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我曾经在2007年至2014年在河南济源市工作了八年。 因此有缘陪同朋友、家人、同学多次游览济源市地标历史建筑“济渎庙”。今年八月再次有幸欣赏百看不厌的“济渎庙”,把历次拍摄济渎庙的照片汇集成此篇文章想法油然而生,让更多朋友了解济源市的厚重历史,也以此纪念我的一段人生。</p> <p> 济渎庙,全称济渎北海庙,位于济源市西北2公里济水东源处庙街村,是古四渎唯一一处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南省现存最大的一处古建筑群落,被誉为中原古代建筑的“博物馆”。</p> <p> 古时济水因独流入海,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四渎”。渎的意思就是独流入海的河流。祭祀之风,古来有之,在古代以农业为主的社会中,生产十分低下,科学很不发达,人们对一些自然现象无法解释,随意想出一些山水之神,祠兴云布雨,关系五谷收成。因此,封神祭祀,是历代天子之礼,且程序繁、礼仪多。自汉代起,朝廷每年派遣重要官员定期致祭渐成礼仪定制。</p><p><br></p><p> 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朝廷为祭祀“四渎”神之一的济渎神建庙,济水原称北渎大济之神,唐玄宗天宝三年,晋封为清源公,因此又名清源祠。唐贞元十二年(796年),鉴于北海远在大漠之北,艰于祭祀,故在济渎庙后增建北海祠,宋徽宗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济渎神被封为清源忠护王,北海神被封为北广泽王。济渎庙宋、元扩建,至明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庙宇扩建到400余间,占地33万余平方米。</p><p><br></p><p> 自隋起,历代皇帝遣使莅临,举行盛大祭典活动,唐宋时期,但凡国之大事,如战争、政权更迭、祈雨甚成皇室成员的生死都要向济水神、北海神祭告,民间的祭祀活动更是频繁有加,对祭祀活动更是推波助澜,一直延续到清代,祭祀未断,庙貌不衰。</p><p><br></p><p> 因此,一部济渎庙兴衰史,也是中国古代水神崇拜史的缩影。济水在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进程中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济水源头,滋养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的首都原城;济水贯黄河而自清,历曲折而如海的独特流向,凝铸了中华民族含贞自洁、威武不屈的高贵禀性;历代文人仕子对济水的歌咏之作,也成为中华文学宝库中永不凋零的奇葩。</p> <p> 出济源城西北行四、五里路,便来到清源济渎这座占地四百多亩的古建筑群的南端。迎面矗立的便是济渎大庙的“清源洞府”的山门。这座风格独特的古建筑纯用木质叠架而起,飞檐桃角,重翘重昂的大屋顶,仅由并排竖立的四根木柱支撑。远看似乎摇摇欲坠,其实纹丝不动,稳若磐石。</p><p> </p><p> 它由宋初创建,明代复修,历经了数百年的风侵雨蚀,现仍然完好无缺。庙内现存古建筑保存较完好,是解放前夕毛泽东主席亲自用“双圈”圈阅的受保护的全国重要古建筑群之一。</p><p> </p><p> 济渎庙门前的两尊石狮,一个开口作嘶吼状,一个闭嘴作温柔状,两狮表情相得益彰。山门上“位尊四渎泽华夏,福泽千秋济众生”的板联,入木三分表达了济水的地位和作用。</p> <p>济渎庙的大门,叫清源洞府门。济水以清名扬天下,唐代济水神被册封为清源公,宋代被册封为清源忠护王,元代被封为清源善济王,屡次加封,都离不开‘清源’二字。明代重修庙宇,朝廷便以清源洞府命名济渎庙的大门。济渎庙大门上排列着7×7颗门钉,级别仅次于皇帝的九九之尊。</p> <p> 济渎庙古建筑群坐北朝南,总体平面布局呈“甲”字形。现存宋、元、明、清古建筑20余座,分为四个区:前为济渎庙,祭祀济水神;后为北海祠,祭祀北海神;东有御香院,为祭水钦差临时休息之所;西有天庆宫,为祭祀玉皇大帝和三清之处。主体建筑排列在三条纵轴线上,在中轴线上有清源洞府门、清源门、渊德门、寝宫、临渊门、龙亭、灵渊阁等;两侧有御香殿、接官楼、玉皇殿和长生阁等。有古建筑博物馆之美称。</p> <p> 经过一段200米长的御道,来到第二道门——清源门。古时这条路是专供代表皇帝前来祭祀的祭水钦差行走的。其它人只能走二边侧道。古时在这条路的两侧有几百棵柏树,但民国初年,地方政府为了筹款,把柏树全都砍下卖钱了。</p> <p>清源门全景。</p> <p>清源门近景。</p> <p> 门后小院里,左边小亭内石龟驮着厚重的碑是朱元璋的《大明召旨》。右边亭内还有一通“济渎北海庙图志”碑。</p> <p> 大明诏旨碑刻立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通高5.5米。宽1.7米。碑文是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后为了统一名山大川,各地城隍及历代忠臣烈士的神号而颁布的圣旨,字体工整,遵劲有力,此碑为研究明朝初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礼仪制度提供了重要资料。</p> <p> 清源门可以视作为济渎庙的山门,里面站着吴国著名剑师干将伍子胥欣赏的四位将军。</p> <p> 走过清源门,便是渊德门了。这是济渎庙的第三道门,它与后面的渊德大殿、寝宫为整体廊坊建筑,古时祭祀水神的最高潮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参加人员有钦差、县尹、县丞等官员及随从和宗教人士。</p> <p> 古汉柏,为东汉时栽植,相传王母娘娘在天上看到济水源头美景,高兴之际竟然将口中桃核吐于此处,吸收济水精气长成这株参天古柏。</p> <p> 清代诗人沈荣昌在古柏诗日:“汉家何人留此柏,王桃核生磐石,伏流千里养根株,脊土百年长寸尺”。</p> <p>余晖下的古柏树。</p> <p> 据史志记载,祭水神的活动在寝宫前面的渊德大殿进行,和寝宫构成“工”字形走廊。渊德大殿为济渎庙主殿,建于北宋初期,历代重修,规模宏大。清同治六年,捻军张宗禹一部占领了济渎庙,放火把渊德大殿烧为灰烬,现渊德大殿基址尚存。</p> <p> 渊得大殿遗址。遗址保存有序排位的24根立柱石墩及铺满地面的小青石砖。由此可见当年渊德大殿雄伟。清康熙曾赐匾“沇济灵源”匾额,乾隆也曾赐匾“流清普惠”悬挂于此殿。</p> <p> 进入清源洞府山门,沿着大庙中轴线上的宽阔甬道,再往北走二、三百米,便是济渎清源王的寝宫大殿。这座红墙碧瓦、琉璃脊兽、雕梁画栋、气象宏伟的古建筑物,原创建于北宋开宝年间,面阔五间,进深四架,屋顶坡度平缓。斗拱雄巨疏朗,在中州木结构中,历史最为悠久,保存最为完好。</p> <p> 寝宫建于宋朝公元973年,是河南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也是唯一逾千年的单体木构建筑,是供济渎神休憩场所。</p> <p>祭拜“济神”时的寝宫场面。</p> <p> 济神又称之为北渎大济之神。济水河神雕塑像双目微闭,面带祥瑞,气定乾坤,深深地进入了梦乡,为什么?因为济水是地下水涌出来的,很平稳很平静,没有大起大落,没有惊涛拍岸,没有向黄河长江一样坝裂堤溃,济水只有给两岸的人们带来物产富庶,带来安康,所以他才能高枕无忧,安然入睡。</p> <p>寝宫旁边有一幢“古汉柏图志碑”。碑上题有一首七律诗:“老树何年荫柘黄,至今犹带紫泥香,材高岂但倚廊庙,岁久还须作栋梁,满地风霜空凛凛,凌云节操愈苍苍,夜来明月枝头动,疑是将军宝剑光。</p><p><br></p><p> 从诗意看,“古汉柏”也就是现在巍然尚存的“将军柏”了。这棵粗可七人合抱,高达三十余米的老树,传说为唐初叱咤风云的名将尉迟敬德奉命来这里监守大庙时,曾经把战争年代自己使用的钢鞭挂在树枝上。五代后汉皇帝为了追念他的功绩,便封此树为“将军柏”。至今这棵经历千有余年风霜苦雨的老树,依然是老干扶疏,新枝茂密。</p> <p> 临渊门:是北海祠的山门,意为临水之门,建于元大德二年,面阔三间,进深四椽,是保存很好的元代建筑。</p> <p> 过济渎寝宫,便是人们称为济渎东源的小北海、珍珠泉、万泉寨等水源区了。这里万泉鼎沸,遍地涌金,状如珍珠浮地,络绎不绝,联贯而出。唐代李颀诗云:“济水出王屋、其源来不穷,伏泉数眼沸,平地流清通”。描写的正是这里的景色。向称济渎西源的龙潭,也是一处大型的自然泉组,县志中记载这里的景况是:泉水“停蓄时晶莹澄澈,月映潭空;奔注时万眼汇流,雪浪滔滔。”</p> <p> 走过临渊门,后面就是明代时期建筑的龙亭,也叫水殿。它的柱础是宋代的,柱子是元代的,而顶部为明代重修,一个小亭就涵盖了几个朝代的建筑风格。图片是龙亭原貌。</p> <p>龙亭居中,二侧是“龙吟亭”及“凤鸣亭”。三亭呈品之型布局。</p> <p>龙亭近貌。</p> <p>龙吟亭。</p> <p>凤鸣亭。</p> <p> 与龙亭相对的灵渊阁前,有一石刻勾栏,据考证这是中国目前唯一保存完整的宋代单勾栏实物。</p> <p> 迎春亭,晨霞亭,云渊阁,北海亭呈东南西北把北海湖怀抱之中。照片中童男玉女为祭拜“济神”的石雕塑像。</p> <p>晨霞亭</p> <p> 云渊阁前有宋代的万字栏杆。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集佛教和道教元素为一体的建筑。</p> <p>北海亭。</p> <p>济水之源。</p> <p> 济渎池分东西两个泉池,为济水发源地。古时济渎庙建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亭,如今仅剩一座白虎亭。</p> <p> 济渎庙西侧为天庆宫,有太清殿、玉皇殿和长生阁。</p> <p>太清殿</p> <p>太阳照耀下金碧辉煌的“太清殿”。</p> <p>长生阁全景图。</p> <p> 长生阁的高台石壁上,横嵌着元学士许有壬写的“天下第一洞天”六个古朴雄浑的大字。旁边有历代碑林长廊。</p> <p> 碑林长廊有唐宋元明清各代石刻碑碣数十幢,其中金大定年间的创建石桥记碑书法劲健,其拓片曾出国展览,元代赵孟頫的投龙简记碑十分珍贵。</p> <p>长生阁旁古柏树。</p> <p>柏树结果了。</p> <p> 玉皇殿,是天庆宫的主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眼歇山顶覆黄绿琉璃瓦,斗拱硕大疏朗,檐柱和内部构件用材硕大简洁合理,说是清乾隆年间重修,多具有明代建筑风格。</p> <p> 玉皇殿前的巨大柏树名唤将军柏,东汉时种植,树龄达2000余年。传唐尉迟敬德曾将钢鞭挂于此树上,故称将军柏。这棵粗可七人合抱,高达三十余米的老树,传说为唐初叱咤风云的名将尉迟敬德奉命来这里监守大庙时,曾经把战争年代自己使用的钢鞭挂在树枝上。五代后汉皇帝为了追念他的功绩,便封此树为“将军柏”。至今这棵经历千有余年风霜苦雨的老树,依然是老干扶疏,新枝茂密。</p> <p> 将军柏。有诗云: “老树何年荫柘黄,至今犹带紫泥香,材高岂但倚廊庙,岁久还须作栋梁,满地风霜空凛凛,凌云节操愈苍苍,夜来明月枝头动,疑是将军宝剑光。</p> <p> 每次游览总要在玉皇殿前为“将军柏”照相。因此有不同季节,不同时刻的“将军柏”身影。</p> <p> 济渎庙东侧为御香院,有御香殿、接官楼、广生殿,为祭水钦差临时休息之所。</p> <p>广生殿</p> <p>唐代济渎庙围墙遗址。</p> <p> 唐贤卢仝泉石,为青石质地,自然成型,为明代遗物。</p> <p>余晖下的建筑一角。</p> <p>做工精致的楼台亭角。</p> <p>济水河。</p> <p> 后记</p><p><br></p><p> 河南济源市是我国重要的药用玻璃生产基地。从2007年至2014年我在此工作了八年,经历了济源药用玻璃管从无到有,兴旺发达的所有片刻,见证了九十年代初,当时还在洛阳吉利区办药用安瓶厂,专程到上海买做瓶原料~玻璃管的周总、张总等老板,现在已经从加工安瓶工厂蜕变成既做瓶 ,也产管的上下游一体的药品包装企业。 </p><p> 其中周总现在已经发展到四个窑炉,十二条玻璃管生产线和二十台安瓶机;张总也拥有黄,白二座窑炉八条玻璃管生产线及百余条小瓶机的大企业。整个济源地区已经成为拥有药用,电光源以及日用模制瓶罐多品种的国内最大的玻璃生产基地。在此期间,结识了多位企业老板和为了药用玻璃发展贡献青春的年轻后生。</p><p><br></p><p> 也借此机会对仁源公司周总、关总,正宇公司姐弟张总等各位领导、朋友对我工作上的支持及生活上的照顾表示感谢!对丹阳双峰玻璃前后二代巢总挖掘,培养,推动正宇等药用玻璃企业质量上台阶表示敬意和感谢!也怀念为济源地区药用玻璃管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向前玻璃厂(已经仙逝)张同太老板。</p> <p> 2020年8月21号完稿于上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