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父亲母亲牵手六十余年。那年,父亲先走了。人老失伴,留下年近八旬的母亲形单影只。</p> <p>父母亲养育了七个子女,都己成家另过。送走父亲后,怕失偶的母亲一人孤单心情寂寥,子女们聚在一起,对她说,今后,你轮流到各家住吧。每家两月,一年我们还轮不到一次呢!这样,我们也好照顾你。母亲一口回绝:“不去!我一个人能行。”</p><p><br></p><p>母亲不识字,而行事一向有主见。她生在苏北乡村,那里女子田间灶下、里外操持,己经“苦惯了”的风俗,养成她知理、独立、自强、守静的个性。乡下邻里有纠纷时,会说,找七姑(母亲排行老七)评评去。这是母亲每每讲起便很自得的事情。</p><p><br></p><p>母亲接着说:“你们各自有家,有工作又有孩子,忙里忙外的,哪能分心!我不给你们添麻烦。再说,人老了,要自知,我偶尔去住个三五天还行,你们看着也亲。时间住长了,饮食起居,磕磕绊绊,你们嘴上不说心里会烦。我才不做让人讨嫌的事情。我住在自己家里,想吃就吃,想睡就睡,多自在啊。”我们说,那就子女们出钱给你请个保姆吧。母亲立刻瞪大了眼睛,用夸张的语调说:“什么,请保姆?你们把钱给我吧。我还想给人家做保姆呢!你们给我找找,看有没有要的?!”看着母亲结实硬朗的身体和一副认真的神情,子女们笑着作罢。</p><p><br></p><p>这之后,母亲开始独居。她娴熟女红,便以裁衣、盘扣、拧线、纳底,度着旧时闺阁般的安静生活。每到周日,母亲会早早醒来,她把房门轻轻虚掩后,又微睡在床。</p><p><br></p><p>第一次,我推开母亲的虚掩之门,进到母亲卧室时,母亲立刻睁开眼晴问:“外面冷吗?是你一个人回来的吗?月仙(妻)和狗晨(子)呢?吃饭了吗?想吃什么?”我避开母亲一连串的问话,严肃地说,妈,你怎么开着门睡呢?要是坏人和小偷进来该多危险!母亲笑着说:“坏人找我一个老太婆干啥。再说,这屋里也没什么好偷的,一堆破烂,他要就拿去。”我说,謷惕一点总没坏处。临走时,我提醒母亲今后在家睡觉时一定要碰上门锁。并说,子女们每人配把这门的钥匙,回来自己开门就是了。母亲只是坚决地摇头。不断重复说着:“哪能让你们自己开门,哪能让你们自己开门……”</p><p><br></p><p>当我二次、再次,每次推开的都是那扇虚掩的门时,突然明白孤独的母亲,是精心准备着每周一次的等待!她牵念着他的子女们,她要让她的子女们回到她身边时,没一息延耽,没一点阻隔,没一丝生分!</p><p><br></p><p>三年前,母亲生病,在几次住院、出院的痛苦过程中,不能治愈。在最后一次住院时,医生告诉我们己回天乏术。母亲知道后,说,活着有够吗?人要走了,由她去吧!夜里,她自已拔掉饲食软管,坚决不让子女们再在医院里为她花“多余的钱”、让她受“无用的罪”了,她要从自已的家里和熟悉的生活中离开。我们遵从了母亲的意愿,把她接回到她自己的家里。子女们开始轮流守着母亲,陪她度过她生命的最后时光。</p><p><br></p><p>母亲回来的第七天,正冬初,开始萧瑟的日子。西风席地,枯叶飘零。那天是妹妹守在母亲身边。此时的母亲气若游丝,已不能言语。中午时分,母亲从被中艰难地探出双手,几次做着分开状。妹妹问,妈,你是嫌家里空气闷吗?我去打开点窗户吧。母亲摇头。妹妹又问,是打开房门吗?母亲点头。这是母亲一生清醒、了然归去的暗示?抑或是她,仍没有忘记虚掩之门,等着未在身边的子女们的归来。</p><p><br></p><p>妹妹遵嘱,走到外间启开碰锁将门虚掩。待妹妹重新回到床榻边时,母亲己合上双眼,如同熟睡。妹妹伏下身子,耳语不醒,轻摇不醒,呼唤不醒,啼号不醒。这一睡,母亲己成永诀!</p><p><br></p><p>一千多个日子了,母亲的子女们常会走到同一个梦里:推开那扇虚掩的门,就见到了母亲那双笑意蔼蔼、不倦等待的眼睛。然而,梦醒时,我们再也推不开那扇虚掩的门,走不进母亲的眼里。死生两隔,天国无门!</p><p><br></p><p>悲夫!</p> <p>( 这是母亲辞世三周年时,所作祭文,后刊于报章。现小做修改,植入《美篇》,是为怀念。母亲随父亲由南方迁来北地,养育七子,备尝生活艰辛。她,大半生旧谓“家庭妇女”,只中年后短暂涉足社会(家属工厂)。母亲一生大约不属“伟大”类型,她承续的只是乡间闺阁的束约秉性:持守内心、不语人非而独善其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