><br></p><p>1906年,在他67岁那年的一天,画家在郊外作画突遇暴风雨,但他坚持在雨中作画,后来昏倒在回家的路上。第二天,他又坚持去花园作画,再次昏迷并于当天逝世。因此,这幅《圣维克多山》也就成为其绘画艺术的终结,也是画家生命的终结。</p><p><br></p><p>在一片没有人迹的广阔天地间,雄伟的大山似乎从明朗清澈的大气中升起;它那坚实的、凹凸起伏的身形,映现在闪烁的光影之中。全画气势庄严、崇高,略带忧郁,反映了塞尚深沉的精神世界。</p><p><br></p><p>《圣维克多山》的色彩和形式具有相同的重量。构建新视角的主要方法包括冷色和暖色的并置、以及形式的大胆重叠。光线不再是被描绘物体的“局外人”;而是从内而外发出的光芒。画家渴望得到的是二维真理,而不是三维技巧。</p> <p>43.红色的和谐</p><p>作者:亨利•马蒂斯(1869—1954年)法国画家,野兽派的代表人物。</p><p>布面油画,177*218厘米,创作于1908—1909年。现藏俄罗斯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美术馆。</p><p><br></p><p>这幅画表现的是一位妇女在餐桌前忙碌的情形,画面中每一件物品和每一处景色,都脱离了它们实际中的本来面目,画家精心地把三维空间描绘在了二维空间的红色平面上,用单纯的线描和色块的组合,形成装饰感的画风。纯净的色彩,显得明丽而静雅,给人以梦幻般清纯、宁静的感受。</p> <p>44.吻</p><p>作者:古斯塔夫•克里姆特(1862—1918年)奥地利维也纳分离派的创导者,奥地利象征主义和新艺术主义代表人物。</p><p>布面油画,180*180厘米,创作于1907—1908年。现藏奥地利维也纳国立美术馆。</p><p><br></p><p>《吻》中的女人双眼闭合,娇柔地依偎在男子的怀中,仿佛正沉浸于爱情的兴奋喜悦中,流苏状的飘坠装饰条在女人身下如瀑布水帘般摆动,覆盖了下方花团锦簇的类似河岸的斜坡,这是这幅爱侣拥吻场景中唯一的现实事物意象。画家把镶嵌画的装饰趣味引入绘画中,这种既像是一幅油画,又像是一幅图案画,同时又具备工艺画特点的创作风格,是他在绘画史上所做的史无前例的创新。</p> <p>45.梦</p><p>作者:亨利·卢梭(1844—1910年)法国画家,为原始派开山鼻祖,其画法无门无派,属超现实主义,因此其作品具有强烈而鲜明的个性。</p><p>布面油画,204.5*298.5厘米,创作于1910年。现藏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p><p><br></p><p>《梦》是卢梭逝世前最后一幅杰出的油画作品。在画面左角,卢梭将他初恋时的情人画在沙发长椅上,置身于充满梦幻的热带丛林中。在这片森林里,奇花异草郁郁葱葱,两只狮子虎视眈眈,还有隐藏在森林深处的大象和禽鸟,以及惨淡月光下吹奏长笛的黑人,营造了一种异国情调和带有神秘意味的梦幻之境。</p> <p>46.启航</p><p>作者:马克斯•贝克曼(1884—1950年)德国表现主义画家,新客观派三巨头之一。</p><p>布面油画,高215.3厘米,创作于1933—1935年。现藏美国纽约现代美术馆。</p><p><br></p><p>1937年,贝克曼因受德国纳粹分子的迫害而流亡阿姆斯特丹,这是他离开德国前夕的作品,具有深刻的寓意。左、右两幅画画面昏暗,描绘的是折磨场景:受害人都被五花大绑,失去自由,正在遭受纳粹的迫害和恐吓。中间这幅画,色彩明亮,充满喜悦,全家老小乘船出海,寄托了画家对未来的美好憧憬。</p> <p>47.记忆的永恒</p><p>作者:萨尔瓦多·达利(1904—1989年)西班牙画家,20世纪超现实主义大师,有画坛”怪才”、“20世纪艺术魔法大师”之称。</p><p>布面油画,24*33厘米,创作于1931年。现藏美国纽约现代美术馆。</p><p><br></p><p>画面中,远方的大海、山峰都沐浴在余晖中,一个长着长长睫毛、紧闭眼睛、好像正在梦境中的像鱼又像马的怪物躺在海滩上。橙色平台上长着一棵枯死的树,还有一个爬满了蚂蚁的钟表。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还有三只钟表都变成了柔软的、如同面饼一样,或挂在枯树枝上,或搭在平台的边缘,或披在怪物的背上。在这里,时间被强烈扭曲了,停止了。这种对时间疯狂流逝的独特表现手法,表达了某种痛苦和无奈的生命现实,暗示了个人情感在物质世界挤压之下迸发出的无法回避的力量。</p> <p>48.亚威农少女</p><p>作者:巴勃罗·毕加索(1881—1973年)西班牙画家,是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p><p>布面油画,243.9×233.7 cm,创作于1907年。现藏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p><p><br></p><p>画面上一共有5个少女,或坐或站,搔首弄姿,在她们的前面是一个小方凳,上面有几串葡萄。人物完全扭曲变形,难以辨认。画面呈现出单一的平面性,没有一点立体透视的感觉。所有的背景和人物形象都通过色彩完成,色彩运用得夸张而怪诞,对比突出而又有节制,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力。</p><p><br></p><p>这是一幅与以往的艺术方法彻底决裂的立体主义作品,一幅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名杰作。它不仅标志着毕加索个人艺术历程中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引发了立体主义运动的诞生。</p> <p>49.格尔尼卡</p><p>作者:巴勃罗·毕加索(西班牙)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是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天才之一。</p><p>布面油画,349.3*776.6厘米,创作于1937年。现藏西班牙马德里国家索菲亚王妃美术馆。</p><p><br></p><p>此画是受西班牙政府的委托,为1937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西班牙馆而创作的。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p><p><br></p><p>此画采用了写实的象征性手法和单纯的黑、白、灰三色,营造出低沉悲凉的氛围,渲染了悲剧性色彩,表现了法西斯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p> <p>续前:</p><p>毕加索自己曾解释此画图像的象征含义,称公牛象征强暴,受伤的马象征受难的西班牙,闪亮的灯火象征光明与希望……。当然,画中也有许多现实情景的描绘。左边一个妇女怀抱死去的婴儿仰天哭号,她的下方是一个手握鲜花与断剑、张臂倒地的士兵;右边一个惊慌失措的男人高举双手仰天尖叫,离他不远处,那个俯身奔逃的女子是那样地仓惶,以致她的后腿似乎跟不上而远远落在了身后;在她的上面,一位举着灯火从楼上窗子里伸出头来的妇女。这一切,都是可怕的空炸中受难者的真实写照。</p> <p>50.死与火</p><p>作者:保罗•克利(1879—1940年)瑞士画家,其最大特色是能够自由地把握线条和色彩,并通过令人难以捉摸的符号来赋予作品特别的意义。</p><p>布面油画,46*44厘米,创作于1940年。现藏瑞士伯尔尼克里基金会。</p><p><br></p><p>《死与火》是克利在人生最后几个月时创作的作品,当时他患上了恶性皮肤硬化症。处在生死边缘的克利,对宇宙、对人生、对死亡有着自己特殊的理解。</p><p><br></p><p>画家在正方形画面的中央,用简单粗重的线条勾勒出一张苍白的脸,嘴巴和眼睛由字母“T”“O”“D”组成,“tod”在德语中为“死亡”</p><p>之意。他的右手托起一个圓球,代表即将燃为灰烬的灵魂。身后是熊熊燃烧的红色火焰。他的左边有个小人,是希腊神话中以小船将死者渡过河运往黄泉之路的艄公凯伦,手握船桨,正走向火焰。这个头颅似笑非笑,似乎象征对彼岸世界的憧憬。这是克利对死亡的深刻领悟,也是他为自己谱写的一曲安魂曲。</p> <p><i style="font-size: 15px;">梵高(荷兰):《麦田•收获景象 》1888年</i></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西方绘画史上,这50幅名画也仅是沧海一粟。这些画作,打破时空的界限,把美的种子撒向人间,给我们以最鲜活、最诚挚、最富有感染力的心灵慰藉,让我们的灵魂得到升华。</span></p> <p><i style="font-size: 15px;">梵高(荷兰):《罗纳河上的星夜》1888年</i></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读完这50幅画作,在细细品味线条飞扬的神韵、色彩变化的奇妙的同时,你是否也收获了一份心灵的感动与震撼?</span></p><p><br></p><p> ——2020.8.13.于枣香居制作</p><p> 8.22.发布(今日处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