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1949年6月,张国华率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进驻江西,解放永新。</p><p> 16岁的女孩刘兰英,家住永新县禾川镇东门塘街(当年比较繁华的街道),家境比较殷实,在城厢小学读过四年书,天生喜欢唱歌、跳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解放永新这天,她去对面邻居最好的闺蜜家睡。大約零晨四点,车轮声、马蹄声和欢笑声,唤醒了沉睡的人们。街道邻坊不敢开门,隔着门缝往外瞧,害怕是国民党的队伍。这时候喇叭开始喊话:各位父老乡亲别害怕,我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今天永新解放了,请各位乡亲们开门迎接队伍……</p> <p> 家家户户陆续开门,满街全是穿着军服的士兵,还有女兵,解放军的笑脸让百姓放心了。</p> <p> 刘兰英和闺蜜也加入了欢迎队伍的行列。天渐渐亮了,庆祝仪式即将开始。</p><p> 队伍整齐有序,前面的士兵抬大鼓,背大号,扛小号。后面是马队,马队上的军官气宇昂轩,腰间别着短枪,短枪背带下方统一的位置系着红绸布。飒爽英姿的女兵踩着鼓点,跳着秧歌,腰间的绸缎随着欢乐的人群在空中飞舞。解放牌汽车上站满了扛枪的战士,浩浩荡荡的队伍随着暄天的锣鼓开始游行庆祝……</p><p> 群众夹道欢迎,奔走相告,解放军这支队伍是一支人民的队伍,是一支正规军。</p> <p> 这种场面让刘兰英热血沸腾,羡慕不已,萌生了强烈的当兵愿望,一路跟随队伍来到了驻队总部(西门老车站)</p><p> 只见大门口贴着军队大学招生的海报,她想:自己才读几年小学哪能进大学?</p><p>闺蜜说:回去吧!</p><p>她赖着不走,发着愣!</p><p>她的心思被几位女兵猜到了:小妹妹,是不是想当兵?</p><p>她连连点头,内心的喜悦无法控制。</p><p>有位女兵连忙汇报指导员。</p><p>指导员出来问:小姑娘,听说你想当兵,会唱歌跳舞吗?……</p> <p> 刘兰英天生胆大,有主见,跳舞正是她的特长,立刻表演《哥哥打胜仗回来》,自编自导的演出博得阵阵掌声。</p><p> 指导员笑呵呵地说:不错,如果你想当兵,明天早点过来,加入我们宣传队,你什么也不用带,轻装上路吧!</p><p> 不敢告诉父母的她,暗自窃喜,彻夜难眠……</p> <p> 天刚蒙蒙亮,她早早地起了床。母亲很奇怪地问:从来没见你起那么早,今天怎么了?</p><p>她说:昨晚吃错了东西,肚子有点不舒服,没什么大碍的。</p><p>母亲说:难怪晚上起来了几趟。</p><p>她悄悄地多穿了几件衣服:两条短裤,两件背心,两件旗袍,独自来到了总部。</p><p>战土们已经在洗漱,指导员问:小刘,怎么那么早就来了?</p><p>她说:不是说要早一点出发吗?</p><p>指导员说:情况有变化了,白天有国民党的飞机,我们目标太大,改在晚上出发,你即然来了,去吃早餐吧!</p><p> 一位女兵陪她去了食堂,她哪里吃得下,希望部队早点出发,省得被家人发现。</p><p> 中午开饭了,刘兰英父母没见到女儿,四处寻找,闺蜜悄悄的说出了秘密……</p><p> 父母先后来到军营劝说无果,奶奶哭泣责骂也无用。</p><p> 指导员开心的说:小小姑娘家,革命思想很坚定呀!我们的队伍就需要像你这样的同志。</p><p> </p> <p> </p><p> 天黑后准时出发,汽车在崎岖的公路上颠簸,几乎要把胃里的东西全部翻出来,头晕、无力。解放军战士们看到她不舒服,大声呼喊:指导员,快停车,有人晕车了……</p><p> 指导员从驾驶室里出来,将她从车厢上抱下来,坐在副驾驶室斜躺在自己的身上……</p><p> 不知半夜几点到达什么地方?晚上统一安排在一所学校教室的课桌上就寝……</p> <p> </p><p> 莲花、安仁、茶陵等地解放后,接上级命令,暂时安营扎寨,休整队伍,听候调遣!</p><p> 当时的情形,战斗还在继续,前方仍在流血牺牲。解放军每到一个地方,新招录了不少战士,在茶陵休整的日子里,部队组织新兵训练。</p><p> 白天: 跑步、越野、打被包、绑鞋带(行军高帮鞋)、练枪法……</p><p> 晚上:政治思想学习、学唱革命歌曲、宣讲英雄故事……</p><p> 训练虽苦但很充实,来自五湖四海的战友们亲如兄弟姐妹,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官兵平等,团结一致。</p> <p> 一天,夏政委与一位身穿白色衬衫,背着一顶草帽,脚穿解放鞋,国字睑上长着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约三十多岁的青年人来到营地。</p><p>夏政委高兴地说:小刘,你认识他吗?</p><p>小刘说:不认识。</p><p>夏政委:我给你介绍一下,他就是我们的张军长,还是你的老乡!呵呵!</p><p>她早就耳闻过张军长的名字。</p><p>高兴地:您就是张军长呀!</p><p>张军长笑呵呵地:小刘,来来来,我们不讲普通话,来讲一下永新的土话。</p><p>张军长问她:今年多大?家住哪里?家里还有什么亲人?小小年纪来当兵是否能吃苦?</p><p>说自己也是生在农村,是永新怀忠乡官山人,因为家里贫穷,十五岁偷偷跑去井冈山参加革命红军,已经近二十年没回家……</p><p> 平易近人的张军长最后说:我送两件礼物给你,一件是瓷碗,行军打仗吃饭的工具要带好,不能饿肚子;另一件是笔记本,每解放一个地方要记录下来……</p><p> 还说:这两件东西不是贵重物品,但是,是生活必须品,而且携带也比较方便……</p><p> 那个年代,第一次见面,收到这样珍贵的礼物,内心深处的喜悦和感动涌上心头……</p><p> 军长的每一句每一字仿佛像是父亲般的搏爱与温暖,终生难忘的第一次见面,深深地烙在她的心海里。</p><p> 后来得知,张军长曾经问过部下,解放永新的时候,有多少永新人参军?</p><p> 而刘兰英是这批参军入伍里唯一的女兵。</p><p> 张军长前方指挥千军万马,生活中还要与战士们促膝交谈,是军中出了名的好军长!唯有这种人格魅力的战将才能聚英才,行万里……</p> <p> 在茶陵休整一段时间后,部队接到指令,向四川出发。张国华军长带领的部队任务是:解放大西南</p><p> 四川是国民党的最后一道防线,有胡宗南30多万人马,拥有全部的美式武器。</p><p> 最艰苦的行军开始了。先潜部队前面开路与国民党的残留部队交战,后面的大部队徒步向四川眉山等地挺进。</p><p> 为了在预定的时间到达目的地,每天天刚蒙蒙亮出发,一直到晚上点灯才能休息。日夜兼程,日行百里,很多战友的脚上都磨出了一个个大血泡。</p><p> 特别考验的是新兵和女兵,刘兰英个子不高,体型偏瘦,然而面对大血泡,没有掉泪,更没有掉队……</p> <p> 解放战争,部队从北到南,不知道解放了多少地方政府,陡步行走4千公里终于到达了四川省泸州市,部队进行全面休整并待命。</p><p> 文艺宣传队开始学习排练《白毛女》《刘胡兰》《钢铁战士》等舞台剧,学习苏区革命歌曲。</p><p> 在一次公演活动中,演的节目是《白毛女》,战士们被剧中的故事情节深深打动,恨不得立马要上前线,与国民党反动派决一死战!……</p><p> 每天的慰问演出让战士们百看不厌,士气高昂……</p><p><br></p><p><br></p> <p> 她通过努力,在文艺宣传班担任了班长一职!</p><p> 一次训练完,她突然双眼不舒服,里面有很多沙子在游走,刺痛难忍,瘙痒流泪,看物模糊不清,平时坚强的她因害怕哭了。</p><p> 无助之下想到了张军长,排长陪她来到张军长的住处,张军长得知眼睛出问题,连忙让他爱人樊近真(正在与几名干部开会)放下手头工作与警卫员一起送她去卫生所。</p><p><br></p><p> 军长的爱人年轻漂亮,随和体贴,留着短发,满脸笑容,一副女干部形象,和蔼的安慰让她心里平静了……</p><p> 看完病返回,张军长听说没有很大问题,用永新话说:小刘,没事就好,用几天药会好的。来,你肯定没照过相?让警卫员帮你拍张独照留个纪念……</p><p><br></p><p> 张军长是为了放松她紧张的情绪,他的话语就像夏日里的一湾清泉,甘甜、味美,顿时的眼疾也好了一半……</p><p> 第二次见面,也是最后一次见面。</p><p> 军长胸藏大爱,爱兵如子,传为佳话!</p><p> </p> <p> 1949年10月1号,毛主席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全国人民欢天喜地,到处洋溢着胜利的喜悦!</p><p> 全国解放后,成都战役还没结束,国民党30万精锐部队负隅顽抗。1949年12月,刘、邓大军与二野第10、11、12、16、18军等各部队,对国民党形成弧形围剿。三天激烈的战斗,迫使蒋界石等残余部队逃往台湾,解放大西南的工作胜利结束。</p> <p> 庆功会上,张军长的讲话铿锵有力,充满了激情和力量,</p><p> 战士们磬坐如钟,鸦雀无声。张军长精彩的报告(永新话夹着普通话)搏得阵阵掌声。刘兰英身在异乡,耳闻乡音,激动不已……</p><p> 十八军每人颁发一枚解放大西南荣誉勋章,这一枚枚的勋章是全军官兵血与肉铸就的,是全军官兵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团结一心取得的。</p><p><br></p><p> 部队宣传员发表的文章是这样评价张国华:</p><p> 搏命杀场的考验,锻造他的悍勇和冷静;</p><p> 隐蔽斗争的较量,打磨了他的大胆与心细;</p><p> 政治生活的磨炼:考验着他的忠诚和洞明;</p><p> 个人命运的多舛,滋润出他的多情与温情!</p><p><br></p> <p> 庆功宴上,战友们含着泪水畅饮,憧憬着美好的未来:从此不用打仗了,回家孝敬双亲了……</p> <p> 是啊!全国解放了,南征北战活下来的战士,何尝不想过安稳日子,何尝不想娶妻生子,何尝不想有个幸福的家……</p><p> 然后,张军长的队伍经历过太多的考验和磨练,铁一般的纪律,炼出了钢铁般的意志。 </p><p>镇守大西南,是离西藏最近的一支队伍,新的远征再一次向他们召唤!</p><p> </p> <p> 西藏属于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并不多,但是国际地位非常重要。西藏的高层在帝国主义的唆使下,想搞独立。中央一致决定:解放西藏,迫在眉捷。</p><p> 毛主席、刘伯承、邓小平在选将问题上反复思良,不约而同选了张国华军长。</p><p> 高度评价: 张国华始终是一位能征善战、军政兼优的干才,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本领。</p><p> </p><p> </p><p> </p><p><br></p><p><br></p> <p> 部队进藏,人员需要重新分配,挑选身体素质较强的同志入藏。</p><p> 文艺宣传队宣布解散,女战士有的安排去了西藏,有的安置在地方工作,有的继续留在部队。</p><p> 刘兰英入伍不到一年,没选中入藏,她决定留在部队。组织安排她在部队学习发报、编码,在新的岗位上继续工作。</p><p> </p><p> </p> <p> 张国华军长接过毛主席亲笔签发的指令书,毫不犹豫的誓言:保证完成任务!</p><p> 这六个字代表的是使命,是担当,是责任,更是凯旋!</p><p><br></p> <p> 入藏准备工作并不顺利, 为了以身卒之,决定带上妻女踏上赴藏之路……</p> <p> 1950年3月,十八军派出先潜部队悄悄入藏。</p><p> 恶劣的天气,稀薄的氧气,高耸的山峰,皑皑的冰川,遍地的白骨(耗牛、骆驼等),湍急的河流……战士们英勇无畏,迎刃而上,克服重重困难,战据重要位置,为大部队的到达排除障碍,开创先行之路……</p> <p> 1950年7月,张国华军长在全军的大会上立誓:坚决把五星红旗插到喜马拉雅山上,让幸福之花开遍西藏……</p><p> </p> <p> 1950年9月的昌东战役,张军长亲自布阵, 先潜部队的潜入为三万多主力队伍迅速到达指定目标和方位提供了有力保障!</p><p> 侧面部队在高原上跨越三个省,14天行走1500华里,穿过横断山脉,两渡金沙江和沧澜江。全面形成大包抄,将藏军围、追、堵、歼……</p><p> 正面部队快速进攻昌都,一个星期全部攻下,西藏的大门被打开,和平解放西藏的曙光胜利在望。</p><p> 昌都战役是解放西藏的淮海战役。</p><p> 195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红旗顺利插到了世界屋脊上。</p><p> 人们称张军长为:佛光将军,也有藏王之称。</p><p> 然后,张军长三岁长女因疾病永远留在进藏的路上,成了他一生的痛……</p> <p> 强将难敌高原反应,张国华军长在西藏,因战争的奔波、操劳,特别是高原缺氧,引发心肺疾病,患上支气管哮喘,继而发展成严重的心血管疾病……</p><p> 中印之战,张国华司令抱病抵达前线指挥,运筹帷幄,决胜疆场,捷报频传,打出国威军威!让侵略者闻风尚胆,惨败告终。</p><p> 诸多军事专家一致首肯张国华司令是:喜马拉雅战神!</p><p><br></p><p><br></p><p><br></p><p> </p><p><br></p> <p> 小刘在发报室里常常挂念,昔日的战友,是否还健在?昔日的老乡,是否还平安?</p><p> 1952年7月,她当了三年整的兵,光荣退伍了。部队领导说:小刘,回到老家,可以继续参加革命工作,当一位妇女主任没问题,为家乡建设做贡献!</p><p> 19岁退役回到家乡,因为家庭成份的原因,并没有如愿担任妇女主任。组织安排在民兵大队工作,后来与民兵队长喜结连理,连续生了九个孩子,文革期间,举家离开县城去了农村……</p><p> 昔日16岁花季少女如今已是87岁老奶奶了。老人回忆起部队的往事,历历在目,记忆犹新,款款而谈。说到与张军长见面,老人眼中流入出幸福而骄傲的目光。</p><p> 说到张军长58岁英年早逝,她的神情流露几分的惋惜与遗憾。</p><p> 战争的无情不知道让多少年轻战士付出了生命,张军长也一样,将一生的辉煌献给了国家和民族!是最值得她敬佩和敬仰的人!也是我们永新人的骄傲!</p><p> 是呀!这一代人有着共同的信仰,为国家和民主的兴亡做出努力和牺牲,正是崇高的信念支撑着一代代人前赴后继,也是这样的一种精神,中华民族才有如今的日益强大和繁荣昌盛!</p><p> </p> <p>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p><p> </p> <p> 一次偶然的山歌采风,寻找几回才遇见她。听她讲完革命故事,听她唱完革命歌曲,内心的敬重油然而生!</p><p> 她居住的是房管部门的租房,家里一贫如洗,桌子上放着一大袋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墙上几张孙辈的奖状,成了她唯一的希望……</p><p> 她说:虽然日子过得清平,但是内心过得平静。感谢党和人民还记得她,每月可以领一千七百元的抚恤金,每逢佳节会派人慰问。现在年龄大了,又有慢性病,生活不能太多自理,靠儿女们照顾。</p><p> 她经常将部队故事当成精神财富告诉下一辈,经常唱唱革命歌曲,自寻开心。</p><p> 她说:想想过去的苦难,想想牺牲的战友,如今国家强大了,我能享受这样的待遇很知足了。</p><p><br></p><p> </p><p> </p> <p> 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p><p> 重阳节临近,永新县心连心志愿者服务队来到刘奶奶家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聆听革命故事,学唱革命歌曲……</p><p> 新时代文明的发展不会忘记曾经浴血奋战的先辈们,他们是社会的精神财富,是民族团结的力量,我们要将这样的红色故事代代相传!</p> <p> 县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局局长王水兰得知我们去开展活动,要求与我们同行。她说:这位老战士阿姨值得尊敬!</p> <p> 10月23日下午,心连心志愿者们来到刘奶奶家,瞬间,小小的房间暖和了。</p><p> 王水兰局长握着老人的双手,问寒问暖,她告诉刘奶奶,张国华军长的女儿知道了她曾经是父亲部队的战士,因为疫情特殊情况,很想回家看望她。</p><p> 刘奶奶听说我们都来自于永新县和子合唱艺术团,现场教我们唱了五首当年苏区流行的革命的歌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送郎当红军》……</p><p> 一字不差,音准节奏很棒!</p><p> 志愿者们也受到感染,唱了两首歌曲《绒花》《南泥湾》</p><p> 熟悉的旋律总能引起共鸣,现场奶奶也随我们一起唱起当年的:花蓝里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p><p> </p> <p> 只谋一面的深圳东投文旅公司王涛先生,听我讲了刘奶奶的革命故事,捎上600元爱心善款,送上他真挚地祝福!</p><p> 心连心志愿者们捎上二双软绵绵的爱心鞋,为奶奶遮挡当年行军留下大血泡的伤痕;提上二袋大米,为当年行军路上缺食少粮盛上一碗香喷喷的米饭……</p><p><br></p> <p> </p><p> 奶奶试穿了两双爱心鞋,开心的说:太感谢你们了,还惦记我行军受伤的脚。</p><p> 心连心,手牵手,因为爱我们心手相牵。</p><p> 特别鸣谢深圳旷总、南昌陈总、永新汪总的大力支持和爱心公益捐助。是他们的慷慨奉献,延续了爱的接力棒……</p><p><br></p> <p> 不忘过去苦难,憧憬美好未来!</p><p> 传播红色正能量,是心连心志愿者们前行的方向,愿大家携起手来,共同构建文明和谐社会,尽绵薄之力!</p> <p>口述:刘兰英</p><p>文字:龙小琴</p><p>审核:王水兰</p><p>视频:龙虎林</p><p><br></p><p><br></p> <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