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东坡赤壁</p> <p><br></p><p> 拜读波儿《漫游赤壁》有感</p><p><br></p><p> 文字 制作/筱 冰</p><p> 摄影/网络</p><p><br></p><p> 波儿文笔老辣,文帖始,即道出了历史上两处赤壁之点睛之笔。一个是黄州,宋代的黄州,即是今天的黄冈。也就是波儿漫游之赤壁。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鼻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它也称为赤壁。</p><p><br></p><p> 波儿提到的苏东坡成就了黄州的千古美名,我想,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然,黄州水中的鲜鱼,山间的新笋,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这时,他曾站立在江边赤壁之上,眺望如画江山,唱出了“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他还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赋》。</p><p><br></p><p> 波儿提到的赤壁之战的真正发生地—湖北蒲圻委委屈屈地忍受了千年的冷落。其中湖北蒲圻即是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记得1979年11月29日,我乘长江轮从武汉返沪途经湖北蒲圻境内,曾借人家望远镜见到“赤壁”两字,据传为周瑜所书。</p><p><br></p><p> 坡公曾经两次游赤壁,写了两篇赋. 苏轼所游的赤壁则在今天的湖北省黄冈县.虽所游的赤壁是假,可前,后<<赤壁赋>>却都是好文章。</p><p><br></p><p> 波儿面对赤壁,以豪迈的胸怀接近历史,接近王安石、苏东坡、司马光,更令人追古思今,作出反思、感叹。</p><p><br></p><p> 窃以为,《赤壁赋》表达的是坡公对宇宙人生的见解。令人敬佩的是坡公面对身陷囹圄,出狱、流放之逆境,表现出的坦荡、旷达,对生活充满强烈的信念。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坡公表达对宇宙人生的见解,始终固有在赤壁之游的特定环境、条件之内。理论的申述、感情的起伏变化、文章的层次结构,得到了有 机地统一。促使抽象的观点更具形象性与感染力,将读者带进一种颇有几分迷幻色彩的艺术境界。使哲理与诗情达到了高度融合。</p><p><br></p><p> 《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两赋同是苏轼得心应手的力作名篇。两赋写于同一年,中间相距三个月,是各有千秋的姊妹篇。前赋所写,限于舟中,后赋则主要写岸上;前赋字字秋色,后赋句句冬景;前赋主要谈玄说理,后赋则侧重叙事写景;前赋主调旷达乐观,后赋略为虚无缥缈。</p><p><br></p><p> 东坡的作品中流露出他抗言直论,不稍隐讳之本性,均是自然的流露,完全发乎内心。</p><p><br></p><p> 波儿全文以景抒情,由情怀志,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表达了一种语境、心境……</p><p><br></p><p> 波儿通过赤壁之游亦表达了心志,抒发了内心的感悟、感叹。豁达乐观、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不平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所写文帖,字里行间蕴藏着意境与感慨之情。</p><p><br></p><p> 拜读波儿佳帖,仿佛神游了赤壁一般,心中充满喜乐,一个诗味十足,含意深远,声色俱佳的美丽境界始终在我脑海回荡……</p><p><br></p><p> 谢谢波儿之佳帖,上乘、感慨、思想、教育……</p><p><br></p><p> 谢谢波儿!问候好!</p><p><br></p><p>附:</p><p><br></p><p> [原创]漫游赤壁 </p><p><br></p><p> 文/水是眼波横(波儿)</p><p><br></p><p> 上个星期的今天,我正出差黄冈,站在赤壁下,仰望那褚红的岩壁、葱翠的林木,纯白的东坡雕像,久久晕眩,因为与我想象中的赤壁委实有太多的不同。赤壁在我的心目中,应该是陡峭如斧,临江屹立,壁下乱石穿空,要么水波不兴,要么惊涛拍岸,无论哪一种,都该透着历史的悠远沧桑和哲人的旷达坦荡。但我的想象显然缺乏商业的眼光和文物保护的意识,历史的遗迹不全与衰草残阳、西风猎旗相连,我眼前的赤壁就如公园式的幽静整齐,一抹围墙高森,一处售票井然。</p><p><br></p><p> 跨入园内,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尊白色的东坡雕像,面江而立,衣袂飘飘,神思悠远,是在遥想三国周郎,还是在感悟曲折人生?千年前的黄州,大概做梦也没有想到会接纳一位文采如此卓越、名声如此响亮、经历如此坎坷的京都贬官吧。恰好是这位官场不得志,蒙受文字狱式冤屈的苏东坡成就了黄州的千古美名,也让赤壁之战的真正发生地—湖北蒲圻委委屈屈地忍受了千年的冷落。由此我忽然想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历史上大凡被贬的文人,官运越倒霉,情怀越通达,文章越辉煌,人格越高尚,其魅力不仅让谪居的穷乡僻壤熠彩生辉,而且让历史的天空即使再阴霾也能让人看到一线曙光。苏东坡如此,范仲淹、欧阳修等也是如此。</p><p><br></p><p> 绕过东坡雕像,但见绿树掩映,飞檐斗拱时见其中,石板小径,芳草苔藓漫侵两旁,除了我和同事两人,再无其他游客,访古探幽的氛围是绝对具有的。我们拾级而上,一边是青翠的竹子婷婷玉立,一边是赤红的岩壁静然耸立,壁上刻有“东坡赤壁”,我在这四个大字下徘徊良久,我总有点不敢相信我就站在赤壁之下。因为我的视线所到之处,狭窄而有遮拦,不知东坡笔下的白露横江在哪里,水光接天在哪里?哪里可以遗世独立,哪里可以羽化登仙?凌万顷而茫然的开阔与寂寥只能在我的脑子里纵横铺排。</p><p><br></p><p> 从老门楼里进去,便进入了赤壁景区的集中之地,亭台楼阁很多,游玩一圈下来,我记住了二赋堂、酹江亭、坡仙亭、问鹤亭和栖霞楼。而在所有的景观中,二赋堂当数最重要的一处楼阁,因为黄州的灵魂是赤壁,赤壁的灵魂是苏轼,而苏轼于此的灵魂就是《赤壁赋》,所以从清代开始就专门建一座堂来陈列苏轼的这两篇文章,“二赋堂”由此而得名。堂前匾额为李鸿章所题,堂内中央有一巨型木壁,前面刻着《前赤壁赋》,楷书字体俊逸潇洒,背面刻着《后赤壁赋》,魏书字体朴拙苍劲。我站在堂内,欣赏着眼前这幅集文学与书法成就于一体的艺术品,兴奋地一字一句地吟诵这篇千古美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一时间心旷神怡,浮想联翩……</p><p><br></p><p> 出二赋堂不多远,便是酹江亭,飞阁流丹,气势轩昂,当年的苏轼就在此地遥想周郎的雄姿英发,感叹历史的风云变幻,自己的情绪也由此经历了一个激越豪迈到消极沉郁的过程,最终把酒临江,发出人生如梦之感。我站在因此而得名的酹江亭上,遥遥地,想着千年前的北宋帝国大厦将倾的危机,想着苏东坡满腔报国的忠诚和被贬黄州的逆境,不由地,也是一番“故国神游”,只不过苏东坡是从三国的风云跌回现实的北宋,而我,则是从现实的黄州穿越时光隧道回到了北宋,并因此而想起我反复读过的一本书,一本关于北宋政界往事的书,那时的天空群星璀璨,王安石、苏东坡、司马光,令人不觉心驰神往……</p><p><br></p><p> 出酹江亭,过坡仙亭、睡仙亭,至问鹤亭、栖霞楼,地势渐高。于高屋建瓴之处,环顾四周,一览无遗,至此,想象中的赤壁与现实中的赤壁同时在我的眼前清晰起来。东坡笔下的赤壁是巍然陡峭的,是雄浑豪迈的,气势如虹,直逼长江,而长江,则是宽阔无边,时而惊涛拍岸,时而水波不兴。如画的江山令我们的东坡居士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他以空前的气魄和非凡的艺术才能,为我们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这就是东坡,这就是黄州,这就是赤壁!千百年的沧海桑田,长江早已被人们用堤坝远远地拦截到离赤壁很远很远的地方。我站在赤壁高处,努力眺望,长江毫无踪影,近处是平民百姓高高低低的屋檐,远处长江堤岸的防护林碧树含烟,绵延数里,碧树之外,该是长江了,这粉碎了我在赤壁之下如东坡那样泛舟江面的想法,不觉怅然。但在我们离开的时候,正是日暮,万丈晚霞之中,回望赤壁锗红如火,绿树娇艳欲滴,江山,依旧如画!</p><p><br></p><p> (以上两篇文字均发表于全国纯文学网《诗梦文学》论坛)</p> <p>东坡赤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