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秋陈显文老师国画作品

张秀茹

<p>陈老师谈创作</p><p>各位画友,闲下无事,我想谈谈我这张画。</p><p>这张画的主角是那只憨憨大睡的猫,色塊较大也较重,成稳定的三角形匐伏于地。青花花盆、座子、兰花是另一体块,从左上进入画面,兰草的花叶从盆的右侧倾出,指向憇睡的猫,指引观众的视线.请向这儿瞧。玻璃鱼缸起连接作用,体块也较大,但只用淡墨线造型,是虚虚的部分,缸内3条小鱼游向懒猫,仿佛在呼叫,喂,该醒醒了!三只莲蓬面朝猫头,取得呼应。构图呈反C形,起〈兰〉承(鱼缸)转(猫)合[莲蓬)的关系明确。主次也较分明。黑白灰层次丰富,点线面也都有。</p><p>我喜欢这张画还因为有趣,通过题款"兰馨氤氲正好眠"提升了意境。</p><p><br></p><p><br></p> <p>紫藤(一)</p> <p>紫藤(二)</p> <p>陈老师 紫藤二图自画自议</p><p>各位画友,这两张小品内容相同,构图相似,前张先画一天,后者今日完成。</p><p>前张画完后仔细观察揣摩,首先肯定构图尚可,银藤花叶从上至下铺满大部画面,成为主角,十分抢眼,有蓬勃生姿春光无限之感。右下曲折而出的籐蔓伸向画外,有无尽之意,增加了张力。两只小鸟停在靠右边沿的枝上向藤花张望,次要内容,二者一开一合形成呼应。串串藤花下垂中有梢头的摆动,有风中摇曳生姿之感。但统一中又有变化(3串向右1串向左)。此外叶的黑与花的白,花的柔嫩与藤的蒼老皆有对比。多样统一法则得到贯彻。</p><p>但要挑毛病也有几处。一是花叶太浓密,留白太少,显得闷。密不透风,,疏可走马只是相对而言,密的地方还是要开点窗户。二是鸟画得太仓促,呆,没灵气。鸟的赭红色太过,与全画的素雅不配。</p><p>所以又画了第二张,着意去修正。鸟从两只减为一只,黑色的八哥与白花既对比又和谐〈都是中性色)。花香怎么表现呢?古人画踏花归来马蹄香,就画几只蜜蜂追着马蹄飞舞。我画了鸟不宜再画蜜蜂蝴蝶,用题款清风带香徐徐来提示。</p><p>第二图并非完美,如花串应有前后虚实之变化,没处理到位。</p> <p>陈老师自画自议</p><p> 《黄山雲起》</p><p>山水画构图有三远法:高远法一采用仰视角度,从山下仰望山顶,此法易把山峰画得更高峻。 平远法一采平视角度环视四周,易处理开阔的景观。 深远法一采腑视角度,登高望远,从山前窥视山后,适合表现由近极远的纵深空间。三远法可单选其一,亦可相互参用。</p><p>黄山三绝:松、石、云,此图立意表现黄山三绝之美。步骤是先画近景高峙奇崛的山石,让它从右下入画,占领显要位置。并画上石磴之道和观景台的栏杆,以显其高且险。造型以粗重迟缓的线条,略加皴擦,以淡墨多次积染暗部,力求厚重雄浑景的体量感。再画上松树,松树安排要有聚散高低关系。</p><p>继画左上两列群峰与近景形成开丶合关系,二者之间留出大片空白为云海。远山要画得概括简略,但要抓住黄山多峰的特征,勾线与墨写结合。 画最远的一列山峰时要预留一些空白为云,要画得更虚些才能推得更远。两列远山应若即若离,既不能断然分离各自为阵,又不可不分远近融为一体。</p><p>最后烘染云海。可以先喷水雾,再以极谈墨渲染云的暗部,要耐心多次染。</p><p>墨稿完成后染色,用淡赭石染山石明部,青墨染喑部和松叶,中部那列山石可染红一些,表现朝阳或夕照。最后画几只飞鸟增加氛围。呵,染白云要让其有流动感,石静云飞。</p><p>希望画友们都临摹一下。</p> <p>陈老师 自画自议</p><p>这又是一张-藤萝为题材的小品,构图分一大一小两部分,构成开合关系,以藤条连接过渡。</p><p>画花有圈写法、点厾法多种,上次用了圈写,这次用点虱。选一支稍大的羊毫或兼毫清水发开,调浅淡花青或三青〈也可调入少许白粉),从花串的上端向下点,随意一些,自然留出一些空白,从中央用中墨添画花梗和花柄。下端有花蕾,颜色浓重一些,浓墨点花萼。藤萝花串成圆锥状,但切忌画得太象锥子,尤其是中间一些的马虎一些更好,出头露面的显现圆锥特征即可。用黄色(加少许朱磦)点几点作花蕊。叶子用花青十淡墨侧锋点写再略勾叶筋。</p><p>藤条用枯笔写出。</p><p>两只八哥是关键,用铅笔勾一下形再落笔,眼神盯着对面的花串,呼应传神。也是趣味之所在。</p><p>这张画我是先画八哥,再画下边的花串和叶。感觉那两三串画得太马虎糊涂,准备废弃。又一想还是画完整再说,注意画好露头的两串后,觉得还不错。</p><p>画画就是这样,要有虚实强弱,不要笔笔都出彩,那样反而都不精彩了。</p> <p>  陈老师 自画自议《羡鱼图》</p><p>这张小品构图简单,着墨不多,它由下部的荷叶从左向右生发,右侧是湖岸突入荷塘的石头,承续了荷叶的动势。石上趴着的猫将势线转向左侧游动的鱼,从而随形〈卡纸的圆框〉构成反C形。</p><p>趣味所在是猫与鱼的关系,表现好吃鱼的猫紧盯着鱼的游走而无可奈何的情态。</p> <p>近日思乡之作,款诗为我57年前的语文老师所赐,他已92岁高龄,耳聪目明,思维敏捷,我求诗不到2小时他就从广州发来了五绝一首,真是师恩浩荡!</p><p>老恩师的题诗是</p><p>金童出云海,</p><p>诺水漾奇峰。</p><p>乡关何处觅,</p><p>黄粱系短篷。</p><p><br></p><p> 金童一一金童山</p><p> 诺水一一诺水河 皆为故乡风景点</p> <p>2O18年旅欧写生再创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