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学习、在家学习与如何在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之间抉择

熊兰瑛

<p>  今天天气不错,上午吃完水果后,我们照例带孩子去户外活动。连续下了这么多天的雨,最近知识公园蚊子超级多,所以我们最近的户外活动转战到了和知识公园一条马路之隔的文化公园。</p><p><br></p><p> 文化公园的缺点是树荫少,但优点是有一些儿童游乐设施和基本没有蚊子。在那些儿童游乐设施中,好几个高矮不等的非常规不锈钢滑滑梯和一个钢管隧道非常受孩子欢迎。为什么说那些滑梯是非常规的,因为那些滑梯都是直接放在土丘上,且没有楼梯可以上,孩子们要玩这些滑梯,必须自己先想办法爬上这些陡峭的土丘,我自己试着爬过几次,最高那个土丘难爬的。 </p><p><br></p><p> 没想到一到游乐场,最小的瑞瑞就扶着滑滑梯嗖嗖嗖地的爬上去了,比他大一岁的七七反而爬得有点费劲,霞霞老师让七七看看瑞瑞怎么爬的,然后七七学着瑞瑞的办法很快爬上去了。看到这个场景我特别感慨,谁说一定是小孩子向大孩子学习,或者一定是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群向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学习?在一个群体中,学习随时随地都在发生,人人皆可为师!</p><p><br></p><p> 想到这里,突然想到在家上学(home school)的话题,最近几年,在家上学在美国挺火的,我有几个朋友的孩子都开始在家上学,当然,疫情是一个催化剂,但根本的原因是家长和孩子都对学校教育、特别是公立学校的教育不满。因为哪怕是美国的公立学校,也无法完全做到个性化教育,所以我是完全理解他们的选择。</p><p><br></p><p> 我自己前几年也考虑过是否要让巧儿在家上学,我倒是都没指望过国内的公立学校对孩子有什么个性化教育,但是整个环境中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和僵化的评价体系就让我觉得崩溃。那时我还没开办微微熊托儿中心,我老公也是在家工作,时间非常自由,所以能有大把的时间陪孩子学习,而且我们俩知识结构又比较互补,学科知识教学一直教到初中毕业肯定没问题,但在和老公进行多次讨论和分析之后,还是放弃了在家上学的计划。原因是觉得再好的家庭环境,也无法取代同伴交往和由此带来的群体学习,毕竟可量化的学科知识只是一个人的整个知识体系中很小的一部分,学校教育最有价值的不是读写算,而是通过学校创造的这个环境去向更多的人学习,每一个老师、每一个同学、甚至上学路上碰到的某一个人,都是她学习的源泉,都有可能成为她生命中的重要他人,我不应该也不能因为某个环境不够符合我的期望而将她的学习范围局限在我们的小环境中。</p><p><br></p><p> 也许巧儿在家上学能如愿成为我希望她成为的样子,如成为科学家、工程师或者教育家(毕竟这些领域是我比较擅长和热爱的),但是她也会因此丧失了很多的其他可能,比如她也许更擅长做一名摇滚歌手或者当一名运动员(她昨天晚上告诉我,她的一位个子很小的好友教会她爬上光溜溜的钢管,那个朋友还很会抓小鱼,她正在向她学)。我不能也不应该将她的学习范围局限在我们家庭的认知和能力范围中,否则她将很难真正超越我们。</p><p><br></p><p> 说到这里,突然有想起上公立学校的问题。很多人都问过我为啥不送巧儿去私立学校,而是上家附近的菜场小学。这个问题有意思,我的确考虑过私立学校的,毕竟菜场小学一个班人太多,而且硬件也差,但是家附近的私立学校以应试为主,让我很不喜欢。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公立学校学生来源多样化让我很喜欢,娃可以和各种各样家庭的孩子交朋友,能更早地了解各种家庭模式和生活方式,对这个世界多一些了解,稍微少一些偏见,毕竟将来决定娃一生发展的,应该不是高考考多少分,而是她是如何看这个世界,决定怎样和他人共享这个世界。</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