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名人作品选之六十八【雅俗共赏,海上画派的先驱人张熊】(上篇)

朱国魁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文取自《百度》及《QQ浏览器》。谢谢分享!</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张 熊(1803-1886):</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又名张熊祥,字寿甫,亦作寿父,号子祥,晚号祥翁,别号鸳湖外史,鸳湖老人,鸳湖老者,鸳鸯湖外史,西厢客。别署清河伯子,髯参军。室名银藤花馆。秀水(今浙江嘉兴)人,年青时代就移居上海,参加各种美术活动。一生收藏一万多件古董珍玩,名扬艺林,被称为“沪上寓公之冠”。</p><p><br></p> <p>  张熊最擅长画花卉,纵逸似周之冕,古媚似王武。尤其善于画大幅的牡丹,屏山巨幛,以寻丈计者愈见力量。他画的花鸟、草虫、蔬果、人物、山水都很有功力,精篆刻,绘画注重写生,亦善八分书。花鸟画初亦宗恽南田,后自成一家,富于时代气息,极受社会称赞。张熊的绘画用色艳而不俗,作品雅俗共赏,带动了一批画家活跃于画坛,时称鸳湖派,是当时在上海、苏杭一带比较流行的画风。从其学画者甚众,授徒自有一套由浅入深的方法,其课徒画稿200余页,民国时期由中华书局印行,今犹再版行世。清同治中(1862—1874),宫廷征画士,潘祖荫举荐张熊,推辞不赴,以鬻画终其身。 卒年八十四。妻钟惠珠,字心如,嘉兴人。工画梅竹及著色花卉,娟秀有致。咸丰九年(1859)作《花卉图》,有称于世,别有传。与任熊、朱熊合称“沪上三熊”。张熊亦工诗,著作有《题画集》、《银藤花馆诗钞》。</p> <p>张熊,清秀水上舍生。早居吴江平望镇,移寓郡城毛家坊,后迁锄家滩。画师石西谷渠,学传神。不乐为政。从夏之鼎茝谷授写生,三年学成,出行于世。学者甚众。赋色鲜艳,愈见力量,古雅绝俗,不离规矩。年逾八十,勤笔不辍。著有《银藤花馆题画记》、《鸳湖外史题画集》。卒年八十有四。</p><p> </p> <p>张熊(1803~1886),字寿甫,号子祥,又号鸳湖外史,郭容光《艺林悼友录》记载“家世吴江,入籍秀水。居毛家坊,曰至德堂。堂右小室,以庭有银藤花一本,因名银藤花馆”。工画,喜填词,谙音律。太平天国战乱后,迁居上海,以卖画为生,是最早寓居上海的画家之一。以花鸟画扬名海上,其画改变了传统文人画的画风,雅俗共赏,是海上画派的先驱人物。“海派”是相对于北京的“京派”而言,是在中国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初的社会历史变迁中产生的。</p><p>张熊少年学习绘画,转益多师,随着环境的变化,因势利导,终于形成自己的风格。方国权在《自有清香先宇内——海派先驱张熊的绘画及影响》一文中对张熊的绘画渊源和师承早有研究和梳理,他说,张熊的绘画渊源大多出之“吴门画派”,少年从湖州石渠(西谷)、苏州夏之鼎(茝谷)学画,得花鸟写生之法;后取法前人周之冕(服卿)、王武(忘庵),得纵逸古媚之趣;晚年吸取陈淳(道复)的泼墨法和恽寿平(南田)的没骨法。</p><p>张熊对绘画不断学习和探索,兼取诸家之长,自成一家风格。方国权称张熊“于画无不精善,举凡花卉、翎毛、草虫、山水、人物样样精到,尤擅大幅牡丹,以寻丈计者愈见力量。同时,他洒落清逸的书法和题诗,丰富了画的意趣和内涵,诗、书、画三艺并美,成为其绘画的重要特色。”</p><p>如果只是画得好,张熊无法成为海派的先驱,张熊的贡献在于思想上的突破,突破晚清正统绘画的局限,敢于由雅入俗,既追求绘画的艺术水准,又考虑市场的需求,使原来束之高阁的小众的文人画,走向商业化、世俗化、大众化,从而达到雅俗共赏的境界。</p><p>据马丽莎考证,张熊寓居上海的时间为1861年。那一年对于晚清政府来说可谓内忧外患,对外,第二次鸦片战争刚刚惨败,英法联军打到北京,放火烧了圆明园,各种割地赔款;对内,太平天国运动尚未镇压下去,江浙一带战火连绵。</p><p>张熊因太平军打到嘉兴而避难上海。去上海之前,张熊以卖画为生,兼及古董生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