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言懿行育桃李, 布艺绣画传精神

冬冬

<p> 嘉言懿行育桃李 ,</p><p> 布艺绣画传精神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记汉语言文学专业退休教师于涛</p><p>  </p> <p>  于涛老师退休前,曾是赤峰师专中文系的主任,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最喜欢和敬佩的老师。</p> <p>  作为管理者,她严于律己,恪尽职守,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为中文系的发展壮大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也因此深得学校和老师们的好评。</p><p> 作为教育者,她讲中学语文教学法,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她善用鲜活的教育事例,现身说法,常引得学生笑声不断,使学生对所讲内容印象深刻又获益匪浅。 </p> <p>  年代落后,教材缺乏,她与同仁为适应需要亲编教材;内容理论性强,她常以平实的语言,鲜活的事例,向学生诠释着教书育人的理念。她用她艺术家的灵动思维,激活了枯燥的教法课堂。</p> <p>  她最有感染力的地方,还是那份对艺术不倦的喜爱与痴迷,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精神。</p><p> 如今于涛老师退休,有了大把的时间自由支配,更是把自己坚持多年的爱好——布艺堆绣画变成了艺术瑰宝。</p> <p>  布艺堆绣画,被称为“碎布上的浮雕艺术”,传至今时已有千余年历史。热爱艺术的于涛老师,从看到布艺堆绣画的那一刻起,就深深的喜欢上了它。</p><p><br></p> <p>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布艺堆绣画了解的加深,制作技法的提升,于涛老师更深刻理解了这一传统技艺被赋予的文化内涵。于是,她由一个业余的爱好者,变成了一位坚定地非遗传承人。</p> <p>  她说,“人不管在哪个年龄段,都应该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凡事有所热爱并坚持才是成功的根本。”</p><p> 而她也正是这样践行己言的。</p> <p>  她常以忘我的姿态,投入到布艺堆画创作之中。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周遭的凡尘琐事,忘记了眼前的柴米油盐,只记得一剪一布,巧手轻拈;只记得运思于前,新帖绣襦。</p> <p>  一剪一境界,一布一天堂。在平凡碎布的组合之间,于涛老师营建着自己的艺术乐园。</p> <p>  作为中文系的资深教授,汉文化的滋养,也影响着于涛老师艺术创作的审美情趣。</p><p> 她的布艺堆绣画,多以民族文化为主线,题材丰富,风格多样。</p><p><br></p> <p>  既有清风雅韵,鸟语花香;</p> <p>  也有童年稚趣,欢乐时光;</p> <p>  既有红楼金钗,古风古韵;</p> <p>  也有民族风俗,活色生香。</p> <p>  平常物件,被一双巧手,幻化得艺彩流光;闲散时间,因一份执着,也变得丰富繁忙。</p> <p>  三十年的热爱,三十年的坚持。这期间,于涛老师参加布艺堆绣画比赛和展览无数,赢得奖励和荣誉众多。她先后出版了《中华民族人物头饰艺术粘贴》《布艺画装饰》《中华民间布艺·吉祥十二生肖》等书,绣画作品已经连续五年被收入《中华老人诗文书画优秀作品集》,此系列书已由国家级文学馆――中国现代文学馆列为馆藏图书,永久收藏。</p><p><br></p> <p>  “独乐乐不若与众乐乐”。对于于涛老师而言,个人所获得的成就从来不是终极目的,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才有深远意义。 </p> <p>  从2010年开始,她开始走出家门,到赤峰市红山区西屯社区做了一名手工布艺志愿者,开设手工布艺课程,手把手把布艺堆绣画的制作技法传授给社区布艺爱好者们,这一做,就是十年。</p> <p>  她还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布艺堆绣画的创作中,让这项有千年历史的技艺在未来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保留下来,传承下去。</p><p> 原来深入骨髓的,一直是祈盼民族文化能够代代相传的那份责任与大爱。</p> <p>  如今,师范学院已将布艺堆绣画作为一项教师综合艺术素养课程,在所有班级开设。这门实践课深受学生们喜爱。每周半天课,于老师特别高兴,她说,这就是传承。</p> <p>  每当看到满头花发的于涛老师,戴着老花镜,手执小剪刀,坐在工作室,沉醉在她的布艺王国时,除了敬仰,还有感动。感动于我们学校有这样默默躬耕的教育工作者,感动于我们国家有这样优秀的文化传承者。</p> <p>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她永远是那轮火红的太阳,即使隐在天幕之后,也能让你感受到她身上那散发不完的生命热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