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人物肖像(七十年代)

江中一叶

<h1></h1><h1><b>叶坚的人物画,有着醇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时代特征</b><br><br></h1><h1>在延安时,他有机会接触各方面的人,很努力地开始了国画人物肖像画的练习和创作。</h1> <h1>叶坚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重点搞漫画,从漫画人物到国画人物肖像,那是一个不太容易的转化过程。</h1><h1>漫画不讲究写实,重点在于刻画对象的生理和性格特征,如果不注意就容易把人物漫画化了;当然,如果按国画方式画漫画,人物也容易没神态,没个性。他下了很大功夫解决不要把人物肖像漫画化的问题。</h1><br> 石鲁在画室作画(1961) <h1>石鲁告诉他,画国画人物肖像要注意两点:一是对象的神态要真,被画人的生理特征和性格特点,都要让读者感受到;二是画家的感受要真,必须把自己的审美取向、兴趣爱好,融入作品之中。这样的肖像才是统一的,才是作者的语言。</h1> <h1><b>本集展示的是七十年代叶坚在延安期间画的各类人物画,既有肖像,也有群像题材</b></h1> 枣园老农(1974) 庄稼汉子(1974) 在延安的北京女知青(1974) 北京女知青(1974) 北京女知青(1974) 北京女知青(1974) 犟妞(1974) 高原红(1974) 山沟小女(1974) 延安好后生(1974) 戴红领巾的小学生(1974) 小小少年(1974) 延安学生(1974) 中学生(1974) 县广播员(1974) 妇联干事(1974) 妇女干部(1974) 技术员(1974) 延安新一代(1974) 幼儿园老师(1974) 设计员(1974) 办事员(1974) 设计师(1974) 服务员(1974) 干事(1974) 农村姑娘(1974) 青年工人(1974) 县委干事(1974) 陕北小姑娘(1974) 山里娃(1973) 陕北娃(1973) 山村小姑娘(1973) 女学生(1973) 小学生(1973) 延安娃(1973) 女学生(1973) 乖乖女(1973) 初中生(1973) 初中生(1973) 北京知青(1973) 北京知青(1973) 北京知青(1973) 北京知青(1973) 北京知青(1973) 北京知青(1973) 宣传干事(1973) 女工(1973) 女工(1973) 印刷厂工人(1973) 女工(1973) 设计师(1973) 妇联干部(1973) 共青团干部(1973) 宣传干事(1973) 陕北小伙儿(1973) 人物素描一(1973) 人物素描二(1973) 人物素描三(1973) 人物素描四(1973) 少数民族人物肖像一(1973) 少数民族人物肖像二(1973) 少数民族人物肖像三(1973) 少数民族人物肖像四(1975) <h1><b>在延安期间,叶坚还创作了包括领袖题材在内的群像作品</b></h1> 精心培育一(1972) 精心培育二(1972) 好秧苗(1972) 陕北江南好秧苗(1972) 坚持(1972) <h1><div><h1><b>在石鲁指导下完成的大幅国画创作《从群众中来》</b></h1><br><h1>《从群众中来》是1972年为参加《陕西省国画展览》而创作的,叶坚代表延安地区参展,这幅画大8尺。<br>在延安画出素描稿后,叶坚带着它回到西安,请石鲁指教。<span style="color: inherit;">画面上有大队书记、上级派下来的蹲点干部、群众代表、老农民、青年人、妇女等,这些人组合在陕北一个普通窑洞的热炕上。人物头像集中在上部,下部是炕底下的生活场景,鞋只、炉子、玉米、南瓜、农产品等作为陪衬。</span></h1></div></h1> 从群众中来(1972) <h1>在素描稿基础上完成一幅国画,勾出一个“线稿”是第一步。应叶坚请求,石鲁用了一上午时间,一个人物一个人物地细细勾画,亲自演示。他勾一勾,停一停,歇一歇,给叶坚讲一讲,还让他上手练一练。最后,又拿起笔,把最难勾的羊毛大衣领子也勾好了。</h1> 石鲁演示完成的勾线稿 <h1>画展开幕后,好多行家对这幅画的窗花处理都大为赞赏。叶坚说:“是石鲁给我出的点子。没这个点子,还真难画呢”。</h1> <h1></h1><h1><b>向刘文西学习,尝试画领袖人物</b></h1><div><br></div><h1>刘文西画陕北是行家,画领袖是专业户,叶坚虚心向专家刘文西学习请教,从他那里吸取了一些造型技巧。</h1> 叶坚到访刘文西(中)画室(1972) 幸福渠(1973) <h1><p></p></h1><h1><b>《新春》这幅画是在石鲁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b></h1><p></p><p><br></p><h1>《新春》是为参加全国画展而创作的。为确定作品主题,叶坚专门请教了石鲁。<br>石鲁听说当地有一个传说,毛主席当年带着李纳到枣园给群众拜年呢,就拍板说,“就画毛主席给人民群众拜年吧。”<br>主题确定后,叶坚很快起草了第一份手稿。拿着这个手稿找到延安师范的马云老师,与他进行讨论。马云对人物的刻画能力强,又在延安时间长,听说的故事多,是最理想的合作者。他带着马云,怀揣小稿回到西安,请石鲁过目做指导。</h1> 《新春》小草稿(1974) <h1>该画参加了全国美展,受到广泛好评,当年好多人家里都挂着这幅年画。</h1> 《新春》年画 马云叶坚合作(1974) <h1><b>背着画箱,深入延安的沟沟岔岔,画景、画物、画人,成为叶坚艺术人生中的愉快记忆。</b></h1> 叶坚(前排中)与画界同仁们在延安采风中(1974) 叶坚与本人的肖像 <h1><b>他画别人,也被别人画</b></h1> <h1>这是叶坚最真珍惜的一幅肖像画,出自好友王子武之手,完成于1972年。</h1> 雪泥阁门前合影。左起:李世南、XXX、习正宁、王子武、高峡、叶坚,小孩为王子武儿子(1976年) <h1><b>七十年代末期,叶坚的画室“雪泥阁”非常热闹,那里“以画会友”,长安画派的后起之秀都是雪泥阁的常客。</b></h1> <h1><b>大师何海霞称,叶坚的国画是质朴的艺术和纯真的美,欣然为他题字</b></h1>