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生跟党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纪念父亲诞辰100周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个世纪之前,父亲出生在黄河南岸边的东明县,是黄河入鲁第一县。父亲参加革命之后,前20年扛枪,后20年屯垦戍边。不管是枪林弹雨的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的祖国建设,都坚定不移跟党走,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父亲是出生在一个贫农家庭的独生子,爷爷周渭滨、奶奶段芬。父亲周培然1938年1月,参加八路军。193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冀鲁豫边区二大队,八路军115师344旅特务团,冀鲁豫支队2大队,1940年5月,在八路军5纵2旅5团,1941年2月,改编为新四军3师8旅23团,1943年9月,划归第115师兼山东军区所属滨海军区23团,又重回归八路军序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抗战时期, 陈家集子战斗全歼日军35师团的一个中队,在苏北战场上,创造了一个歼灭战的范例,振奋了盐阜区军民抗日的士气。担任主攻部队的新四军3师8旅23团成了当地人民称颂的英雄部队,到现在当地老年人还经常怀念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们。</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43年春,日军为确保其苏北与南京、上海、杭州之间的占领区,加强对沿海重要港口的控制,腾出兵力执行机动作战任务,加紧调整兵力部署,对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苏北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3师副师长兼8旅旅长张爱萍负责领导8旅、7旅以及盐阜地区武装力量在内线与敌人展开斗争,由于部署周到,首场攻坚战,陈集子战斗便取得了胜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5连在连长马正全带领下投入战斗,家父周培然时任班长,被部署在一线攻击方阵中。攻击刚开始,日军轻重火力同时阻击,强大的火力压制了我攻击部队的行进,进攻开展得十分缓慢。当父亲起身,刚要冲锋的时候,一枪被日军打中了左胳膊 ,贯通枪伤,顿时鲜血直流。胳膊也抬不起,只能耷拉着,被连长制止冲锋下去进行包扎。经卫生员初步检查,由于是贯通伤,子弹没保留在体内,挂彩后只能撤出了战斗。</b></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父亲任侦察班长化装照。</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整装待发的23团战士。</span></p> <p><b style="font-size: 20px;"> 1945年,日本投降后,同年10月,父亲随山东军区二师5团,从滦家口登船,在辽宁庄河上岸,中间躲大风在鸵鹄岛休息了两天。由于第一次在海上乘船,大部分人都晕船,吐的胆汁儿都要出来。入东北第一仗是北镇突围战。柳条沟阻敌,首创国民党新一军。之后参加了,“三下江南”,“四战四平”。在三战四平(四平攻坚战)时,父亲头皮被炮弹擦伤,头发光秃,留下了脑震荡的后遗症(与上次在陈家集子战斗胳膊枪伤,建国后评定为三等乙级革命残废军人)。</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1948年底,时任338团二营营长的父亲,随四野大军秘密入关,迅速实施对天津的包围。天津战役,攻城部队分东、西二个方向,在103首长(刘亚楼)的指挥下,29小时,于1949年1月15日解放了天津卫。部队在杨柳青休整,父亲参加了四野组织的营以上干部赴北平参观。1949年4月,38军越河北,经山东,过河南到了长江边的湖北宜昌,突破国民党长江防线。一路南下,湖南花桥战斗于1949年10月1日,恰逢新中国成立日,为共和国成立献上了一份厚礼!衡宝战役后,部队打到广西剿匪。1950年1月,部队北上河南信阳休整,开荒种粮。</b></p><p><b style="font-size: 20px;"></b></p><p><b style="font-size: 20px;"> 1950年5月,父亲先后在中南军政大学军事系,21步兵学校,第五步兵学校(信阳),中南军区第34速成学校(南昌)学习。1956年,到全军新组建的十个步兵预备师之一的,步兵预备第七师,先任军士教导团团长,后任第19团团长。</b></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父亲在东北与老战友合影(1946年)。</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父亲礼服照。</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与战友合影(武汉东湖1952年)。</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与学员合影(1952年于信阳五步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武汉东湖疗养与战友合影(1953年)。</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父亲与新四军三师8旅老23团老战友魏长城合影(1955年4月于南昌34速成学校)。</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父母亲(沈启凤)、大哥和爷爷在汉口合影(1953年)。</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父亲立功证书。</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113师发给父亲的功劳证(1948年)。</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解放军第34文化速成中学毕业证。</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不同时期在不同单位,父亲使用过的笔记本。</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父亲用过的公文包。</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父亲55年的校官呢子大衣。</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58年 1月24日,军委成都会议后,党中央、中央军委发出《关于动员十万转业官兵参加生产建设》的指示,要求全军转业官兵去开发北大荒,屯垦戍边。</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同年4月,从中原腹地安阳父亲率领19团和军士教导团二个团的官兵,随全师成建制奔赴北大荒。列车徐徐启动,车上车下惜别的人们泪如泉涌,向北、向北、向北挺进。春意盎然的车窗外油绿的麦田被甩在了身后,经华北平原,入山海关进东北,皑皑白雪映入眼帘,仿佛到了一个冰雪世界。车厢温度急剧下降,军官脱下身上的大衣,给在襁褓中的孩子裹上,欢歌笑语响彻在飞驰车厢里。专列经过三天行程后,停靠在一个叫福利屯的小站上。全体人马又换乘汽车,终于到达目的地友谊农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友谊农场,是1954年前苏联政府援助建立的大型机械化谷物农场。为纪念中苏之间的友谊,故命名“国营友谊农场”。官兵们受到了先期到达人员和农场同志的欢迎,按照统一部署,各营连分别安排到各分场和生产队。王震部长任命父亲为友谊农场副场长,我家住在中苏友好纪念碑广场西南角小楼的二层,这里曾是苏联专家楼。</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58年8月份,父亲接到了合江农垦局的命令任合江农场(勤得利农场前身)场长,率领80名转业官兵又奔赴黑龙江边的合江农场。依傍界江黑龙江边设立场部,西有额图山、东有古城山,江边码头向南是一块平地,好似一个天然的大舞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北大荒啊!真荒凉。黑油油的土啊!草茫茫。又有兔子又有狼,就是缺少大姑娘。 ”二首民谣是这片亘古荒原真实荒凉景象的写照。</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垦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亘古荒原第一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屯垦戍边举军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十万官兵同奋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老兵新传齐努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风雪严冬不畏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如油黑土扎根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天当房来地当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东方太阳高高起。</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里人烟稀少,大片树林子和荒草地,没有房屋居住。官兵们就自己动手伐木,搭马架子住。所谓马架子,就是用一根长一些的原木做屋顶,两头用两根原木岔开成人字形支撑,上头用铁丝捆住,下头埋在地里;两个侧面再绑上四根横杆,形成“墙”的支架;然后在横杆上别上柳条子,抹上草泥;屋顶盖上茅草,屋里铺上草,就成了居住的地方。</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北大荒的冬季漫长,无霜期很短,春天到来时仍冰霜寒冷。界江黑龙江在勤得利江段,每年五一前几天才跑冰排,开江时节是五一后几日。经过一个冬季封江冰层有一米多厚,大江开化,咆哮的声响冰面聚集成小山包形态,顺流东去,直泻下游与乌苏里江在抚远境内会合,始向鄂霍次克海。</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亘古荒原开垦,官兵们人拉铁犁,开启了千年荒原的第一犁,将种子撤在草甸子下。一垄垄向前,每垄都有300多米长。住在马架子、地窨子里,条件好点的生产队住在平房里,全是大通铺,男、女各住一边,中间用布隔开。吃着大锅菜、土豆、白菜豆腐,偶尔改善加点肉。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没有人叫苦,没有人叫累,他们发扬在军队光荣传统,能打硬仗,能打胜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59年5月,王震部长乘船到场视察,对农场发展、存在问题作出重要指示,首长的到来给全农场职工鞭策和鼓舞。这一年农场接纳了一批山东支边青年,山东姑娘、小伙充实到生产队的第一线。</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60年3月25日,经上级批准合江农场同抚远县合并。机关全部搬到同江办公。合并后,仍保留合江农场名义,一套人马两个牌子,既是中共抚远县委,又是中共合江农场委员会。既是抚远县人民委员会。又是合江农场。父亲既是抚远县委书记兼县长,又是合江农场党委书记。因此,父亲于1962年出席了在京召开的中央扩大工作会议(七千人大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由于勤得利农场所处在边疆地区,文革中父亲被批斗,但时间很短又被结合到革委会任主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友谊农场欢迎转业官兵大会(1958年4月)。</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父亲在北大荒(1959年)。</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父亲与苏联专家合影。</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勤得利农场领导(部分)合影,中为父亲。</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1962年出席“七千人大会”代表证。</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父亲和农场领导、合江军分区首长在黑龙江上检查边防工作(1964年)。</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父亲后排中,与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出席“二十年国庆”观礼全体人员合影(1969年10月1日)。</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68年6月18日,经毛泽东主席批准将原东北农垦总局撤销,成立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父亲被任命为27团团长(在兵团历史上唯一非现役团长)。6月22日,第一批接纳北京知青,先后有上海、天津、宁波、哈尔滨、佳木斯等城市9300人来到27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27团及黑龙江省军区合江军分区边防站,为了捍卫祖国领土的完整同苏联边防部队,曾经每年都发生战斗。八岔岛是我国领土。苏联边防軍在开江之后经常挑衅。绑架我渔工,烧毁岛上渔工房屋。还有农场额图二道江子岛,苏联边防军犯下了滔天罪行。农场英雄的渔工,同边防站官兵英勇反击,保卫祖国安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68年,八岔岛事件为世界嘱目。陈庭华同志临危不惧,用斧头砍下苏联炮艇高压水龙头。战斗场面被中国新闻电影制片厂摄入纪录片《新沙皇的反华暴行》中。陈庭华做为渔民英雄代表,带着渔船、斧头和砍下的苏联水龙头在次年5月赴北京参加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举办的展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69年,27团马云才4月1日作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代表出席了在北京党的九大。陈庭华八一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42周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招待会。我父亲“十一”赴北京参加了国庆二十周年观礼。一年三项最高殊荣在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八年历史长河中27团是独一、唯一的。这是一个英雄的光荣团隊! </b></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知青在黑土地。</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一手扛枪一手打粮的兵团战士。</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界江黑龙江畔勤得利农场段。</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远眺五星山。</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农场美丽的月亮湾。</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勤得利农场黑龙江垦区第一个渔展馆。</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69年10月中旬,父亲赴京参加完国庆二十周年观礼活动后,回到哈尔滨。向兵团首长汇报国庆观礼活动后准备返回27团,接到通知兵团第一副司令员颜文斌同志找父亲谈话。兼任兵团司令员汪家道同志未到职,颜副司令主持兵团全面工作。父亲立即从驻地北方大厦赶到颜副司令的办公室,此时兵团蒲更生副政委、政治部段景岳主任己到齐,颜副司令立即宣布认命父亲为兵团化肥厂第一任厂长。段主任讲命令随后就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兵团化肥厂是原东北农垦总局在1966年经国家计委批准筹建。由于“文革”及兵团成立的原因始终没能开工建设。化肥厂批准是按照国家中型氮肥厂进行建设。</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浩良河镇归伊春市南岔区所管辖,北依小兴安岭,南临三江平原。汤旺河从小镇流过。由于地势哈佳铁路从这里走了个S线,镇上的浩良河火车站是个三等小站。兵团化肥厂就建设在小镇的西北隅。1970年4月20日,厂区破土动工。举全兵团之力,2团、18团、64团、化建营,及化工部红旗总队、吉化、黑龙江省安装公司、黑龙江省火电一处、黑龙江省轻化安装公司、哈尔滨市建工局一公司等多个单位,组成参加建设的大会战。</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对工业是个门外汉的父亲,利用到化工部开会的机会向化工专家学习。向来厂会战老工人请教初步学到,掌握了化工企业的基夲知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化肥企业首先要解决水的问题,西山洞是日夲侵华时留下的,引西山洞水而下至二龙眼水库,要修明渠引水入厂。明渠的建设是重中之重。当年建明渠是没有机器的全是人工开挖,土方建设劳动强度很大。当时知青在工地能吃五、六个大馒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厂领导带头参加劳动己形成好的风气,不管是明渠挖沟、厂房基建工地,都能看到厂领导的身影 。为早日建厂投产,而加倍奋战。父亲工作很忙有时半个月都难见到一面。去兵团驻地佳木斯向首长汇报工作,去北京化工部要指标。一回到厂家门不入直接到工地现场解决施工中所遇到问题。五十多岁的父亲精力真是充沛,有些熟识小青年直呼父亲为老周头,那是一个亲切的爱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经过三年的风霜洗礼,厂房耸立,机器顺利按装。各项机器设备调试正常。兵团化肥厂建成。经兵团首长批准,于1974年9月29日点火投产。为国庆25周年献礼!父亲很遗憾没能参加厂建成投产的庆典,1973年8月,父亲调离兵团化肥厂到新的工作岗位任职。</b></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挥手者是父亲参加挖明渠劳动。</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第一次生产出尿素,兵团战士的欢快笑容。</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兵团化肥厂俱乐部。</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兵团化肥厂全景。</span></p> <p><b style="font-size: 20px;"> 1973年8月,在佳木斯兵团大院,任茂如政委的办公室任政委对父亲讲,兵团党委已决定调你到第三师工作,任司令部副参谋长。父亲到任后,分管全师农业生产及边防工作。</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三师下辖十二个团一个钢铁厂,分布在三市八个县。土地穿插交错,控制面积9650平方公里。是兵团六个师人口最多的师。珍宝岛就在三师防御区内,边防安全工作任务重大。</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共和国领袖们倍加关注的地方</b></p><p><b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人民解放军复转官兵再建卓越功勋的地方</b></p><p><b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广大知识青年奉献如火青春的地方</b></p><p><b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大批科技精英创造人间奇迹的地方</b></p><p><b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见证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的地方</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上面五行字印刻在红兴隆博物馆(国家三级博物馆)正门大厅的中央,她的内容涵盖了从友谊农场、兵团第三师、黑龙江农垦红兴隆管理局70年的垦荒史。是对几代农垦人精准、概括、浓缩、高度的评价。这里是北大荒精神(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发祥地。三师下属的18团的前身叫友谊农场。是1954年前苏联政府援建的大型机械化谷物农场。为纪念中苏之间的友谊,故命名“国营友谊农场”,有“天下第一大场”的美誉。父亲1958年转业后曾在该场担任过副场长。兵团成立后18团己有十万多人口,该团的团、营、连许多干部曾是父亲原部队的老部下。父亲在三师工作期间到18团检查工作时间最多,因为该团不仅是三师的重点也是全兵团的重点。20团、21团曾是铁道兵的老底子,都是三师人口较多,土地面积较大的团。而22团、58团同时肩负着边境安全。其它28团、29团、30团、31团、32团都距城市较近。26团是兵团的战备值班团。</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三师所处的三江平原,冬季漫长,夏季较短,无霜期很长。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属于寒带。北大荒的春天,来的很晚。春耕是在每年的五一节前后,春耕是兵团最忙碌的季节。将一粒粒种子撒入黑土地。大型农业机械,在一望无际的农田中耕种。这个时节父亲是最忙碌的,他要挨着一个团接一个团的下去检查工作。一连半个多月都不登家门。后来听小车班的司机讲父亲穿着农田鞋,车上带着军用小铁揪,下地块,看种子播种的深度及墑情。经常在地头组织会议研究对策。确保播种进度。</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光照时间长,农作物生长期长,是北大荒农作物的特点。大豆,玉米,小麦等播种后的田间管理也是十分繁重的工作。这里农田的垄距是75公分。每块地垄长,有的在500米。黑土地上的作物长势良好,但同时,杂草众生。除草又成了一个很艰巨的工作。田间施肥,防虫,灌溉。都是很累的体力活。父亲下团深入田间检查。一身土一身泥。回到招待所简单洗洗后吃过饭还要赶往下一个团。经常上午在19团的长林岛,傍晚就赶到21团的雁窝岛。当时通往各团都是沙石路,吉普车也跑不快。</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1969年,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后,中苏边境局势仍然十分紧张。21团担架营在珍宝岛战役中,获得了集体荣誉。26团作为兵团的战备值班团,军事训练,从未间断。真正做到了一手拿枪,一手抓粮。父亲每年都要多次深入到26团,检查指导战备训练工作。组织进行野营拉练,实弹射击,并要配合边防部队协同合成训练,完成了沈阳军区,兵团交办的各项军事任务。曾出席在京召开的全国边防工作会议。<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b style="font-size: 20px;"></b></p><p><b style="font-size: 20px;"> 1976年,随着兵团撤销,三师更名为黑龙江省农场红兴隆管理局,父亲任副局长。</b></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黑龙江省第五届人大代表证(1977年)。</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红兴隆博物馆。</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父亲与58年转业官兵合影(1988年)。</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父亲回访兵团化肥厂。</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父亲驾鹤已有29载,今年又是父亲诞辰100周年。怀念父亲,他老人家音容笑容时时萦绕在我们的心间。父亲常说:战争年代没被打死,有了你们一帮熊孩子,我知足了。父亲首长、老连长、老红军马正全大爷讲:周大个子(父亲在部队时绰号)一听到枪响,就往前冲!朱福林叔叔讲:我一当兵就在你爸当连长的6连,你爸转业到北大荒受苦了……人过留名,雁过留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父亲一生听党指挥,不计个人得失,严于律己,廉洁奉公。始终保持着军人的优良作风。即便到了晚年,衣冠整洁,上衣领扣紧锁,腰板挺直,走起路来大步流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怀念是一种痛苦,辛酸,也带有一丝的甘甜。历史印证过去的脚步,也照亮前行的道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2020.7.15写于海口海甸岛</b></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父母亲与子女及第三代人合影。</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