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60岁退休的第二年,朋友怂恿我去照像馆拍些照片,留下纪念。我选择了“天长地久”这家照相馆。第一次去照,我没有经验,他们看我一个老人家,化妆师和摄影师都是安排的实习生级的。本来就老,年轻的化妆师小妹也没把我放在眼里,越化越老;年轻的摄影师让我摆放的姿势相当别扭。照了两三张,我就感觉不对,觉得这像照的没啥意思。心里就想着逃脱的办法。</p><p> 推脱掉了以后,我就跟前台商量退款事宜。心想这么难看的像照了有什么意思?前台小姐当然不愿意到手的鸭子飞掉,于是答应给我换好的化妆师,由店里的艺术总监“操刀”,于是就有了这组照片。</p><p> 第二次去拍照那天,我用拉杆箱拉去了一箱子自己的衣服。因为照相馆只提供给每位顾客四套婚纱,年轻女性利用这四套婚纱可以摆出各种“POS”,趴着卧着都行,咱一个60多岁的老太太哪能那样折腾。于是我就跟前台商量好,允许我带自己的衣服拍照。艺术总监的摄影技术还真不错,有点后悔,再多带去几套衣服,岂不是更好?</p><p> 这是我此生第一次拍艺术照。由于没有经验,留下了许多遗憾。</p><p> 总想着什么时候再照一次,时隔10年之久,竟然没有第二次的体验。</p> <p> 建川博物馆聚落(9)—-馆主樊建川</p><p><br></p><p> 非常有幸,我第二次到建川博物馆时,见到了建川博物馆的创建者樊建川先生。</p><p> 那天,我们先是在壮士广场见到了他,全体团友和建川先生合了影。</p><p> 虽然已在照片上、光碟里、电视专题节目里多次看到过建川先生,但是看到本人的那种感觉还真不一样。建川先生比较高大,戴一款眼镜。上身着深灰色棉布机恤,下身着一条军队士兵野营训练时穿的迷彩裤,脚穿一双高装皮鞋---整个形象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个刚从战场归来的、经历戎马倥偬生涯的将士。</p><p> 接着,当天晚上,在建川博物馆的一个会议室,樊建川先生接见了我们全体团友。</p><p>还是那一身戎装。</p><p> 一席话下来,我的第一感觉是,这个当过兵、做过工人、当过大学教师、当过市长、做过房地产老总的樊建川先生是一位文化学者、一位抗战史专家、一位斗士、一位实干家、一位有理想、有追求并勇于献身的人。</p><p> 何出此言?</p><p> 以往,某些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专家学者,囿于某些政治偏见或其它原因,可能把关注点更多地集中在某个党派、某个领域、某些人物身上。即使是他们可能对其他党派、某段史实略知一二,也会因政治或其它某些非正常因素而失语。如对比较敏感的抗日战争这段历史,两岸的学者可能都有如上情况。即使偶有某个学者,对抗战时期国共方面某个人物、某个战役、某个历史片段把握较细,但对中国整个抗日战争的历史事实如此全面、客观、公正、深刻把握的学者,我敢说,当属建川先生为第一。建川先生现持有800余万件珍贵文物,其中堪称国家一级文物的就有(接下页)</p> <p>(接上页)近200件。你就看他陈列在抗战系列各馆里的数十吨、上百吨重的文物(书报、史料、实物、照片、图片等),你就会知道,即使是学者,这也不是个一般的学者,这是一个收藏历史和文化的大学者。</p><p> 建川先生的“识”还表现在他对抗战博物馆系列的构思上。他是用博物馆“立言”,用博物馆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他创建的《不屈战俘馆》、《援华美军馆》(已另文撰写)和准备建的《伪军馆》、《汉奸馆》都表明了自己的独到见解,给人们认识历史以全新、更高的视角,甚至可以说完全是开创性的。</p><p> 建川先生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件事:日本把历史上曾经帮助外族侵略者做坏事的本国人的名单一一列出,昭示天下。何以如此?目的是让国人受教育:在民族危难之际,为了一己的生存或利益而甘为走卒或助纣为虐者,必当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中国的抗战,有多少汉奸甘为走卒?有多少伪军把枪口对准自己的同胞。这样的历史为什么不真实还原?历史有正面教材,也应有反面教材。因为人类还要前行,所有的经验和教训对人类都是有益的。况且,到底有多少中国人为日本侵华甘当走狗这样的历史无论如何也应该让国人知道。</p><p> 我想起根据老舍小说改编的那部著名话剧《 四世同堂》,其中的“著名”汉奸冠晓荷和大赤包夫妇已家喻户晓。艺术源于生活,现实生活中的汉奸到底有多少,他们有怎样的恶德和罪行,对日本侵华有怎样的帮助,给国人带来多少苦难和伤害,对历史有什么反思---凡此种种,我们确实想知道,也确实应该知道。</p><p> 我期待着,再去建川博物馆,一定会看到《汉奸馆》---建川先生创建性的作为功不可没。 建川先生不仅是位有识的学者,更重要的还是位胆量超群的学者。</p> <p>(接上页)应该叫胆识过人。中国的人文科学研究,在建国后一直打上强烈的政治色彩。这其中政治的原因很重要, 对于离我们较远的历史,因为已经不会再可能与某个尚在的大人物的观点或厉害相左,所以,某些有识的学者,只要你能从芜杂的故纸堆中找出足够的根据,能够自圆其说,自成一言,一般来说,这种声音可以面世;你甚至还可以推翻历史的某些定论、某些成见。比如对历史人物曹操,以前囿于中国人历史观的正统和偏见,把得天下的曹操塑造成白脸奸雄。后来,由于人们历史观的进步,郭沫若不是给曹操翻案了吗?绝大多数人也都接受了这一新的历史结论。因为无论怎么评价曹操,都已经与现代政治关系不大、不直接,当然,也不会让哪位当政的权贵不愉快。但是,建川先生触碰的是和共产党几次握手、又几次分手的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为。而这与建国后大陆政权的一贯宣传不说是背道而驰,也是有“替国民党树碑立传”之嫌---这可是与当朝政府密切相关的一段历史。建川先生也是历经文革之人,说是为此掉脑袋也绝不是危言耸听。即使是现在政治语境相对宽松,但历经过因言落罪的时代的中国人还是有些不寒而栗。</p><p> 在壮士广场,我们看到了200余位抗战壮士不论党派,客观、公正地把国共双方中做出重大贡献和牺牲的伟人和英烈齐齐展现。其中,出于抗战正面战场的国民党方人士还略多于共产党;我们看到,抗日战争子博物馆中不仅有被誉为“中流砥柱”的共产党领导的抗战;还有被称为“正面战场”的由国民党、由蒋介石领导的抗战。更令我感佩的是建川先生还以一种站的较高的视角和思维创建了《不屈战俘馆》,大胆地展现了美国政府对中国抗日战争给予巨大支持的《援华美军馆》,(接下页)</p> <p>(接前页)以及建川先生准备建的《汉奸馆》和《日军侵华罪行展》等。</p><p> 不仅如此,建川的《红色系列》展也以超群的胆识和过人的智慧把一段非理性的历史通过实物、史料等展示给世人。</p><p> 胆和识往往是相关联的。有识才能有胆,识是胆的基础,但有识未必有胆。</p><p> 建川先生以大量翔实的史料、历史事实、著名战役、文物记载全面了解、把握了这段历史,又以一位胆识超群的学者的身份客观公正地还原、乃至是重新创建了这段历史。应该说,这是一次具有颠覆意义的对抗战历史的还原和创建。</p><p> 建川先生不仅是一位胆识俱佳的抗战史专家,还堪称是一位学识渊博的文化学者。</p><p>有他的四个系列的博物馆聚落为证。</p><p> 我说建川先生是一位文化学者,还表现在他对博物馆选址的思想和作为上。</p><p> 现在已经铺卧在安仁镇的建川博物馆聚落将是安仁之幸,也是建川博物馆聚落之幸。</p><p> 我已另文写到这个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区不到200公里的大邑县安仁镇。在100年来的近现代社会曾怎样的显赫过。一条老街上有几十家“公馆”---老宅尚在,且保存相当完好;有的在某次政治运动中臭名昭著”、但却是安仁镇乃至大邑县非常知名的一代官绅----刘文彩。现在他的“刘氏庄园博物馆”与建川博物馆聚落比邻,每天接待着从建川博物馆聚落走出来,进入到刘氏庄园的参观者。安仁镇的文化底蕴、安仁镇的现在历史遗存,在中国的小镇中当属罕见。(接下页)</p> <p>(接上页)建川先生千思万虑,最后选址安仁,对于建川博物馆和安仁镇来说,应是相得益彰。安仁因建川博物馆而更增加厚度;建川博物馆安身安仁也是给自己的文化事业之树找到了一块肥沃的膏腴之嗯,1111哑哑巴啦,哎呀呀,小佳佳谁讲的什么玩意儿。看了建川先生选址安仁和对安仁小镇未来发展的整个构想---无疑,这是一个对中国文化涉水相当深的文化学者的成熟思考、明智之举。</p><p> 战斗精神极强的实干家</p><p> 建川先生胆识具备,他还是一位战斗精神极强的实干家。</p><p> 古往今来,有胆有识的学者不乏其人。他们往往不惧生死,顽强“立言”,让思想的光辉照耀千古,让我们后人心明眼亮,在光亮的道路上前进。所以应视为英雄。</p><p> 建川先生不仅立言,他把自己的思想化作了一片博物馆,他把自己的思想实实在在地铺在了中华大地占地500亩的一片土地上。可看、可摸、可感、可以流连忘返。</p><p> “立言”固然光辉,但是博物馆的作用更大,更具有普世价值。他让不识字的老人、刚入学的孩童、历史事件的亲历者、让所有的人都可以亲临这块占地500亩的土地,细细、反复(我已来过两次)、多次观赏、品鉴每一件文物。我看到一队队戴着红红领巾的小学生、一排排满脸幸福的中学生、一批批年龄不等的成年人来到博物馆。无论他们年龄如何,职业各异;也不论他们文化高低不齐,个人经历千差万别,只要来到这里,万千件文物总有一些会给他们留下印象,那些英烈的事迹总会浸染他们的心灵。他们可以在那尊上面站有持枪的威武战士的碉堡前留影;也可以在那些历史照片前长久驻足、凝神瞩望;他们可以在建川先生收藏的飞机前感慨万千,指指点点;也可以在那些弥足珍贵的、800余万件珍贵 ( 接下页)</p> <p>(接前页)他们可以在那尊上面站有持枪的威武战士的碉堡前留影;也可以在那些历史照片前长久驻足、凝神瞩望;他们可以在建川先生收藏的飞机前感慨万千,指指点点;也可以在那些弥足珍贵的、800余万件珍贵文物面前长久不语,让思想神思飞跃;他们还可以在具备声光电等现代音效的博物馆里暂时回到历史,回到那些充满历史风云的激情岁月,身临其境般感受历史对人心灵的洗淘---</p><p> 因此,建川先生更伟大。</p><p> 把思想铺在大地上,谈何容易?</p><p> 建川先生把自己搞房地产开发赚来的钱全部用来建博物馆了。那是几十个亿的资金。并且需要高瞻远瞩、凝神静气的宏大构思。</p><p> 几十个亿的资金,500亩土地,一个博物馆聚落,由全球21位著名建筑师联手设计。(接下页)</p> <p>(接前页)我们很难想象在500亩的一块土地上,铺出今天这样虽初具规模、但已叫人震撼的中国民间最大的博物馆聚落,建川先生耗费了怎样的心力、体力。</p><p> 其博物馆有四大系列,几十个子博物馆。</p><p> 仅以抗日战争博物馆为例。这是一个总主题,反映自1931年卢沟桥事变到1945年8月15号日本投降这段历史。已建成的子博物馆分别是《中国共产党抗日军队馆》、《中国国民党抗日军队馆》、《援华美军馆》、《川军抗战馆》、《不屈战俘馆》等,建川先生说,还准备建一个《伪军馆》。《汉奸馆》、《侵华日本军队馆》等。这只是一个系列。此外还有《红色系列》,反映文化大革命的;已建成了几个馆。其中我们已看到的有《红色年代生活用品陈列馆》、《红色年代瓷器陈列馆》、《红色年代章钟印陈列馆》等。还有《民俗系列》,我们看到了建成的《三寸金莲文物陈列馆》,还有正在建的《老公馆家具陈列馆》,还有我们已经看到端倪的《震撼512---612日记馆》、《地震美术作品馆》;还有建成的《国防兵器馆》等。</p><p> 我看到他将要建的一个《众志成城馆》,建川先生这样谈到他的创意:“本馆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中华民族在国难当头之时,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各行各业,一起奋斗,守土抗战的情况。”</p><p> 这个《众志成城馆》, 建川先生说将作为整体博物馆聚落的代主馆。 实际上建川先生是把百年史实,再提升一步,把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进行总结、提升。那种“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各行各业、一起奋斗”的民族精神何时不需要?我们在改革开放、民族振兴中看到了这种精神;在1998年华东六省区的洪灾中看到了这种精神;在刚刚过去的汶川地震中看到了这种精神。只要中华民族还要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接下页)</p> <p>(接前页)这种精神就将与这个民族共生共存、相伴相随。</p><p> 总结、提升,这是一个学者的睿智;建馆昭示天下,这是一个具有强烈民族责任心的英雄之举。</p><p> 这可是一个集中国近百年历史、再现近百年重大历史风云的博物馆聚落。这可是民间的啊。且规模之大、气势之宏伟,颇有点让人叹为观止。</p><p> 买地、筹建博物馆、收集、购买文物、找著名设计师(抗俘博物馆的就是请日本的著名建筑设计师设计的)、请专家核定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当事人之后代;各各个不同的馆的建筑风格、样式、材质等都要依据该馆的具体内容一一思量、构思、设计;还有资金的使用,内外的协调、大小事情的亲身恭理---这可不是一般的工程。</p><p> 不要说把几十个亿的资金千金一掷需要勇气;也不要说白天东奔西跑,忙这忙那,晚上躺下来千丝万虑,脑海里要过滤筹划做的每件事,当下正做的每件事需要精力、体力;还有那无数建川先生熟悉的、不熟悉的公关内容---无需亲为,只稍微一想,那真是千头万绪、没有日理万机之战斗力,恐怕难以完成。</p><p> 我看到建川先生曾经拜访过不下20位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的著名将帅后代,有些还亲自把他们请到四川,请到建川博物馆,共同研究展馆的风格设计、某件历史文物的位置摆放怎样才更合适、醒目等问题。搜集抗战老兵的手印,堪称是抢救性挖掘。许多抗战老兵是在病床上“抢救”来的鲜红的手印。整个博物馆聚落,这样抢救性的发掘、整理工作多得不胜枚举。</p><p> 完全可以说,整个博物馆聚落之建成,就是抢救性的、创建性的。(接下页)</p> <p>(接上页)在《援援华美军馆》里,我看到建川先生与美国援华空军司令陈纳德的遗孀陈香梅女士的往来信件。我看到建川先生和美国前总统老布什的合影,在资料里我还曾看到国民党前主席连战在台湾接见樊先生先生的照片。 </p><p> 从一定意义上说,建川先生不仅以其高瞻远瞩、远见卓识的历史眼光客观公正地还原了离我们并不久远的一段历史,更重要的是,他还以其行为改变了世人对中国人的某些看法。中国人的某些狭隘、偏见曾一度在相当长的时间、在国际大家庭里影响着我们和国际大家庭成员的不同层次的交流、交往。建川先生之举,博得了世人的一致喝彩。建川先生,好样的。为国人争光的渠道真是千千万万,但你的作为当属不易。</p><p> 这个博物馆聚落不但收藏了中华民族近百年的历史,而且还是一个集学习、休闲、度假的胜地。走在建川博物馆的长长通道上,看到挂在道路两侧的一面面彩旗,彩旗上印着“博物明智,宁静致远”,这是就精神层面而言;还有“博物休闲,身心双安”。建川先生还是一位具有现代经营意识和能力的实业家。</p><p> 在建川博物馆三天,我就住在博物馆《龙门阵客栈》。这真是一个极具风情的客栈---原是一个颇具规模的农家院落,里面绿树繁花,曲径通幽,简单的竹桌、竹凳,穿着阴丹士林蓝色印花布的年轻服务员。可口而便宜的农家饭菜。我住的小院叫李老栓小院,我的团友住在我的邻院---李花花小院,每个院落的门楣上都贴着极具乡土气息的对联。别说在这里住上三天,就是住上三年,我也乐意。建川博物馆里还有《红卫兵客栈》、《阿庆嫂茶馆》等,也都是极具特色、与整个博物馆聚落风格统一、利于休闲的好去处。(接下页)</p> <p>(接上页)这也是建川先生整体构思的一部分,也看出了建川先生的现代经营理念和能力。</p><p> 在建川博物馆的三天里,我不时看到身着迷彩裤、头戴大鸭舌帽的建川先生的身影,在正在修建的博物馆的工地上;不时听到他的声音,他在对博物馆建馆工人说话,对博物馆的员工进行指导教育。一个民间博物馆进行着如此规模的运作,每月几百名员工的开支,在建博物馆所需资金,建好的博物馆的正常维护和管理---这里还有一套经营、管理的学问。作为博物馆的馆主樊建川先生,应该是相当辛苦不过。</p><p> 富有献身精神的民族精英</p><p> 几十亿的资金化作了一座不能吃、只能看的博物馆。建川先生也是有妻室家小的人。建川先生告诉我们,已立下遗嘱,且经公证,自己走后,把博物馆无偿、全部捐给国家。</p><p> 妻子经过他的说服,同意了;建川先生还有一个女儿。建川先生说,女儿,让她自己闯去吧。留给她任何东西都只能是对她有害。这真是一个纯粹的人。</p><p> 建川先生滔滔不绝地给我们讲述着关于建川博物馆的枝枝蔓蔓,点点滴滴,以及许多“内幕性的”信息。我在想着这个人。</p><p> 建川先生是一个有思想、有追求、有民族责任感、肯担当的人。</p><p> 在建川博物馆的入口门楣处,有几行大字格外醒目:为了和平收藏战争;为了未来收藏教训、收藏历史、收藏民俗。</p><p> 建川先生向我们讲述了他从孩童时代的半懵懂的收藏到后来倾尽亿万家资的目的极强的收藏,以至于建成博物馆的历程,让我看到了一个有思想、有追求、有民族责任感、肯担当的铁骨铮铮的民族硬汉。(接下页)</p> <p>(接上页)建川先生说:“一个国家的光荣,可以让13亿人中的每一个人去分享;而国耻,同样也需要每个人都承担。”收藏始于抗战题材的建川先生从大量的抗战题材的文物、史料中逐渐读出了那段真实的历史。他觉得有必要把这段真实的历史客观公正地向世人展示。他说:“日本侵华战争早已盖棺定论,但日本总有那么一部分人,不承认侵华历史,甚至篡改历史,为战争罪人民怨招魂。---事实胜于一切,这里的文物胜于一切。”</p><p> 建川先生倾尽家资,跑遍中国各文物市场、甚至世界上一些文物市场,他要让他收集到的800余万件极具价值的历史文物亲自站出来说话。</p><p> 建川先生已把自己的生命与这座博物馆融化在一起,他以自己顽强而执着的追求实现了自己的宏愿:建成了规模如此巨大的博物馆聚落。博物馆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每件文物、每个建筑都凝聚着建川先生的心血,建川先生也一定是以博物馆为家,我相信:他把自己的灵魂都交给博物馆了。</p><p> 春秋时期的赵国,曾有文武两元大将,一是廉颇,一是蔺相如。有杀伐野战之功的廉颇曾对徒以口舌为劳的蔺相如的所为不以为然,以致演绎出流传千古的“将相和”、“负荆请罪”等历史佳话。今人早已不会再偏激地把以文为业看轻看淡。文武兼济,甚至是文甚于武,可能更为当代人所接受。因为人类文明的脚迹早已把刀枪剑戟之功逐渐放入历史的记忆中。</p><p> 但是,建川先生从事的是文化事业。文化事业在经济处于腾飞期的中国毕竟还属软实力。</p><p> 该如何评价建川先生的行为?</p><p> 我以为,建川先生之举,对于中华民族的贡献当不逊于赵国的廉蔺。依建川先生的功德和业绩,冠之以“民族英雄”当不为过。(接下页)</p> <p>(接上页) 无独有偶,我在传媒上看到了另外一个樊建川---一个叫王勇超的人。</p><p> 这个操一口道地陕西话的王勇超,本来是一位企业家,在生活中逐渐发现自秦汉以来就威名天下的陕西大地有许多古民居建筑正在被毁、被拆、逐渐消失。出于一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关心、爱护、保护之心,王勇超也买了500亩土地,把一座座具有代表性的古院落原样搬进,进行整修、以旧做旧、抢救---名之曰《中国艺术民居博物院》。也是倾尽家资,已花掉了三、四个亿。这些极具文化价值的古民居、古院落,若没有像王勇超这样的人的保护,抢救,也早被房地产开发的掘土机碾成了历史的尘埃,而了无痕迹。</p><p> 将来,我们的后代认识我们的祖宗,只知道那一幢幢现代高楼。那将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p><p> 令我感慨:中国人富了,以前做梦也想不到的事现在一个个变成了现实。</p><p> 从个人来讲,按照马斯洛夫的理论,人的最高需求就是自身价值实现的需要---樊建川、王勇超---还有无数改革开放后出现的各行各业的精英,都实现了。他们对国家、对民族的贡献都功不可没。</p><p> 但是,我更佩服的,还是樊建川、王勇超这样的人。</p><p> 因为做文化,更能体现个人和民族的灵魂。</p><p>老多:2011-5-14 21:12</p><p>樊建川是一个能写进历史的人!肃然起敬!</p><p>他把几十亿的资金化作了一座不能吃、只能看的博物馆,那些大肆在城市里制造建筑垃圾的人,应该无地自容!</p><p>最近很多影视作品对抗战中的国共双方的贡献有了比以前要客观多的展现,这里应该就有建川先生的功劳吧!</p><p>有这样胆识超群的文化学者、实干家,国之大幸啊!</p> <p>2014-3-4 15:40</p><p>关于普方基金会的思考</p><p> 有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家人,高尚的外国人,一家四口,居住在中国,被四个入室抢劫的年轻人残忍杀害。对凶手你认为应该怎么办?如果是你的亲人遇此情况,你会怎么办?</p><p> 打开电视,调台到“凤凰卫视中文台”。看画面应该是一个“话题类”节目。台上坐着主持人和一两个嘉宾,下面是为数不算少的普通群众。从画面上群众的着装、表情、精神气质看,应该是一群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基本群众。我扫了一眼画面上的字幕,有“普方基金会”等字样。开始我还以为是与邓朴方(因为邓朴方是中国残联主席)有关的话题,也只是有一搭无一搭地不时瞭上几眼。可看着看着,才知道这是一个太让人震惊、感叹的话题。</p><p> 看完节目,我彻夜未眠,满脑子萦绕着关于“普方基金”、关于四个中国年轻人杀害了在中国工作的一个叫普方的德国人一家四口(普方夫妇和他们的两个子女),由此引发的事情。</p><p> 事情发生在南京。一个十分喜爱中国、对中国十分友好、携妻子在中国南京工作、居住的德国人普方先生一家四口被从乡下进城打工、动了邪念入室抢劫的四个青年残忍杀害。</p><p> 四个青年几乎还没有逃出普方的家宅,就被闻讯赶来的警察抓获。</p><p> 接下来的事情不外乎是搞清案件性质,对凶手进行审判---等一系列正常的法律程序。当案件廓清到四个杀人凶手是四个走在大街上普通得再也不能普通的乡下青年,与德国人普方先生素不相识,仅仅是因为进城后求职不顺,或嫌职位不好、工资太(接下页)</p> <p>(接前页)低而商议用更快捷的办法搞到钱,随机性地闯入了普方的别墅。在翻检财物的过程中被主人发现,几乎可以说是丧心病狂地杀害了普方一家四口。尤其令人发指的是杀死三人逃跑时,普方的一个孩子听到声音跑出来看,已经下楼的一个歹徒竟然跑上楼,凶徒的残忍使这个无辜的德国儿童也未能幸免于难。</p><p> 我的良多感慨绝不止于一个在中国居住的德国家庭惨遭灭门之祸。</p><p> 经过案件审理,廓清了人们原来以为是买凶杀人等议论,定性为入室抢劫、谋财害命。不要说杀了外国人,就是杀的是中国人,每个人都明白,这四个歹徒的命运将是什么。</p><p>当有关这个案件的所有事实都介绍完毕后,主持人问现场嘉宾:这四个人该不该枪毙?全场嘉宾无一例外、且义愤填膺地说:当然要枪毙,杀人偿命,天经地义(更何况凶手是那样地残忍,被害者是那样地无辜)。</p><p>这应该是每一个正常的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法律观念使然。</p><p> 节目嘉宾中有一位是当年这个案件中普方一面的律师。</p><p> 时间已经过去多年,可无论是律师,还有普方生前的同事、好友的表情还是那么沉重。表情凝重的律师简述了远在德国的普方的亲属写来的信件内容。其要点有二:第一是告诉法庭,普方家庭放弃民事诉讼的权利(四条无辜的德国人的生命若赔偿,对于四个极端贫困的凶徒家庭也应算是天文数字)。第二是请求中国法庭不要判这四个凶手死刑。</p><p> 信件原文是德文写的。这位律师讲到:当我一字一句把这封信翻译出来之后,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p><p> 在场的每位嘉宾、电视机前的每位观众、每位对这个案件有认知的中国人,心灵都会受到强烈的震撼。(接下页)</p><p><br></p><p><br></p> <p>(接前页)你可千万别给普方的家属头上戴上一顶道德高尚、有宽恕之心的善人的桂冠。那可就大不值得耗掉我的一夜不成寐。</p><p> 普方家属在信中说,我们非常恨这四个人。嘉宾中一位女性,原是普方的同事、朋友,现在是普方基金会的负责人茱莉亚也说,我们非常恨这四个凶手,至今还很恨。</p><p>普方家属在信中说,他们杀害普方一家是有罪的。在德国谋杀案也时有发生,但是德国法律从来没有把凶手判死刑,而是判终生监禁等刑罚。</p><p> 我的感慨即在于此。</p><p> 德国和中国,乃至于西方发达国家和中国,文明程度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国家的法律制度体现出来,人们的观念、认识水平也能体现出来。主持人问这四个人应不应该枪毙,全场嘉宾异口同声:应该。这是什么?中国人的法律观念、认识水平。这么凶残杀人的狂徒不枪毙行吗?杀一儆百、儆千、儆万!否则不知有多少中国人、外国人会无辜被杀。更何况杀人偿命、天经地义。左右了中国人几千年的“血仇”观念决定着中国人的思维。</p><p> 普方家属的两个要点是西方发达国家人们的普遍思维方式,是长期高度的物质文明、社会制度、人权至上、生命价值至上的思维方式所致。</p><p> 他们非常恨这四个凶徒。是因为这四个丧心病狂的无知狂徒残忍地夺去了他们挚爱亲人的宝贵生命。但是,他们在信中说,任何人不可以人为地夺走别人的生命(包括法律)。人自然地来,也要自然地走。只有上帝可以让他走。杀人者犯罪了,别人不能再杀人、再犯罪。</p><p> 我从普方家属的信中读到了一种远超于中国社会的对于生命的尊重,对于生命意义的深刻理解。(接下页)</p> <p>(接上页)读到了西方法律制度关于生命比我们高得多的文明。</p><p> 记得那年发生在美国的校园枪击案,一个赵姓韩裔美籍青年,心理失衡,乱枪在校园扫射,30几个包括教师和学生倒在血泊中,这位扫射者也饮弹自尽。所有逝者的遗体、扫射者的墓地与受害者同埋在一块墓地。在对逝者的追思语中,这位疯狂扫射的狂徒也被提起。大致的意思是社会没有对你尽到责任,当你思想混乱、人生迷茫时,社会没有及时地关注你、帮助你。你也是受害者,你也很可怜。</p><p> 这是宽容还是什么?</p><p> 社会管理者首先要检讨自己,反思自己:社会应该对这样一个青年非理性的疯狂负有什么责任。只有这样,类似的悲剧才会减少,以至于杜绝发生。</p><p> 我还读到了普方家属还有茱莉亚等人的更多东西。</p><p> 他们很恨凶手,但是他们也找到了凶徒犯罪的许多“原因”。</p><p> 四个凶徒的家庭都极端贫困,这使他们不能受到很好的教育。最直接的后果是他们没有很好的生存技能,不容易找到收入满意、自己喜欢的就业岗位。</p><p> 普方家属、茱莉亚等人是在深刻思考四个乡下青年疯狂举起屠刀的深层原因。</p><p> 当然,极度贫困、教育程度低、就业都不能成为杀人的理由。但是,以上原因确是社会管理者、各级政府必须正视的问题。</p><p> 普方家属的理性不但使他们提出了以上如此惊世骇俗的请求,还由此引发了如下的行动。</p><p> 他们决定成立以普方之名命名的基金会,基金会所筹款项将全部用来捐助贫困地区的孩子受教育。在他们看来,只有他们受到好的教育,他们才能知礼懂法、才能有好的就业和生存能力,社会也就一定会减少犯罪。(接下页)</p> <p>(接上页)记得那年发生在美国的校园枪击案,一个赵姓韩裔美籍青年,心理失衡,乱枪在校园扫射,30几个包括教师和学生倒在血泊中,这位扫射者也饮弹自尽。所有逝者的遗体、扫射者的墓地与受害者同埋在一块墓地。在对逝者的追思语中,这位疯狂扫射的狂徒也被提起。大致的意思是社会没有对你尽到责任,当你思想混乱、人生迷茫时,社会没有及时地关注你、帮助你。你也是受害者,你也很可怜。</p><p> 你说这是宽容还是什么?</p><p> 我说是社会管理者首先要检讨自己,反思自己:社会应该对这样一个青年非理性的疯狂负有什么责任。只有这样,类似的悲剧才会减少,以至于杜绝发生。</p><p> 我还读到了普方家属还有茱莉亚等人的更多东西。</p><p> 他们很恨凶手,但是他们也找到了凶徒犯罪的许多“原因”。</p><p> 四个凶徒的家庭都极端贫困,这使他们不能受到很好的教育。最直接的后果是他们没有很好的生存技能,不容易找到收入满意、自己喜欢的就业岗位。</p><p> 普方家属、茱莉亚等人是在深刻思考四个乡下青年疯狂举起屠刀的深层原因。</p><p>当然,极度贫困、教育程度低、就业困难都不能成为杀人的理由。但是,以上原因确是社会管理者、各级政府必须正视的问题。</p><p>普方家属的理性不但使他们提出了以上如此惊世骇俗的请求,还由此引发了如下的行动。</p><p> 他们决定成立以普方之名命名的基金会,基金会所筹来的款项将全部用来捐助贫困地区的孩子受教育。在他们看来,只有他们受到好的教育,他们才能知礼懂法、才能有好的就业和生存能力,社会也就一定会减少犯罪。(接下页)</p> <p>(接上页)这真是一条治本的路子!</p><p> 我不去赘述一个外国人想以个人的名义成立基金会该会是何等之难!就是一位中国的名人想办成这样一件事也是千难万难。</p><p> 好在普方基金会终于成立了。 一大群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受惠于此。节目中主持人朗读了几个贫困地区的孩子在普方基金帮助下在学校里接受教育的来信,是这档节目中沉闷气氛下一抹不多见的暖阳,让人多了些许欣慰。</p><p> 那位律师还告诉我们,他去德国拜访普方的亲属时,其亲属把他们以前多次来中国探亲时积攒的中国硬币、零钱交给律师,要他回国时把这些钱捐给公益机构,用来帮助别人。并且极度悲伤地表示,以后再也不会去那个令他们伤心至极的中国了。</p><p> 普方案件让我想到了中国的贪官。</p><p> 据资料载,中国外逃的高官以及他们卷走的中国人的血汗钱高达百万亿。这高达百万亿的资金足够13亿中国人发放67年的社会保险金。这些钱能建多少学校?能捐助多少孩子入学读书、受到较好的教育?常言道:无私者无畏;我说,无知者更无畏!那些贪官们的钱不说干别的,但说多建几所学校,多资助点贫困家庭的儿童在学校里受点教育,但凡他们“读诗书而后知礼仪”,也不至于愚蠢到分文没抢到,而害人、害己呀!生命对于任何人都是最宝贵的、都是至高无上的,不论他们是出身卑贱还是高贵(正是基于此思想,普方家属才忍痛请求中国法官给这几个可怜的凶手免死)。</p><p> 还有那些在位的官员,一群普通的外国人尚且知道要让国民受到好的教育,要他们具有安身立命之本,这样整个社会才能文明、和谐。可我们的某些官员,心里根本就没装着那些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的贫困地区的人们昨天看到媒体报道:广东省原政协主席受惠6千余万元,被判死缓。(接下页)</p> <p>(接上页)我个人以为一个贪官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远大于一个手持利刃的无知狂徒。一是官员的高位使他们应该为人民做事,而他们不做,一味为自己敛财;一是他们所敛之财本可以为人民办许多有益的事。</p><p> 无知狂徒该杀,贪官更该杀无赦。</p><p> 中国法庭没有接受普方家属对凶手的免死请求。四个无知狂徒在法庭上对自己的亲人投去最后一眼绝望的目光后,中国的法律结束了他们罪恶的生命。</p><p> 普方基金会负责人茱莉亚说:我们不愿意普方先生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消失了。我们以他的名义成立基金会,相信普方先生的在天之灵也会支持我们这样做的。</p><p> 我们有时会沾沾自喜于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看到航天人在太空的身影,深潜员在7000米深海探险,也倍生民族自豪之情。看到这则故事,我频添了几丝郁闷。记得看过中央电视台的一档节目,谈到中国经济发展迅速,有人狂言几年几年内超过美国云云。我记得一位资深专家说:物质文明我们发展很快,可能会在数字上超过谁谁,但是西方的文明程度非短期内可一蹴而就,赶上西方发达国家,说100年也不为过。</p><p> 这位专家的话我信。</p><p> “温饱后知礼仪”。咱们老祖宗早就知道这条真理。到如今说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必须先有物质文明,充分的、长时期的物质文明稳定发展,才可以把人们从贫困、愚昧状态中解脱出来。然后教之以诗书礼仪、人伦之道、法理天下、社会人生;深层次者,谈点什么生命的价值、人生的意义之类深奥的话题,这样,社会就文明多了。</p><p> 这条路对于中国,应该很漫长。</p><p><br></p> <p> 土豪一瞥</p><p>2016-12-18 22:08</p><p> 一个团体通知我去泡温泉,我欣然允诺。一是深圳的12月,不冷不热,正是泡温泉的最好时光,二是我们要去的龙门铁泉温泉,那可是广东省高大上的温泉上品。不但其著名的“黄金汤”堪称一绝,而且其豪华、气派、宽敞、精致的建筑也会令人赞叹不止。听说,这是一处服务于广东省、乃至全国高层领导的“御用温泉”,只是习近平大小老虎一起打的反腐行动动了真格的,咱这样平头百姓的身体才能得到这铁泉温泉黄金汤的呵护。我这是第二次去泡铁泉温泉。</p><p> 一上车,领队的小妹让我坐在一个空位子上,一排两座的另一个位子已经先坐了一个人。</p><p> 整整两天时间,我与这位同座的女性同吃、同住、一起泡温泉。一句话,就是形影不离。两天的近距离接触,让我更真切地了解了一个深圳土豪婆的点点滴滴。</p><p> 当领队小妹让我坐在她旁边的时候,她有些不悦,但还是让我坐下了。汽车开动,我们也在不算长不算短的旅途中闲聊,以打发单调的旅程。</p><p> 我先问她多大年纪了(我好决定如何称呼她),她用右手捂着嘴,告诉我她比我大。我又问,您多大?她说:(19)48年出生的。我暗吃一惊:只比我大一岁,我还以为她有80出头了呢!我这话绝不是乱说的。坐在我右边的这位身材矮小的老太太虽只比我大一岁(我们都还不足70),可是那张脸就连我平时看到的90多岁的老人也不常见。我一下子想起了一位著名画家的油画《父亲》,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父亲那满脸刀削斧劈般的深深皱纹。(接下页)</p> <p>(接上页)我身旁的这位大姐满脸的皱纹虽不及油画中父亲的那般深刻,但是满脸的皮肤又松又皱,一点弹性都没有;不仅如此,这位大姐满脸上不规则地撒满了被撕得说碎不算碎、大大小小的“碎茶叶”,“茶叶碎”下面,还密密麻麻地罗列着大大小小、圆形、凸起的老年斑块。整个面部既看不到哪怕是一小块干净的、光洁的皮肤,也看不到一块光滑些的面皮。那些凸起的老年斑的颜色比“茶叶碎”略浅些,但是却把面皮搞得高低不平,麻麻嘟嘟。就这一张脸,这哪是年龄不到70的人哪!说90岁,绝不过分。我心中的感慨还未及消化,大姐又冒出一句:我们家有很多房子。这句话真有点让我瞠目!在深圳,好地段的房子有一套就价值1000万、2000万,一般地段的也是数百万啊!有好多房子,这可不是一般的“地主”。我于是开玩笑说,那你可是深圳的大地主啊!她对我的这句玩笑毫不介意。接着,滔滔不绝、用她那半生不熟的普通话(我只能听懂五、六成)、夹杂着呜哩呜噜的口齿不清的白话给我讲述了她及她的家庭的昨天和今天。</p><p> 她姓黎,出生在深圳的坂田,是土生土长的深圳人。出生地和她后来出嫁到丈夫家上梅林的距离 不到20公里。她三岁时,她的母亲因为家里太穷(她把“穷”说成声母是“K"的读音,就是“空”的第二声,听了很久我才听懂),扔下她“逃港”了。不用细讲我也能明白,一个三岁的小姑娘,被嫌家贫的母亲抛弃,成长过程一定是受了很多委屈,有过不少磨难。我在深圳近30年,听过太多的土著跟我讲起他们今昔的生活巨变。这位母爱缺失的黎姓大姐的生活更是可想而知。黎大姐告诉我,她读过小学三年级,同时还自豪地补上一句:那时的小学三年比现在的初中生还要好呢!我的孙子读初中了,我看他还不如我呢!(接下页)</p> <p>(接上页)长话短说,黎大姐和所有深圳土著一样,最先感受“春天的故事”。接着就是天上哗哗往下砸“馅饼”的暴富。</p><p> 黎大姐家原来的生产队地处深圳市区,较早面临深圳市城中村的改造。他们原来集体所有的土地已经不再耕种,生产队也改成了“股份公司”。黎家分到了一块200平方米的宅基地,200平方米的地面上盖起了八层楼房,加上原来有的九套住房,可不是“有好多的房子”!黎大姐育有一子四女,现已成人。大儿子娶妻生子,有两个女儿在深圳,一个女儿嫁到香港,还有一个女儿嫁到“英格兰”(钟大姐一口一个“英格兰”,我也没再问到底是英格兰的什么地方)。</p><p> 现在,包括他的儿子一家、在深圳的两个女儿一家,黎大姐夫妇,几乎全是躺在这“好多的房子”产出的“好多的房租”来生活。</p><p>我听了很久,黎大姐夫妇现在全部的生活内容就是:打牌(玩麻将)、吃饭、睡觉。他们较少和其他人来往,也不去跳什么广场舞、唱歌、听个讲座这些带有点文化意味的活动。本来文化素质就偏低、接受新事物较慢的黎大姐一家,在这飞速向前滚动的时代车轮面前可就被拉得太远了!</p><p> 我们同行的团友中有一对医生夫妇,拉起黎大姐的手说,你看你的手皮肤这么皱,一拉就拉起来,这是缺少胶原蛋白等微量元素。再看脸,几乎比黎大姐大十岁的医生的脸,细腻光滑,一丝斑斑点点都没有。医生建议黎大姐吃些保健品,补充些微量元素。用手捂着嘴的黎大姐大声说“我的老公不让吃,说药吃多了不好,天天吃饱饭就行了。”我们告诉黎大姐,保健品不是药。大家背后感慨:对于黎大姐,你根本不能给她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于保健品如何定义、其作用、功效、好处等。(接下页)</p> <p>(接上页)可是不明白这一切,那保健品不是药又是什么呢?你不能给她讲什么“蓝帽子”,更不能说什么“准字号”、“食字号”产品等相关保健品的知识。她说,他的老公叫他不要买任何保健产品,说那都是骗人的。他老公说,如果这些东西有用,还要医院干什么?在黎大姐老公这些人的脑子里,有病就上医院,没病吃什么“药”,“治未病”这样的新鲜理论跟黎大姐这样的土豪讲起来,还真是需要费些功夫。黎大姐说他的老公哪里也不爱去,现在也很少和村里人来往。每天除了打打麻将,就是睡觉。他的老公曾经当过生产队长什么什么的,可见当年他老公也是个头脑够用、有一定能力、思想不至于太落伍的人。何以在腰包鼓了之后变得如此自闭、与飞速发展的社会如此隔膜、陌生、甚至于抵触呢?</p><p> 黎大姐一直用一只手捂着嘴,后来我才知道她的牙齿几乎掉光了。上牙只有几颗门齿,下牙一颗没有。牙齿的第一功能是咀嚼,第二功能是支撑面部肌肉,具有美容功效。没有了咀嚼功能,67岁的黎大姐吃东西很困难。吃饭时只拣软烂的吃,喝点汤水什么的。我说,不经咀嚼,长此以往,胃的压力会很大,你不担心搞坏你的胃?我们毕竟年纪大了。再说,很多美食你都享受不到啊!同行一位团友张开自己的嘴,给她看自己种的一口洁白、整齐、结实的牙齿。黎大姐先是不信,后来千解释万解释总算信了。又问:种牙要不要100万?大家都笑了,说,种牙虽贵,但不要花100万。黎大姐说,以前别人跟我说过种牙,我不种,哪天死了,那钱不是白花了?我们说,你才不到70岁,现在活到80、90岁的人不是很多?黎大姐说,活那么大有什么好?我也不想活到那么久---她说他的老公也是说活那么久有用么用?(接下页)</p> <p> (接上页)她的一番话令我们个个都哭笑不得。我就想,以前生活艰难之时,黎大姐夫妇一定是每天精神头十足,为了一家七八口人的温饱,日夜劳碌着。那时他们一定愿意活得长久些,甚至祈望着长命百岁。何以到了不仅衣食无忧、而且大有余钱、余闲来保养自己的身体之时,反倒似有厌倦人生之意?这真是让人不可理喻。黎大姐财大气粗,一张口就是100万100万的。她的儿媳生育了一男一女,两代单传的黎大姐家希望儿媳再添一丁,给她家香火延续加上保险,并以若生下男孩奖励儿媳100万为诱饵,可是儿媳还是没有同意。这件事令黎大姐很是不开心。没有了牙齿,黎大姐的两腮都已经深深塌陷,再加上满脸松皱的皮肤,满脸不干不净的“碎茶叶”和突起的大大小小的老年斑。矮小的黎大姐真的像一块又脏又皱的破抹布,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在这个受益最多的深圳土豪身上可以说无一丝体现。</p><p> 晚上,我们俩被分配住同一间房。刚一分完房,钟大姐就大叫“谁打麻将?找麻将桌---后来因为没有人响应,黎也只好作罢论。晚上上床后,黎大姐用手使劲地掐捏她的左膝盖,说是疼的厉害。我把自己随身携带的一个理疗仪器借给她用。她说,用了一夜膝盖没疼。可她全然不知这简单的保健产品到哪里买,说是去医院看过,吃了不少药,不管用。她还告诉我,她去医院看病,医生告诉她心脏血管堵了多少多少。我说这可是大事!腿疼可以坐轮椅,心血管出事是会死人的。她似乎不知会有这么严重。总是念叨说我现在吃饱了、穿暖了,怎么会得病呢。她说她每天打麻将打到半夜12点,回家躺下睡觉又睡不着。我说,你打完麻将情绪高度兴奋怎么能睡着呢?我们老人应该在晚上11点之前睡觉---这些养生的基本知识她一点也不知道。我说你应该有微信,可以学到很多养生的知识。她说不会,不想弄。(接下页)</p> <p>(接上页)黎大姐是个幸运的农村妇女,生产队搞股份制改造时,给每个村民买了“社保”。现在,她和她的老公每月可以从社保局拿到3000多元的退休金,还有医保待遇。就算是没有那“好多的房子”,黎大姐也不会有衣食之忧。她的身上背了一个挎包,我告诉她这是美国的一个知名品牌。黎大姐说我不知道,这是村里发的。这个挎包黎大姐一直背在身上,几乎没有拿下过,外面还要套一件外套遮住。我不明白黎大姐是防范别人,还是她带了太多的现钞,怕有闪失。总之她的这些行为都让我们感到很是“不合时宜”。但黎大姐一点不以为然,且全然不觉。</p><p> 黎大姐说话粗声大气,就跟30年前在乡间田野里说话一样。也基本不懂得什么礼仪、礼节、礼貌之类的,想说什么就说什么,高喇叭大嗓,全然不管周围人的态度和反应。</p><p> 她还告诉我,她去过好多地方,英格兰、法国、巴黎(她把法国和巴黎并列)、日本;还去过北京、西安以及广东省内的一些地方。去英格兰是去看女儿,是女儿带她去了法国、巴黎。国内的旅游都是村里组织的。黎大姐说她不喜欢旅游,”没什么好看的“。</p><p> 在深圳,我看到了太多的土著居民在物质生活水平改变以后,适时的“与时俱进”,无论从衣着打扮还是从生活方式等各方面都与这个社会的主流群体相差不大,有些甚至还要前卫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家的经济基础坚实、厚重啊!</p><p> 但像黎大姐、以及她的丈夫、她的家庭其他成员(尽管我们知之不多)这样的,也不是绝无仅有。</p><p> 我很感慨。曾一度,一些话语权比较强大的人士曾经说过:让文化素质低的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一种悲哀。那时我对此就有同感。(接下页)</p> <p>(接上页)因为我到深圳几个先富起来的农村采访。这些原先为温饱而拼命刨食的农民在改革开放后,党的政策的“大馅饼”一个个砸向他们之后,吸毒者有之,包小三者有之,年轻的富二代们无一技之长,写字楼进不去,粗重活不想干,躺在年终“分红”和“房租”的温床上混吃等死---他们没有理想、目光短浅、不学无术---只靠挥霍党的好政策带给他们的滚滚而来的金钱和财富。</p><p> 如黎大姐及她的丈夫一辈,也很悲哀。他们没钱时想有钱;有了钱后不会花钱。黎大姐不止一次地念叨着,她的哪些哪些房子将来要分给哪个哪个子孙。她的财产分配名单中还包括她那个嫁给英格兰“鬼佬”(黎大姐这样称呼她的女婿)的女儿生下的三个子女。我跟她两天时间,形影不离、密集的谈话和接触,我没有听到一句黎大姐对于自己身体健康的关注、对于晚年生活的比较科学而有质量的设想和打算。文化素质偏低、对于身外事物的漠视和麻木,对于“新经济下的新生活”他们实在是关注的太少了,以至于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存质量和生命。</p><p> 我觉得,社会有关组织有责任,以各种有效的方式对这一群体进行宣讲和教育,太有必要;各种大众传媒有义务以立体的、鲜活的、生动的、通俗的方式加以引导、示范,必不可少。</p><p> 我也觉得:改革开放让文化素质偏低的一些人不明不白地富裕起来,是不是也是社会的一种悲哀呢!</p> <p>关于地震的感想</p><p>2011-5-13 8:37</p><p> 三年前,中国汶川地震,山摇地动,一片废墟;三年后,废墟上建起了一座现代新城,废墟的痕迹已荡然无存,令前去参观采访的日本记者惊诧不已。</p><p> 因为日本前不久也发生了大地震,且引发了海啸,且有核泄漏。</p><p> 数月过去,变成废墟的私人住宅上的垃圾还堆在那里。何以如此?因为日本是个私有化社会,是个法治社会。作为私人住房,只要房主没有表态,任何人也没有权利动用这块属于私人住宅上的任何东西,就算全是垃圾,一片废墟。否则就会引发对私人财产侵犯的法律后果。这种情况令我们没有生活在这种社会中的人甚为不解。想当年,汶川地震,曾几何时,我们就把不管是属于谁家的废墟上的垃圾清理一空,中国人从来没有感到这样做有什么不对,有什么不妥。一位中国记者来到地震已经过去几个月的日本灾区,看到一个已经是一片废墟的私宅上主人竖了一块牌子,上写“不许动”,即使是垃圾,任何人也不敢去动一下。</p><p> 这位日本记者来到地震三年后的汶川,看到一座新城,尤其是看到哪条街道是哪个省份援建、哪座学校是哪个单位援建的,“对口支援”,格外感慨。在中国这叫举国之力,由中央政府行政指派,各省政府逐级下达任务,规定时间一定完成。那位日本记者说得好:在巨大的天灾面前,个人的力量多大也不行。所以,我们“举国之力”,一座新城拔地而起。这位日本记者看到汶川三年后的的巨变,说“对日本灾区三年后的前景很悲观”。因为在日本,一切都凭自愿,政府不可以指令公司,哪个单位支援这个,</p><p>(接后页)</p> <p>(接前页)支援那个,一切凭自愿。国家出钱吧,这么大的灾难,国家也要出一点钱,但是有限,仅是一部分。这位日本记者话里话外对中国政府、中国的现状、甚至是中国的政治制度表示满意,而对日本政府、甚至是政治制度微词多多。当一位中国记者向他介绍日本地震后的难民住在学校的避难所里,吃的多好多好,四个菜啊,有红烧肉啊,有饭团啊,有大酱汤啊---什么的,这位记者竟然反驳他说:吃得好有什么用?你也不能老在避难所里住啊,你明天的家园在哪里?因为日本是个私有化社会,政府是不可能全部出钱帮你买房子、建房子的。本来中国记者是怀着”美化日本”、或曰“艳羡”的心情介绍所见所闻,可是却遭到了日本记者的批驳。</p><p> 前不久,我也听到一位日本朋友对中国的社会制度“羡慕”的言辞。他说:一党专政好,稳定。不像我们国家,今天换首相,明天选内阁的,政坛不稳,老是换来换去,选来选去。</p><p> 看来,人权过于强化的私有制社会有好的一面,但也有不可克服的问题;其它社会制度,有其不好的一面,但好的一面也是他们望尘莫及!</p><p> 能不能有一种制度,取两种制度之利,弃两种制度之弊。那该多好!</p><p>老多:</p><p>2011-5-14 20:52</p><p>新汶川让世界目瞪口呆,估计不只是日本!</p><p>让那些在地震中失去亲人的人们有了一个新的生活,全国人民都舒坦!</p><p><br></p> <p> 我到香港买酱油 (2012-6-28 17:20)</p><p> 我现在去香港,中方这边按一个指纹,港方再按一个指纹,走出那扇矮矮的自动玻璃门,我已经站在了港属的土地上了。</p><p> 像我这样一年内可以无限次往返香港,办理了指纹过关的深圳人(只限于深圳户籍人口)不在少数。</p><p> 去港的方便,给深圳人带来很多好处。</p><p> 我家的酱油,香醋、鲜奶、花生酱、香口胶、牙膏、牙刷、洗发水、沐浴露---凡日常生活用品,能从香港买回的,我都从香港买回来。</p><p> 什么也不为,就是一句话:放心。</p><p> 大陆,近几年来,叫人不放心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且深入到几乎所有领域。</p><p> 这不,我刚拉着一箱子这个那个的从香港回到家,翻开报纸:“金针菇有毒”,一行新闻标题赫然入目。我脑海里立刻想起了那天在酒家吃火锅时要了一盘金针菇,于是,胃立刻就感到有些不舒服,虽然火锅是十几天前吃的。</p><p> 还有什么没毒、吃什么能叫人放心呢?</p><p> 这一段频繁地跑香港,把香港的大小超市跑了个熟。有些商品的价格,我甚至比香港的主妇还要熟悉。因为我要比较:既比较质量,也比较价格。若论质量,香港的商品自不必说;结果是许多香港日用品的价格,比大陆还便宜(有些是性价比便宜)。你说深圳人能不往香港跑吗?</p><p> 深圳像我在香港购买日用品的家庭越来越多了。每次看到一群群、一队队年轻的小夫妻拉着大包大包的奶粉,年纪大些的主妇买大米、买食油、买酱油、买醋、买牙刷、牙膏、洗发水、护发素---(接后页)</p> <p>(接上页)我就生无限感慨。 </p><p> 香港是个自由港,全世界的商品都可以免税进到这里。香港因此有世界购物天堂的美誉。我曾在香港的一个超市里,看见我曾从北欧带回的蜂蜜赫然摆在货架上,我还看见什么非洲的水果、瑞士的巧克力---至于那些名目繁多的世界名表、名包、珠宝玉石,名牌服装,香港也是得地利之先,因有最便宜的价格、最多的款式、最好的服务态度和售后服务,使全世界的游客趋之若鹜。</p><p> 到香港这个购物天堂买任何名品,我认为都属正常。</p><p> 但对于如此多的深圳人以香港为自家菜篮子的供应地,我认为太不正常。</p><p> 大陆有万千的企业,政府又天天喊着”拉动内需、刺激消费“等口号。怎么拉动?生活的必需品、日用品质量好,谁愿意舍近求远拉着个车跑香港,有时还要忍受香港人的白眼(大陆人到香港购物使香港的物价提高,过多的人涌入弹丸之地的香港增加了港人交通、餐饮的不便)。</p><p> 关键要有好的质量,关键要食品安全。</p><p> 我们的哪样食品你敢说是安全的?</p><p> 最为方便的深圳人聪明地选择了香港作为自家的菜篮子供应商。</p><p> 喂肥了香港人,喂肥了香港的商家、企业。大陆可是13亿啊,养活700万香港人,那不是太容易了吗(人家还不怎么领情)?</p><p>我就不明白,大陆的企业何以如此不智?</p><p> 为什么不把产品质量搞上去,而让大陆人源源不断地往香港人的钱包里塞钱?</p><p> 如果我们的产品端上餐桌,也是”吃嘛嘛香“,吃啥啥放心,人们干么要舍近求远,往香港跑呢?</p><p>蓝天Bluesky78999:</p><p>被现实教育出来的生存之道,无奈!结论言之有理。</p> <p>化妆师对我说,没有丑女,只有懒女。只要你肯到我们这儿来,我们就会让你变成美女。时年61岁的我变成美女了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